弱国无外交,甲午战前李鸿章的避战调停路线图(一)

南北镇抚司品茶 2025-01-23 08:40:39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面,日本联合舰队不宣而战突袭北洋海军济远、广乙舰,甲午海战爆发。本文不说台前战事,就说点幕后看不见硝烟的外交博弈。

大清国方面是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他们主张对日作战,不能服软;另一派是以仍想对朝政施加影响的慈禧太后为首的“反战派”,他们反对对日作战。说到慈禧太后为啥不想对日开战呢?就不得不说一下背后的故事了。

1894年,慈禧太后60岁了,她40岁的时候是1874年,当时列强正在向中国扩张,日本也侵犯了台湾,多事之秋,当时她要为自己做寿的想法也不合时宜;50岁的时候是1884年,中法两国因为越南问题又闹到刀兵相见,她自然也没有心情为自己做寿。

而如今已然60岁了,这对于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她认为确实该好好地给自己做个寿了。可是,此刻日本却增兵朝鲜,战争一触即发,眼看这寿诞又要化为泡影,她绝不允许这种事情再三发生,但也不想因为战争而使自己的生日伴随着不祥的因素,所以她是坚定反对对日开战的。

无独有偶,主持大清国外交大局并把持北洋海军大权的李鸿章也不想与日本开战,避战求和是他一贯的外交方针,这样不仅可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又可以通过谈判捞取自己的政治资本。现在,慈禧太后想热热闹闹地过自己的60大寿,反对与日本人开战,甚至为此公然对主战派提出警告:“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

慈禧太后的态度无疑给了奉行投降外交的李鸿章一颗定心丸,尽管光绪帝的上谕要他做好战备,但他却拖延观望,并不去做积极准备。前方将士要求增兵朝鲜先期布防,占领重要地区,做到有备无患,而李鸿章竟斥责这些将士,要他们按兵不动,不要无端生事。

李鸿章是有自己打算的,他认为只要清廷对日本不首先挑衅、不主动开战,谅日本人也不会违背国际惯例与中国动手。他认为,根据国际公例,谁先动手,谁就首先在国际上失去了公理的支持。

李鸿章幻想着日本人会遵守国际公例,同时他还把希望寄托在列强的调停上。他希望英、法、德、俄等国公使能够劝说日本撤军,他先是让英国公使欧格讷出面调停,接着又请俄国公使喀西尼劝说日本撤兵,为促成俄国公使的调停,他竟然谎称:“英国已提议愿充调停者,但中国认为俄国在此次事件中有优先权。”

事实上,俄国所关心的只是自己在东亚的侵略利益,出面调停中日冲突当然是提高俄国威望的极好机会,但日本态度强硬,况且俄国正在集中精力建设西伯利亚铁路,还没有力量向远东投入更多的财力和兵力。同时,中日之战在所难免,俄国坐山观虎斗,再待机而动也不错。因此,俄国采取了脚踏两只船的外交政策。

李鸿章对俄国调停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俄国却摆出了观望、和稀泥的做派。到了6月底,俄国对日本竟然采用了态度友好的劝说,此间俄日双方在圣彼得堡进行了多次外交接触,根本不提让日本撤兵的事,可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俄国又表示日本不应该强行改变朝鲜的独立地位。几次接触后,日本人也把准了俄国人的脉搏,知道俄国并不是真的要干涉朝鲜问题,而是想维护其在朝鲜的利益。

如此调停,使得日本在行为上变得更加大胆起来,对于俄国人的调停变得委婉客气起来。7月2日,日本政府在发给俄国的照会中拒绝了从朝鲜撤军,但十分委婉地说,向朝鲜派遣军队,实属形势的不得已,并无侵吞领土之意,到了该国内乱平定,当然会将军队撤回。

  这个答复实际上也是日本在向俄国作出一种承诺,承诺什么呢?日本表示将来俄国有插手朝鲜的权利。目的是希望俄国在日本侵略中朝时作壁上观,不要干涉。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