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琼瑶于家中去世,享年86岁。

对于她的离开,媒体都选择了常见的“轻生”一词,因为琼瑶阿姨不是常规意义上的“自然死亡”,而是写好遗书后,选择由自己结束生命。
客观来说,初听这个消息,七话与很多网友一样,是震惊伤感。
她是我们最熟悉的名人之一,从文学作品再到影视剧《梅花三弄》《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等,琼瑶作品,是很多人的童年与青春。

当我们从小熟悉的人、当一个笔下生命力极强的名人,选择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第一时间很难不会产生惋惜与遗憾,甚至,有一点不解。
但仔细想一想琼瑶的人生观与过往观点,又会不那么意外了,甚至,还会对她的洒脱与自由充满敬佩,她的离开,不应该用“轻生”一词。

因为,她只是选择了翩然离开,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奔向生命最后的乐章,亦如她留下的那首诗:“有如火花与雪花同时绽放,我将飞向可以起舞的星河。”。

针对生死,琼瑶曾经专门发文表达过自己的看法,她认为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每个人的人生可能面对无穷尽的意外变化,但死亡,却是每个人的命中注定。
偶然太多太多,必然却只有死一个。

所以琼瑶对死的看法,要比大多数人都要乐观,甚至说浪漫,她认为人们更应该庆祝的不是偶然的“生”,而是必然的“死”,可以用正能量去面对死。
因此,与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便“谈死色变”不同,琼瑶早早便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后事,她对死的态度也很洒脱,不吃“死后哀荣”那一套。

在琼瑶的眼中,“死后哀荣”是生者的虚荣,于死者,毫无意义。而活着的条件,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情绪,有思想,有认知,有掌控自己身体的能力。

她觉得如果这些东西都没有了,人也就只剩下一个躯壳了,与成为一个无知无觉的躯壳相比,她更希望有尊严地死去。

这种观念,近几年也有不少名人提出过,在生死方面,琼瑶阿姨的精神状态领先了太多,但这样的观念,同样是对世俗的挑战。
传统观念中,人们更推崇用出一切力量去推迟死亡时间,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无论如何只要能活就是好的,老话也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说法。
所以当长者老去,面对病痛、衰老等问题时,大众观念里更习惯于将治疗、抢救当做正确命题,一旦违背了这一命题,子女亲人,也会被贴上不孝、冷血的标签。

有的家属害怕“不孝、冷血”大山扣到自己头的,有的想要博一个“孝”的虚名,也有的是舍不下情感羁绊,无法面对亲人的离开……
种种原因混合,便形成了亲人病重,无论可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需要什么样的过程,都必须倾尽救治的概念,好像这样,才是对生命的尊重,是情义的证明。
这种传统观念下,让琼瑶在7年前受到了舆论审判。

当时琼瑶在丈夫平鑫涛的治疗上,与丈夫的子女产生分歧,琼瑶认为她与平鑫涛约定病危后便放弃抢救选择有尊严的死去,子女则坚持插管治疗。
双方对病危、有尊严地死这些概念,都分歧很大。
平鑫涛子女认为插管治疗是很常见的治疗手法,并不影响老人的生命质量,而琼瑶认为丈夫已经失智的情况下还要靠插管活着,很没有尊严。

众所周知,平鑫涛是婚内出轨与琼瑶在一起的,琼瑶与平鑫涛原配及其子女关系本就尴尬,治疗方式的冲突,激发了两家人几十年积压的矛盾。
关于生命与尊严的争议,也渐渐演变成原配子女与第三者的纠纷,网上普遍选择站原配子女尽孝治疗父亲,调侃琼瑶想要放弃给丈夫插管治疗的观念是:
你们失去的只是父亲,她失去的可是爱情啊。

陈年爱情八卦瞬间占了上风,无论琼瑶如何强调自己和丈夫希望有尊严地死去,在很多人眼中,都成了丈夫病重她不愿照顾的凉薄证明。
琼瑶理解平鑫涛子女想留住父亲的感情,却也清楚地知道她和丈夫都不想没有尊严的苟延残喘。
舆论风波与多种情感的纠结痛苦之下,当年她选择妥协给丈夫插管治疗,这件事,一度成了她晚年的心结,觉得让丈夫没有尊严地活那几年,很内疚。

或许,这也是她在身体衰老后果断选择自己给生命划上句号的重要原因,由自己做决定,才能确保100%不再有变数,不是不相信亲人,而是害怕亲人因为感情割舍不下。
更怕自己陷入自己不希望的方式“苟活”。
然,如果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意识,仅靠呼吸与心跳才能证明人还活着,更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成为亲人的负担。
这种情况下,让我们自己选,大家会选择“赖活着”还是在自己失控之前,选择有尊严地死去?相信不同人,会有不同答案。

7年前,琼瑶选择的答案是拒绝,她不要“赖活着”。
她希望的活着,是有思想、有意识、敢爱能爱地活着,若不能,便有尊严地死去,所以给儿子儿媳写下了自己的身后事要求。
7年后,琼瑶的身体状态逐渐衰老,便提前做出结束生命的准备。
在她认为生命的火花熄灭之前,她参加了《琼瑶创作60周年演唱会》,与喜欢自己的粉丝深情告白。

她写文悼念亡夫,说“不如归去”。
她给大众留下视频《当雪花飘落》。
里面的文字,便是她的心路写照,亦是她给大众的交待,看完这个视频,便能理解琼瑶的选择。
生,要如火花般灿烂,不辜负人世间走一遭。
死,如雪花般飘落,翩然归于尘土。
有思想地活,自由的做,做自己的主,死亡亦是,这个一生自由的灵魂,不是不堪重负的“轻生”,她只是,自由地飞向了另一个星河,继续翱翔。
当然,在遗书最后,琼瑶阿姨也对年轻人有一份叮嘱。

她做出这种选择,是因为人到暮年,衰老不可抵挡,这是人力无法抗衡的自然规律,她只是必然的自然规律上,选择了离开的方式。
针对于年轻人,她认为千万不要因为生命中遭遇坎坷轻言放弃,因为坎坷,也可能是美好生命中的一段磨练,勇敢迈过去,活出自我,才不负人生走一遭。
等到我们垂垂老矣,身体无法支持时,才是直面归去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