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的朝鲜,局势如同乌云压顶,暗流涌动。清军总计20营,超过1万余人,分别驻扎在朝鲜汉城附近的牙山以及战略要地平壤等地,严阵以待。而日军则从朝鲜南部的釜山悄然登陆,随后,一个旅团,超过5000余人的兵力屯驻在汉城周遭,虎视眈眈。
1894年6月26日,刚接到国内紧急电报的聂士成,深知时间紧迫,不容片刻耽搁,立即派遣精明探子侦探日军的一举一动。不久,探子匆匆回报,称近期日军行动异常,似有重大军事行动,可能会对朝鲜王室构成直接威胁。聂士成立即召集副将左宝贵商讨对策。两位将领深知兵贵神速,为防患于未然,决定迅速行动,提前布局,以防日军突然发难,确保朝鲜王室的安全无虞。
经过缜密商议,他们制定了一项周密的计划:由左宝贵亲自率领2000精兵,以最快的速度抢占汉城南山这一战略制高点,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严阵守卫汉城;而聂士成则亲自率领200卫士,在驻朝鲜公使袁世凯的陪同下,进入朝鲜王宫,面见国王高宗李熙,力陈利害,说服他共同对日作战,共赴国难。
左宝贵将军接到命令后,立即率领麾下2000将士,以急行军的速度从牙山赶往汉城南山。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日军之前抢占了南山山头,并迅速修筑了一系列防卫工事,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了充分准备。
与此同时,聂士成将军也率领卫士,在袁世凯的陪同下,威严地进入朝鲜王宫。他们受到了朝鲜国王李熙及皇后闵氏的隆重接待。李熙,这位朝鲜王朝的第26代国王,本贯全州李氏,是兴宣大院君李昰应的嫡亲子嗣。他心怀壮志,不甘心朝鲜的衰落,一直主张革新图强。在妻子闵氏的支持下,他积极引进新技术,力图重振朝纲,同时坚决不屈服于日本的侵略野心,对大清国始终保持着恭顺的态度。
在双方以宾主之礼落座后,李熙关切地问道:“将军此来有何要事?京师圣上可有旨意传达?”聂士成沉稳地回答道:“近来朝鲜局势动荡不安,先有全奉准民变刚刚平息,如今倭人又企图寻衅滋事,名为改革朝鲜内政,实则心怀叵测,欲欺凌朝鲜。圣上念及朝鲜黎民百姓的安危,特命我等驻扎于此,以保卫王上的安全。同时,圣上已命章高元、依克唐阿两位将军率领6万大军赶来朝鲜助战,王上大可放心。”
李熙闻言,感动不已,连声道谢:“圣上如此顾念臣下,孤王感激涕零。孤王定当尽心协力,以报天恩。不知将军此来是否还有其他要务相商?”聂士成神色凝重地说道:“近来西洋风气东渐,为正本清源、正视听计,圣上决定与王上签订一份《中朝同盟条约》,以共同对抗倭寇的侵略野心。”
李熙闻言,深感赞同:“圣上之意甚合孤心。不知条约文本何在?”旁边袁世凯连忙递上早已拟好的条约文本,详细阐述了条约的五大条款:第一条,确认朝鲜自古为大清帝国的属邦;第二条,朝鲜国与大清帝国缔结君臣之盟,如有倭寇侵占朝鲜或大清国领土,双方皆应出动全部兵力助战,并供给一切军需;第三条,如与倭国发生争战,双方均不得单独与倭国媾和。
李熙仔细审阅后,深感满意:“公使所言极是,正合孤意。”随即取出随身携带的朝鲜国王印玺,在条约上郑重签字画押。袁世凯也代表大清国在条约上签字画押,标志着《中朝同盟条约》的正式签订。
聂士成与袁世凯辞别国王李熙后,回到汉城南山阵地。袁世凯随即对各国记者发布了《中朝同盟条约》签订的消息。各国纷纷表示关注,并承诺在未来的中日冲突中保持中立,绝不偏袒任何一方。这一消息的发布,无疑为即将到来的中日战争增添了更多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