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橚:朱元璋第五子,朱棣同母弟,在明朝丢人,在世界上贡献巨大

缘史记说 2025-02-17 11:50:43
前言

而朱允炆第一个下手的对象,就是咱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周王朱橚。他和燕王可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就这么直接被建文帝盯上了。朱橚,他是朱棣的亲弟弟,这人没什么野心,可最后还是因为自己儿子被贬了。

朱允炆心里是想先把朱棣给除掉的,毕竟朱棣就像个大隐患。可朱棣势力强大,又在兄弟里最年长,手底下厉害的人、勇猛的将领多了去了,朱允炆当然不能就这么直接对他下手。再看朱橚,也不老实,老是挑事儿,还没多少实力,那就对他动手呗。

朱橚一下子就成了平民,变成了大明第一个被削藩的王爷。然后朱允炆把他的所有都给剥夺了,还把他一家子都流放到云南那旮旯去了。不过,靖难之役一爆发,朱棣当上皇帝之后,朱橚可就成了其他王爷眼红的对象。那他后来是咋对整个世界产生特别深远的影响的?

不到七年,老朱就达成了自己的雄心壮志,登上皇位。朱橚也跟在老朱身后,一起到太庙祭告。这几个儿子,老朱可满意了,他特别希望儿子们都能有出息,最终去辅佐大哥朱标,好让明朝变得更强盛。

那时候朱元璋又有钱又有势,肯定得给几个儿子最好的教育。朱元璋为了儿子们可没少操心,专门请来有名的老师教他们知识。他心里可明白教育有多重要了,朱标就是个特别好的例子。后来,他还在皇宫里建了个大本堂。

学堂刚开始的时候,朱橚等一大帮皇子就成了第一批学生。那时候,朱橚和他四哥朱棣只差一岁,他俩的关系特别亲近。皇子们得文治武功都不落下,朱元璋专门找了有名的老师来教皇子们武功和军事指挥,好让他们成为多面手。

朱橚打小就长得特别壮实,练武的时候那效果也是杠杠的,在朱元璋举办的比武里还拿过不错的名次,得了朱元璋的赏赐。洪武三年的时候,老朱想要给自己的大儿子把那些障碍都给扫除。

朱元璋全然不顾众人的反对,开始给太子之外的几个儿子分封藩王。他这么做是想让儿子们守护大明、拱卫京师。朱橚最初在杭州就藩,结果没几年就发现,他这个藩王严重影响了朝廷的税收。

所以,分封过了几年之后,朱元璋又下旨重新给他分封王位,封他做周王。他从住了七年的封地搬到开封地区去了。这从侧面也能看出朱元璋对这个五儿子有多看重,毕竟北宋的国都就在开封地区嘛。

毕竟老朱当初带领红巾军起义的时候,口号就是反抗元朝,恢复大宋的荣耀。可是老朱最后打赢了,不但没让大宋重获荣耀,还建立了大明。所以,他可看重曾经北宋的都城了。

对这个儿子那可真是寄予厚望,还给他说了一门特别好的亲事。他娶的王妃是明朝大功臣冯胜的女儿。冯胜有爵位,可却没人能继承,就生了两个闺女。大闺女嫁给了朝中重臣常遇春的儿子,小闺女就许给了五皇子朱橚。

朱橚的岳父有权势,姐夫又是常遇春之子,再加上他自身的身份,地位蹭蹭往上升。这之后,朱橚可风光,风头无人能比。去开封之前,老朱很耐心地叮嘱自己的小儿子,让他好好对待开封的老百姓,当个贤王。虽然过程很曲折,但他真的做到了。

可没几年他就捅出了天大的篓子。藩王到了封地以后,是不许离开的。朱橚,没得到老朱的命令就私自跑出去了,正巧被当地官员给告发了,还去了一个特别能刺激到老朱敏感神经的地方。

那可是他老丈人冯胜的地盘。冯国公手里可是握着军权,这身份相当敏感。这翁婿俩掺和到一块儿了,一下子就碰到了朱元璋的敏感之处。朱元璋就担心他们翁婿是为了造反才凑到一起的,马上就把亲生儿子的王位给削了,直接让大儿子来继承。朱橚,就只能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到云南接受惩罚去了。

朱元璋对几个儿子那可都是很疼爱的,不过,只要是谁有威胁到他皇位的举动,朱元璋就会把这种事儿给扼杀在摇篮里。就说朱橚吧,他到云南的这一趟经历对他影响可大了。为啥?云南这地儿太偏了,当地老百姓吃的穿的都不行,好多人都因为当地环境恶劣没了性命。

二、研究植物学,只为子民吃饱穿暖

云南那穷困不堪的景象可让朱橚心里很不是滋味儿。为了能让更多的人有饭吃,生病了有药治,他就开始研究植物,想从里面找出能治病的药草。早年间朱橚就接触过中医知识,可他是皇室成员,在当时这都算旁门左道,兴趣还没发展起来就被掐断了。

现在当上藩王了,皇位早就定好了,他不用去掺和,正好有机会专心钻研。他就像是找到了自己该走的路。老朱对儿子还是疼爱的,一年之后把儿子叫回京城,看到儿子有了悔过的意思,特别高兴,就又让儿子做藩王了。

后来朱橚有了新的研究。在研究的时候,他请了好多有名的医生来,大家一起写出了那本很出名的医书《袖珍方》。这书里写了不少医药知识,特别浅显好懂,好多老百姓治病时遇到的难题就靠它解决了,朱橚也因此成了天下无数百姓心中的救世主。

在他的封地,他瞧见当地老百姓没饭吃,好多地里的庄稼根本没收成,成天就靠着吃树皮、杂草填饱肚子,他心里可难受了。之前朱橚为啥要去庆阳?这里头有个原因,就是他想研究植物学。毕竟开封的植物比较少,有些植物得去庆阳找。

再有,开封那地方生活可苦。他就寻思着去庆阳改善改善生活,解解馋。哪知道偷个懒,不光把自己给坑了,连老岳父都跟着遭殃。瞅见好多老百姓饿急了眼,吃些都叫不上名儿的野草,最后中毒死了。他瞧着那些死者的妻儿哭得死去活来的,心里可难受了。

为了让百姓的生活过得更好,他就把医生们召集起来,进一步深入探究植物学。在开封这地儿开始找寻植物里能吃的野生植物。为了观察得更仔细,他还在自己的王府弄了个“百草园”,种上植物来观察,就想找出能吃的野生植物。

三、几番周折,安享晚年

朱橚这人,没什么争强好胜的心,也没什么野心。没多久,朱标生病去世了,这事儿可跟朱橚一点关系都没有。他,就进京去祭奠了一下,然后就继续待在当地研究植物学去了。在他的几个哥哥里,他只和四哥朱棣的关系最铁,跟其他人就只是点头之交。

老朱归天之后,朱允炆当上了皇帝。他身边的朝臣黄子澄他们就开始怂恿建文帝去削藩。这时候,朱允炆最想对他四叔朱棣下手,可朱棣势力早就很大了,手底下兵多将广的,朱允炆哪敢动他,没办法,只能退一步,对他五叔朱橚动手了。

朱橚特别痴迷植物学,可他没想到自己养出个坑老子的儿子。朱橚把藩王的位子传给大儿子后,小儿子就眼红了。这小儿子为了报复大哥和老爹,就诬陷他们起兵造反。

朱允炆正愁找不到对朱橚下手的借口,一接到奏折可高兴了。结果让他没想到的是,举报的人竟然是朱橚的儿子举报自己亲爹,朱允炆看完之后惊得眼睛都瞪大了,一边看一边忍不住直夸。就这么着,朱橚被抓起来了,然后就被削藩,又回到了云南。这一回,朱橚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再整天稀里糊涂混日子了。

他,就带着自己的专家团队接着研究能吃的野草。这人过得可简单了,粗茶淡饭的一门心思扑在研究上。嘿,就这么花了三年,写出了那本特有名的中医典籍《普济方》。后来朱棣当上皇帝了,就把自己亲弟弟叫回京城。

瞧他那一身破破烂烂的样子还有最新研究成果,这可让生性多疑的朱棣彻底没了戒心。朱棣心里明白,自己这个弟弟压根就没想要争夺王位,于是就把他的藩王之位给恢复了。后来,朱橚把自己撰写的中医典籍呈交给了朱棣,好让朱棣能借此博取名声。而他自己,就趁着这个机会向朱棣索要研究经费,接着去搞他的最新研究。这兄弟俩,各干各的,互不干扰,最后实现了合作共赢。

朱橚有了大笔经费之后,就研究出了《救荒本草》这么一部救世的著作。这书里记了好多能吃的野草。书里的文字特通俗,还配着图,老百姓一看就懂,马上就能找到能吃的东西。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本典籍,它可是头一个详细记录能吃的植物。朱棣瞅完这本书,一个劲儿地夸,立马下旨大量印刷。这本医学方面的书后来传播得可广了,随着大明不断发展壮大,后来还传到海外的西方国家去了。

西方国家的学者对这本书深入探究后收获特别大。日本,看了这本书以后,把朱橚当作救命恩人。后来,日本依据这本书又搞出了好多医药方面的医书,这可大大推动了日本的发展。

英国的专家学者把这本书看了之后,更是一个劲儿地夸他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藩王。他单靠自己就推动了全世界的发展。照着他写的书,世界上好几万人的吃饭问题都给解决了,他对全世界的贡献那可大了去了。

结语

朱橚在明朝的时候可是出了好几回丑。他吃不了苦,偷偷跑到岳父家去,结果被人给告发了,然后就被流放。再后来,他一门心思搞研究,却被亲儿子告发,被关进大牢,之后又被流放到云南那旮旯。反正他在明朝的时候可真是洋相出尽。

他,在全球那可是享有盛誉,全世界的人都对他称赞有加。为啥?他的善心可不得了,能拯救上万亿正在吃苦挨饿的普通老百姓。而且他还是中国中医药研究的鼻祖,后世的人都对他的功绩赞不绝口。他去世之后就葬在河南的重要地方——始祖山。

朱橚这名字里可藏着他日后的发展方向。“橚”这个字,是形容草木森林长得特别茂盛的意思。朱元璋当时随便起的名儿,哪能想到还有这么个含义,更没想到在他的子孙里,朱橚会是最有出息的儿子。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