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长的十条运河1.京杭大运河2.江汉运河

祺瑞评旅游攻略 2024-12-11 18:32:39

一、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绵延约 1794 千米,如同一部流动的史诗,跨越京、津、冀、鲁、苏、浙等六省市,串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其河道宽度在不同区域有所变化,从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深度一般在 3 - 10 米之间。始建于春秋时期的公元前 486 年,历经隋、元等朝代的大规模扩建与完善,前后耗时超千年,动用民工数量难以计数,仅隋朝大运河修建时,某些河段施工人数就超百万。在明清时期,运河上每年往来的漕船多达上万艘,运输的粮食达数百万石,各类物资更是堆积如山。沿线崛起了如扬州、苏州、杭州等繁华都市,扬州在唐代时,因运河成为东南都会,人口众多,商业昌盛,当时的扬州港每年进出口货物量数以万吨计,商业税收在全国占比颇高,有 “天下之盛,扬为首” 的美誉。

如今,京杭大运河依旧是航运的重要力量,每年货运量超数亿吨,在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河段,运输繁忙,大量煤炭、建材、粮食等物资经此运往各地,降低了运输成本,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时,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关键输水通道,每年输水数十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北方部分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困境。此外,它还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热门旅游资源,沿线分布着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和旅游景点,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达数千万人次,为旅游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如北京的通州运河文化景区、江苏的淮安运河古镇等,游客们在此可感受千年运河的独特魅力。

二、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核心枢纽,北达涿郡(今北京),南抵余杭(今杭州),绵延约 2700 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由通济渠、邗沟、永济渠和江南河四段精心构筑而成。其中,通济渠河面开阔,部分宽度超 200 米,深度在 4 - 8 米左右。其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 605 年),征调民力数百万,耗时数年建成,工程浩繁举世罕见。

在唐代,这条大运河成为国家繁荣的生命线,南方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精美物资通过运河如潮水般运往北方,北方的马匹、皮毛等特产也逆向输送。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每年通过运河运输的物资价值超千万贯。沿岸的洛阳、汴州(今开封)等城市迅速崛起,洛阳在鼎盛时期人口超百万,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城内设有众多繁华的市场和商业街,店铺林立,交易活跃,汇聚了来自各地的奇珍异宝和丰富商品。文化交流也因运河而空前繁荣,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此交融碰撞,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在南北广泛传播,众多文人墨客也沿运河往来,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学佳作,促进了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的蓬勃发展。

虽历经岁月沧桑,部分河段有所变迁或废弃,但如今仍有不少河段留存生机。在河南、安徽等地的部分河段,经过整治后恢复了通航能力,年通航里程可达数百千米,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内河航运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其沿线的历史遗迹星罗棋布,古城墙、古码头、古桥梁等宛如历史的明珠,吸引着无数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游客前来探寻,每年相关的学术研究活动达数十次,旅游观光人数达数百万,成为人们追溯隋唐盛世的重要窗口。

三、灵渠

灵渠坐落于广西兴安县,公元前 214 年凿通通航,巧妙地沟通了湘江与漓江,成功连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全长 37.4 公里。河道宽度在 10 - 50 米之间,深度约 1 - 3 米。灵渠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秦堤等精妙部分组成。铧嘴长约 70 米,精准地将湘江上游海洋河水分流,三七开,三分入漓江,七分入湘江,其设计巧夺天工,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在当时的水利工程技术条件下堪称奇迹。秦始皇为修建灵渠,征调了数十万军民,历经数年艰辛,才成就了这一伟大工程。

灵渠为秦朝统一岭南立下不朽功勋,秦军凭借灵渠快速运输粮草和兵力,加速了岭南地区的征服与开发进程。此后数百年间,灵渠一直是中原与岭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黄金通道。大量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文化典籍、生产工具等通过灵渠传入岭南,推动岭南地区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快速跨越。据估算,每年通过灵渠运输的物资达数千吨,包括粮食、布匹、铁器等,促进了岭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使岭南地区逐渐融入中原文化圈,粤语等岭南文化也在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

时至今日,灵渠仍在农业灌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灌溉农田面积达数万亩,保障了当地农业生产的稳定丰收。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其独特的水利工程技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数量超百万人次。游客在此可领略古代水利工程的非凡智慧,感受历史文化的深沉魅力,其周边配套的旅游设施日益完善,旅游收入逐年递增,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贡献卓著,也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水利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浙东运河

浙东运河西起杭州滨江区西兴街道,东至宁波甬江入海口,全长 239 公里,宛如一条蜿蜒的玉带,贯穿浙江东部地区,是中国大运河南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浙江境内的关键内河航道。河道宽度多在 30 - 80 米,深度 2 - 5 米。其开凿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历经多朝的修建与完善,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鼎盛繁荣。在宋代,为确保运河畅通无阻,政府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疏浚维护,参与人数达数万人,耗费资金数以万计。在历史的长河中,浙东运河始终是浙江地区水上交通的核心要道。南宋时期,它更是成为王朝的经济命脉之一,大量物资如粮食、丝绸、瓷器等通过此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临安(今杭州),以满足都城的庞大需求。当时每年通过浙东运河运输的粮食达数百万石,占南宋全国粮食运输量的相当比例。

沿岸的绍兴、宁波等城市因运河而繁荣昌盛,绍兴的黄酒产业借助运河的便利运输,远销各地,每年销售额达数十万两白银,宁波则凭借运河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与日本、高丽等国贸易往来频繁,进出口货物量巨大,据记载,每年从宁波出口的丝绸达数万匹,进口的香料、珠宝等奢侈品数量可观。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跃,众多文人墨客往来其间,留下大量诗词歌赋和文化遗迹,如陆游、王阳明等都在运河沿岸留下了足迹和传世之作,促进了浙江地区文化的繁荣与传承,浙东地区独特的水乡文化、海洋文化也在交流中不断发展。

如今,浙东运河仍保留着一定的航运功能,年货运量达数百万吨,主要运输建筑材料、工业原料等货物,对浙江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同时,因其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迷人的水乡风光,成为备受瞩目的旅游资源,沿线分布着众多古镇、古桥、古街等景点,如绍兴的安昌古镇、宁波的前童古镇等,每年吸引游客数量超千万人次,旅游收入达数十亿,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服务业的繁荣兴旺,为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江汉运河

江汉运河,又称引江济汉工程,起于长江荆江河段北岸沙市附近,止于汉江潜江段高石碑镇兴隆水利枢纽,全长约 67.23 公里。河道宽度在 50 - 100 米左右,深度 3 - 6 米。该工程于 2010 年动工,2014 年建成通水,总投资超数十亿元,动用了大量机械设备和施工人员,高峰期施工人员达数万人,挖掘土方量达数百万立方米。

江汉运河的建成,改写了江汉之间水运必须绕道武汉的历史,大幅缩短了长江与汉江间的水运航程,航程缩短约 200 - 300 公里,显著提高了航运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如今,年通航船舶数量达数万艘次,货运量达千万吨以上,主要运输货物有煤炭、矿石、粮食等。例如,每年从长江经江汉运河运往汉江流域的煤炭达数百万吨,有力地促进了江汉平原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发展,加强了荆州、潜江、天门等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推动了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带动了沿线港口物流产业的兴起与繁荣,新增就业岗位数万个,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它不仅在航运方面成绩斐然,在灌溉、补水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每年可为沿线农田提供灌溉用水数十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数百万亩,保障了农业生产的丰收稳定。同时,补充汉江水量,改善汉江生态环境,增加了汉江的水环境容量,有利于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繁殖,鱼类种类和数量均有所增加,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防洪方面,可有效缓解长江洪水对汉江的顶托压力,降低汉江流域洪涝灾害风险,减少洪涝灾害损失达数亿元,为区域的安全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六、南运河

南运河北起天津三岔口,南至山东临清,全长约 414 公里,是海河南系的主要河道以及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河段。河道宽度一般在 40 - 100 米,深度 2 - 6 米。其历史源远流长,自隋代大运河开通后逐渐形成并发挥关键作用,在明清时期是漕运的重要通道,每年有大量漕船穿梭往来,据记载,明代每年经南运河运输的漕粮达数百万石,清朝时期也维持在较高水平,每年约有 400 - 500 万石漕粮通过。当时为保障漕运,政府在河道维护、船只建造、人员管理等方面投入巨大,每年投入资金达数十万两白银,参与漕运的人员包括船夫、纤夫、官兵等达数万人。

在历史的舞台上,南运河因漕运而兴盛,沿线的沧州、德州等城市繁荣发展。沧州在明清时期因运河成为重要商业城市,城内有众多盐运、粮运码头,商业店铺鳞次栉比,贸易繁荣昌盛,每年的商业税收在当地财政收入中占比超 80%。德州则是南北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有 “九达天衢” 之称,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内客栈、酒馆、商铺林立,是过往商客和旅人歇脚交易的重要场所。然而,随着近代铁路等交通方式的兴起,漕运逐渐衰落,南运河的航运功能也日益减弱,但仍有部分河段可通航,年通航里程约数十公里,主要用于短途运输和旅游观光。

在现代社会,南运河在防洪、灌溉方面依然肩负重任,可有效防御海河洪水泛滥,保护周边数百万人口和大片农田的安全。每年为农田提供灌溉用水数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数十万亩,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保障。同时,其沿线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古运河码头、古桥、古城墙等成为珍贵的旅游资源,每年吸引游客数量达数十万人次,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的繁荣,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传承运河文化提供了生动的载体,让后人能够领略到古代运河的魅力与历史底蕴。

七、鲁运河

鲁运河北起冀鲁边界临清,南至鲁苏之交台儿庄,全长约 480 公里,因纵贯山东境内而得名,是京杭大运河的关键河段。河道宽度 30 - 80 米不等,深度 2 - 5 米。其始建于元朝,历经明清等朝代多次疏浚整治,在明清时期是南北漕运的重要保障,每年通过鲁运河运输的漕粮数量巨大,约占京杭大运河漕粮运输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达数百万石。当时为维护运河畅通,山东地方政府组织大量民夫疏浚河道,每年疏浚河道的民夫数量达数万人,同时修建了众多水利设施如船闸、堤坝等,其中船闸数量多达数十座,以调节水位,保障漕船顺利通行。

运河的开通为山东地区带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机遇和文化交流的广阔平台。沿岸的济宁、临清等城市因运河成为商业重镇。济宁在明清时期商业繁荣,有 “江北小苏州” 之称,城内有众多会馆,如山西会馆、徽州会馆等,各地商人云集,贸易往来频繁,每年的商业交易额达数百万两白银。临清则是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纺织、陶瓷等手工业发达,产品远销各地,其钞关在明清时期税收额在全国名列前茅,每年税收达数十万两白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文化方面,儒家文化等通过运河在山东地区广泛传播,众多书院在运河沿岸建立,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山东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济宁的尼山书院,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问道,传承和弘扬儒家经典文化。

目前,部分河段仍可通航,年通航量达数十万吨,主要运输煤炭、建材等货物,对山东内陆地区经济发展仍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同时,鲁运河作为山东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沿线有大量历史文化遗迹和景点,如台儿庄古城、济宁古运河风光带等,每年吸引游客数量达数百万人次,旅游收入达数亿元,成为山东文化旅游的重要品牌,对于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带动了当地文化创意产业、民俗产业等蓬勃发展,如台儿庄古城的夜景灯光秀、民俗表演等项目,深受游客喜爱,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八、中运河

中运河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至清康熙年间的 “避黄开泇” 工程,北起台儿庄,南至清江,全长约 186 公里。河道宽度 50 - 100 米,深度 3 - 6 米。该工程修建耗时数十年,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在修建过程中,挖掘土方量达数百万立方米,修建船闸数十座,耗费资金数以百万计。其修建目的是避开黄河水患对运河航运的干扰,提高漕运安全性与稳定性。

成为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后,中运河保障了南北物资运输与经济交流。每年通过中运河运输的物资种类丰富多样,除漕粮外,还有盐、茶叶、瓷器等,运输量达数百万吨。例如,在清代,两淮地区的盐通过中运河大量运往北方各地,每年运输的盐量达数百万引(每引约 200 - 400 斤)。沿岸城市如宿迁、邳州等因运河繁荣,宿迁在明清时期是重要的货物中转地,城内商业店铺众多,客栈、茶馆、酒楼等服务业发达,人口流动频繁,经济活力旺盛,每年的商业税收达数万两白银。邳州则是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周边地区的粮食、棉花等农产品通过运河在此汇聚转运,运往全国各地。

如今,中运河已成为行洪、排涝、航运、输水等多功能综合性河道。每年在防洪方面可抵御洪水流量达数千立方米每秒,保障了沿线地区的防洪安全。在航运上,年货运量达数百万吨,运输货物有煤炭、钢材、粮食等,是区域物流运输的重要通道,例如,每年从北方经中运河运往南方的煤炭达数百万吨,有效满足了南方地区的能源需求。同时,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输水干线之一,每年输水数十亿立方米,为北方地区水资源调配发挥重要作用,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也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了沿线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使得沿线湿地面积有所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更好的保护。

九、里运河

里运河北起淮安清口枢纽,南至瓜洲入长江,全长约 170 公里,是京杭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之一。河道宽度在 30 至 60 米之间,深度约 2 至 4 米。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 486 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后续历经各朝代不断修缮与拓展。

在明清时期,里运河作为漕运与盐运的关键通道,每年运输漕粮达 400 万石左右,两淮盐场产出的盐经此运往全国,年盐运量超 600 万引(每引约 200 - 400 斤)。当时淮安因是漕运指挥中心,设有漕运总督府等重要机构,城内人口超 10 万,商业极为繁荣,各类店铺多达 5000 余家,每年商业税收超 30 万两白银,有 “南船北马,九省通衢” 之誉。扬州更是因盐商汇聚而富甲天下,园林建筑如个园、何园等精美绝伦,城内文化艺术活动频繁,每年戏曲演出超 50 场,书画展览超 20 场,成为当时全国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

如今,里运河仍有航运功能,年通航里程约 30 公里,运输建筑材料、农产品等货物,年货运量约 50 万吨。其灌溉作用显著,每年为沿线 30 余万亩农田提供约 3 亿立方米灌溉用水。在排涝方面,可有效排除涝水 500 万立方米,保障区域生态与农业安全。沿岸的淮安清江浦古街、扬州瘦西湖等景点,每年吸引游客超 1500 万人次,旅游收入达 80 亿元,有力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传承和弘扬了运河文化。

十、江南运河

江南运河北起江苏镇江,南至浙江杭州,贯穿长江、太湖和钱塘江三大河湖水系,全长约 330 公里。河道宽度 40 至 80 米,深度 2 至 5 米。其历史最早能追溯到春秋时期,秦汉后持续发展,唐宋时达鼎盛。唐宋时期,江南运河运输繁忙,每年运输丝绸超 8 万匹、茶叶超 3000 吨、瓷器超 50 万件。杭州、苏州等城市借运河之力成为商业与文化中心。当时杭州人口超 120 万,城内丝绸店铺超 6000 家,年销售额达 500 万两白银,还有众多茶楼酒肆,有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之称。苏州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等闻名遐迩,文化昌盛,每年有超 30 场文学雅集与艺术交流活动。

现今,江南运河是重要内河航道,年货运量约 1000 万吨,运输电子产品、纺织品、钢材等货物,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例如无锡的电子产品通过运河运往各地,运输成本较公路运输降低约 25%。同时,沿线乌镇、西塘等古镇每年吸引游客超 1 亿人次,旅游收入超 120 亿元,成为重要旅游线路,带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与文化传承创新,让千年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