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危言/文
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被“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的百姓发现,在这群趾高气昂的洋兵中间还有着不少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百姓们并没有眼花,这些人的确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不过,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中国士兵既不是临阵倒戈的懦夫,也不是被临时抓来的汉奸,而是一支训练有素的英国军队。
这支特殊的英国军队,叫做华勇营,由英国人在威海卫创建。
据英国外交档案记载,当时,英国的军队大多数用来与荷兰后裔“布尔人”在南非进行战斗,连澳大利亚等殖民地也专门征召军队前往南非。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决定把他们在印度的经验搬到中国,组织由当地人组成的雇佣军负责当地的防务工作。此举自然遭到了清政府的强烈反对,但英国人声称这是一支警察部队,绝对不会用在借租地以外的军事行动,从而蒙混过关。
1898年11月,从香港和上海招募了部分专业军官后,英国开始在威海卫正式组建华勇营。但是令英国人没有想到的是,在中国向来都有好男不当兵的传统,更何况是做一个穿洋衣、扛洋枪、出洋操的洋兵。《中国与八国联军》一书中记载了组织这样一支部队的艰难。直到1899年初,还没有一个人应征入伍。到了1899年3月,才招募到10个士兵。
德国也遇到了类似的遭遇。1899年9月,德国人在其驻扎青岛海军陆战队内也设立了华勇连。德国人历经艰难才招募120个步兵和20个骑兵。
随后,英国人和德国人都发现,他们所面对问题不仅仅是人数招不够,而是这些农民士兵的散漫。据英国的资料记载,华勇营士兵的父母经常会来到驻地把他们带回家,这些士兵似乎没有什么主见,开小差,退伍的现象很普遍。德国的华勇连也一样,逃兵不断,而且还有扰民的事件发生。
不过,英国人比德国人更加聪明,他们随后又发动了高薪策略。根据当时《山东时报》上刊载的招兵广告:每名士兵一个月的军饷是8两银子,小队长会达到12两,并且全天候供应大米、面粉、肉和干柴,而且每个季节的制服都是免费提供的。如果入伍后两年内没有违规记录,每个士兵还会得到30两的奖励。在训练中表现优秀的士兵,还会得到额外的奖励。这对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
与此同时,英国还把招募范围扩大到直隶和东北地区,招募的对象也从单纯的招募农民转向清军的退伍官兵。1899年底,一支由534人组成的华勇营正式成立。据《中欧军团的服装》记载,这批用高薪精选出来的中国士兵,年龄在19到24岁之间,体格健壮,平均身高为五英尺7英寸,胸围三十五英寸。所有士兵签约三年,如果有需要可以继续签约。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兵力上捉襟见肘的英国人,只能从澳大利亚、印度、新加坡、香港等地抽调军队参与侵华行动。此时,华勇营正式纳入英军建制,并换上了陆军军装。按照英国当时以组建地为部队命名的习惯,华勇营从此被称为“第一中国军团”。
1900年6月22日,华勇营192名士兵和10名英国军官乘坐英舰“奥兰多”号,于凌晨5点到达天津大沽口。此前一天,英舰“恐怖”号也将第一批香港皇家炮兵和香港军团的382人送到。这些人作战勇猛,在英国陆军部编写的战史《1900-01年在华军事行动官方记录》中,充斥着这几支部队的作战记录。
6月24日中午,香港军团和华勇营各派两个连一共4个连,护送海军提供的12口径大炮及弹药支援联军。道路泥泞,华勇营承担“苦力”的角色,负责拖拽大炮,并安放在僧格林沁40年前为了抵挡英法联军而修建的高墙上。
7月初,华勇营和香港军团的主要任务是清剿在租界附近的清军和义和团的狙击手。再一次战斗中,香港军团受到清军炮火的猛烈压制,二死三伤,在华勇营的紧急增援后才得以脱身。随后,华勇营驻地受到清军的猛烈炮击,造成华勇营2死5伤,协同作战的英国水兵也有5人重伤。
7月9日,联军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攻击,造成直隶提督聂士成将军中弹身亡。华勇营的任务是护卫协同联军,向西局军火库发起炮击。占领天津后,华勇营奉命为远征北京征集船只。他们的种族优势在此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一共收集了100条大船和相应的船工。
8月15日,华勇营到达北京前门。在北京城,华勇营进行的最后一场战斗是将大炮拖到城墙上,协同美军攻击紫禁城。攻占北京后,华勇营的主要任务是在英国占领区站岗放哨,又干回警察部队的老本行。
紫禁城阅兵后,华勇营被分配到几处军事要地。在有“津门首驿”之称的重镇河西务,分配了70多个来自华勇营四连的中国兵,成为这个“京东第一镇”的主要部队。值得一提的是,河西务是最早进行战后恢复的。华勇营甚至在哨卡旁恢复了一个集市,允许当地人在这里摆摊。华勇营的英军军官巴恩斯说,在战争的恐怖气氛之下,中国人之所以敢于来到此地,就是在于他们将这个由华勇营看守的地区当作自己人的地盘。
对于这个市场,华勇营了全力守护,绝对不允许其他军队插手。有几次,出来溜达的德国兵从摊位上随意白拿梨子和葡萄,华勇营就出面干涉,德国人只得乖乖付钱买单。酗酒的日本士兵也被华勇营修理过两次。第一次,华勇营撕下了他们的肩章,扣留了军帽,日本马上派来一个翻译官进行道歉。第二次,又有一个日军骑兵来到市场捣乱,被华勇营撕下肩章,扣留军帽后,还把前来索要的翻译赶了出去,要求肇事军官亲自来道歉。
华勇营的战后表现吸引了当地百姓的关注,另外一个十几公里的镇子组织了一个代表团,请求华勇营把自己的镇子纳入华勇营的保护范围之内。
因为在天津战役中的良好表现,英国军队特意以天津城门为图案,为华勇营设计了军徽,镶嵌在他们的帽子和衣领之上。还在威海卫立了一块碑,为阵亡的23名中国士兵留念。1902年,他们又挑出12名中国官兵到英国参加了爱德华七世的加冕典礼。
英国本土的报纸纷纷对华勇营的战斗力给予好评。1900年12月4日出版的《每日快报》附和了《字林西报》的观点称:毫无疑问,只要树立勇气的榜样,中国人就能成为优秀的军人。
与英军威海卫的华勇营相比,德国青岛海军陆战队中的华勇连因为参战时间短,表现不佳,而没有留下更多的文字。尽管德国对这支部队十分重视,当德国亲王海因里希访华时,还专门检阅了这支部队。
同样是在山东招募和训练的雇佣军,英德两国的成效相差巨大,德国的无能成为英国人的嘲讽对象。1900年9月22日出版的《宽箭报》将英德两国在山东半岛组建的这两支雇佣兵部队反差巨大的表现做了前后对比,认为保守、僵化、不够独立的德国人在民族性上不如英国人。
1900年年底,德国青岛海军陆战队华勇连已经有一半人做了逃兵,只剩下56名士兵和12名骑兵。随后,他们的番号被取消,最后被改编为一支青岛的警察部队。至于在德国远东派遣队中的华勇连士兵,在德国军史中在也没有找到关于他们的任何记录。
1902年,英日之间缔结同盟条约,英国得以把军事上的力量更加集中于西方,加上不少议员对威海卫华勇营花费的巨资表示不满,在经过激烈的辩论之后,决定予以裁撤。
1906年6月,华勇营正式解散,部分士兵转往南非、香港当警察,部分士兵留在当地充任巡捕或加入中国部队。加入香港警队的华勇营士兵,其警号均以字母“d”开头,被统称为“山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