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确实在票房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同时也受到了一些争议。其中主要的问题在于历史魔改和人物设计过于丑陋。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归本质看争议的根本原因。
这部电影以动画形式呈现,主打儿童观众,对于一张白纸的孩子来说,如果其中的情节和历史事实不符,确实有些不负责任!连历史都不愿意去弄清楚,也难怪现在的影视水平和质量总是给观众带来一些意外的惊吓,但凡有点点精益求精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神剧。而且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完全可以基于历史创造出精彩的故事,没有必要再耍酷,用已经过时的无厘头风格来吸引小朋友!
网图侵删
当然,我们要承认,中国的影视行业正在逐渐发展壮大,无论是技术还是内容都在不断地进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一部分作品的质量不高就否定整个行业的努力。事实上,也有很多优秀的国产电影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认可。
艺术加工要有度,这和风度无关央广网发表评论称,《长安三万里》是一部电影,不是纪录片,应当允许创作团队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至于其它有关什么骂战不骂战,什么上纲上线,就有点儿避重就轻了,犯了错误难道还让人批评了,犯了错误要求道个歉貌似也不过分啊!
2018年韩国拍历史电影-《浴血围城88天》,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率50万大军攻打高句丽的安市城,城主杨万春带领高句丽将士与唐朝大军进行浴血奋战,死守88天,并最终射瞎李世民一只眼的故事,片尾李世民告诫后人:永世不再侵犯高句丽!
网图侵删
请注意,这是部正儿八经的历史电影片,电影与历史不符的情节也可以说成是艺术加工。但看完电影之后,但凡一个中国人都会生气啊!
《长安三万里》所犯的错其实和韩国历史电影《浴血围城88天》所犯的错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历史极其不尊重。
可如今竟然说这种行为可以理解,属于艺术加工,让大家理解,不要有失风度!这是个什么逻辑,我不知道发声的一方是如何思考的,但是作为一名对历史极为感兴趣的网友,我的选择是不理解,不认可。无数学者千方百计的考证以试图还原历史真相,可一部影响力很大的影片可能完全让这些努力付诸东流。
特别是,如果一部电影的主打目标观众是儿童,那么在制作时就更应该注意对历史的尊重和真实性。动画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其吸引力往往来自于其故事情节、角色设定等方面,而这些因素都与历史事实紧密相连。因此,如果电影在讲述历史时出现了错误或者进行了过度改编,就会给孩子们带来误导。影片越好,这种误导就会越深,所以动画电影,如果对历史有加工,请说明或备注,甚至在宣传海报上就要指出来,别去悄没声儿的误人子弟,完了还说我这是艺术加工!
避免争议网图侵删
针对《长安三万里》的争议点,我认为需要认清并把握以下几个认知点:
1.关于历史魔改:确实,有些观众认为电影在历史事件的处理上有不准确之处,甚至可以说是魔改了历史。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引起观众的不满,因为这意味着电影可能误导了观众对于历史的认知。然而,我们也应该理解到,电影并非纪录片,它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需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作和改编。关键在于创作者是否能够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创作,以及观众是否能够理性看待这种改编,要做到这一点,我认创作方可做的事儿有很多,比如说提前备注说明,或者在影片中进行适当的注解,或者是提前的声明等。
2.关于人物设计过于丑陋: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到个人审美观念的差异。有些人可能觉得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不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从而产生不满。然而,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是主观的,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关键在于创作者是否能够在保持自己美学风格的同时,尽量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3.如何在艺术和历史之间取得平衡:要在艺术和历史之间取得平衡,关键在于创作者能否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作,同时也要考虑到观众的需求。具体来说:
a. 在创作过程中,充分了解和研究历史背景,确保作品中的历史元素真实可靠;
b. 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艺术性和历史性的结合,既要有创新,又不能脱离现实;
c. 在宣传和推广过程中,向观众明确说明作品的艺术性质,避免误导观众;
d. 对于观众的反馈和建议,要认真听取并适当采纳,以便不断改进作品质量。
结语网图侵删
总之,虽然《长安三万里》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但艺术成就上远远谈不上成功。希望创作人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找到更好的平衡点,既能尊重历史,又能满足观众的需求。
最后说一句,这一事件中有关西安,洛阳,扬州的一些历史传承的争议,且打住了吧,就事论事,就史论史,可不要把这些争议往人家这几个城市的地域之争上扯,但凡懂点历史的中国人都明白,都是华夏名城,偌大个名声在哪儿摆着呢,都几千年了,谁也无法抹去。大家所关注的,也无非是未来的发展罢了,既然如此,那就各自卯足劲儿发展呗,这个才是硬道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北雁寄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