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不着时,都会听蒙曼品评《红楼梦》的有声书,我自己读过很多次《红楼梦》,也读过很多关于品评《红楼梦》相关的书。
观众们最熟悉的,应该是蒋勋那一本。但我自己最喜欢的,是蒙曼讲的这个系列。马瑞芳太喜欢林黛玉;欧丽娟太偏爱薛宝钗和袭人,对《红楼梦》里真性情的人言语间全是嫌弃,是我听过的各种品读《红楼梦》版本中,最想冲上去抬杠的一版。刘心武的确独辟蹊径,但我总觉得他讲的太扯了,无论如何,我不相信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初衷和权谋有任何关系。
蒙曼讲《红楼梦》则真的既感性,又理性,充满文艺和理想情怀,但绝不脱离《红楼梦》该有的现实基础。她是为数不多的,用大悲悯心来看待《红楼梦》的评论者。她有好多话都特别触动我。比如有读者问,说薛宝钗不是进宫选秀吗,怎么后来完全不关心这个了,反而待在贾府里不走了,是不是从这个时候起她就在算计和贾宝玉的婚事。
因为曹雪芹最大的初衷,是想塑造林黛玉的孤女形象,所以他才在大观园正式建立之前,写林如海的去世,给林黛玉一个永久留在贾府的理由。如果再写了林黛玉是坐拥多少遗产的富婆,那么她的敏感、多情、自怜都变得没有来处了。这两个解读,我都很认同。既要有一点天真的视角,又要有一点现实的考量。这是我在读蒙曼的品评《红楼梦》系列中,最大的感受。包括理解贾宝玉这个人物,也是如此。
很多人喜欢贾宝玉,喜欢的就是贾宝玉身上那些不世俗的部分。他不追求功名利禄,不把拥有多少财富当成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世俗的成功,甚至会让他感到厌倦,这也是他不喜欢薛宝钗的理由,因为薛宝钗和林黛玉,前者代表的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社会化的人,后者代表的是天然的,还没被社会淬炼的,天真的性灵。林黛玉能够拥有《红楼梦》整部书里最多的死忠粉,就是因为其实绝大部分人,都只能做50分的薛宝钗 ,而做不了哪怕20分的林黛玉。因为人,就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得不涉世越来越深,然后,人身上的自然属性越来越少,而社会属性越来越多。
我自己觉得普女就别追求十分的真了。会非常痛苦,会把自己颠覆一次又一次。对于普女而言,天真很多时候是催命符。贾宝玉当然可以天真,可以不追求世俗的成功啊,因为贾家所拥有的那些世俗的部分已经太多了,多到里面塞满了各种人性的丑陋,多到贾宝玉已经见识了世俗成功的弊端。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你所站立的那个位置,真的还远远见证不了世俗成功所带来的的恶。反而会因为不追求世俗的成功,而把日子过得浑浑噩噩,或者举步维艰。《红楼梦》也不是没有写这样的例子。
所以秦钟和贾宝玉上了学堂照样贪玩,后来又和智能儿痴缠到一起。一开始还好,有秦可卿背后的贾家撑着,那些他看不起的世俗就没太为难他。秦钟命运的急转直下从何开始呢?秦可卿死后。秦钟的彻底崩盘从什么时候呢?他的父亲秦业死后。这时候秦钟忽然意识到,从前他瞧不起的世俗的成功,一直保护着他。
是因为有父亲和姐姐撑着秦家,他才不必受苦和飘零。姐姐和父亲相继离世,秦钟发现自己根本没有生活下去的能力和意志。所以秦钟去世前见到宝玉,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我以前读到这一句,会觉得秦钟太懦弱,一条路走不通了,不反思自己是不是不够坚定,不够勇敢,反而立马调头要冲到另一条路上。
连曹雪芹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才把《红楼梦》里那些美好的小儿女们,封锁在大观园这样的乌托邦里,唯有在这样的乌托邦才可以不谈所谓的世俗成功。可是,即使是乌托邦,也要被现实一刀一刀生生砍出一条又一条裂隙。所以后来,世俗世界里的【当票】才会飘落到大观园的世界里。
于是大家,终究还是要走进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人生。我写这篇,当然不是要大家学着去做一个充满算计,为了成功不顾一切的人。而只是想说,也没必要太怕什么世俗的气息,有些你觉得会伤害你的东西,但它可能恰恰保护着你。别太高看林黛玉的【真】(人的自然属性),也别太轻视薛宝钗的【俗】(人的社会属性)。
对于很多人来说,睁着眼走进世俗的、闹哄哄的世界,意味着你的人生至少有了一些方向,那个去抓取一点什么的动作,支撑着你没有滑落到一个叫作【虚无】的困境里。我也不是说贾宝玉虚无,不,贾宝玉喜欢的很多东西,的确都是充满生活情趣的,他的人生,在情感上是很饱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