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阳:我在中国长大耽误了太多的时间,中国人成长的比较慢,在年龄很大的情况下,也都不知道自己这辈子要干什么。
我见到一些美国同学,他们在中学或者大学时,就已经知道这辈子要干什么。未来想要干什么,是中国人普遍都焦虑迷茫的问题,不只是30岁,从18岁到知天命的50岁,恐怕都没有几个人能回答出来。一直以来,中国孩子的前半生都被学习和考试占据绝大部分时间。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也不知道学习考试的目的是什么,完全没有目标感。我们甚至不被鼓励去思考,父母老师会对我们说:考上大学就好了,毕业就好了,拿到高分就好了。从家庭到学校,到处都在渲染一种,你只管去做,不用想太多的气氛,我们习惯于按照别人的逻辑学习和生活。当我们真正走向社会才发现,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与社会需求大相径庭,我们苦心积虑修得的学分也不能拿到社会上等价交换。
回过头来才发现,在生活的拷打下,我们迫不得已再从“社会大学”重新学习怎么挣钱、怎么为人处世。一些幸运的人终于在某个时候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或方向,回头望才发现自己已经浪费太多时间了。没有目标的27%的年轻人在25年后成为社会最底层;60%目标模糊的年轻人,25年后成为庸碌之辈;10%有清晰短期目标的年轻人,25年后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3%有明确的长期目标的年轻人,25年后成为社会各界的精英。
有没有目标,目标清晰程度,目标是长期还是短期,看似不重要,实则对我们的发展影响巨大。没有目标的学生,无欲无求,选择躺平。即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意义感。物种在没有生存压力和挑战的环境下,会慢慢感受不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最后一定会不可避免地灭亡。
生活中一些“躺平”现象对照时更令人感到悲观。
越来越多孩子变得社恐,丧失社交技能,对人和外面的世界漠视,对待一切事物没有动力没有热情,终日以手机电脑为伴。“摆烂”和“躺平”成为一些学生所谓的价值观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习得性无助”。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失去掌控感。很多孩子学习是为了让父母高兴,或者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他们对于自己时间、目标、梦想失去掌控。他们知道,即使自己有意见也不被重视,有想法也不被允许,渐渐地他们就选择了不主动支配自己的生活。
张朝阳在国外看到很多西方人一辈子都在折腾。
生存不是为了简单地获取物物质,很多人认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是要赚很多钱,过奢华的生活,这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人可以自己去定义自己的年龄,不论多大年纪,处于什么人生阶段,都要活到老折腾到老。但是中国孩子总是被教育要循规蹈矩,从记事开始就要接受填鸭式教育,过着追求标准答案的一生。
从小学到初高中,每一个都是关键的阶段,不容出错。毕业以后,中国人好像一生都泡在水里,做梦都想着考研、考编、考公上岸。除了刷题和考试,不想再做别的开发兴趣爱好的事情。每个人都像一具上紧了发条,设置好程序的机器人,按照设定好的考试人生走下去。按部就班的要求让中国孩子过早失去奋斗的动力,消磨了热血,也养成了路径依赖的习惯。另一方面社会给我们容错的机会并不多,甚至不能容下小孩生病不用写作业这样的小事。出生三个月时少练一次翻身,这辈子可能就没机会考上清北了;工作时三个月的空窗期就会被HR判“死刑”。如果选择了离经叛道的发展路径,不仅要接受别人审视的目光,还要承受未知的结果。
整个社会风向是做得越多,错得越多,不折腾不一定会让你成功,但可以让你一定不失败。
这也就是为什么年轻人热衷考公考编,考进去不会让你致富,但一定可以保证你的饭碗。
但是如果去折腾去创业呢?十死九生。
未来就像是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悬在每个中国孩子的头顶上。
我们拼尽全力学习,牺牲掉一切玩乐和休息的时间,就是为了让这把剑以后不要砍下来。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或者亲口说过这样的话:经济不好,要好好学习才能赚到钱;阶层固化,更要好好学习才能突破阶层;AI崛起,不好好学习就要被替代了...
虽然很难说清楚这些事情将会对我们有什么具体影响,也不知道学习是不是真的能够应对未来的挑战。但是每个人都怕潮水褪去,只有自己在裸泳,所以只好不停地内卷,变得越来越焦虑。家长恐吓孩子,孩子恐吓自己,惶惶不可终日,每天都活在即将被未来淘汰、取代的噩梦中。考不上985就是天大的事情,中考被分流,这辈子就没指望了,多少孩子在这样的恐吓变得抑郁。相比于几十年前,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确实增加了。
心理学认为,当人们思考未来的时候常常会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分高估他们将来遇到的问题,另一种是过分低估自己未来的可能性。所以很多人会感到未来遇到的难题和考验一定会更加严峻,无法用当下的能力和智慧去应对,从而产生恐惧感引发焦虑。
《被虚构的焦虑:如何与真实的世界产生共鸣》将这种焦虑概括为“未来忧郁症”。
在书中,她给出了应对未来忧郁症,积极探索未来,缓解焦虑的5个措施:
1.每日思考未来:保持积极的思考,接受并思考未来不确定性,避免否认现实。
2.保持好奇心:好奇心和了解的渴望是一种能量,可以激励我们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增长对未来的控制感。
3.赋予生活意义:理解生命价值,在任何环境下,甚至是最恶劣的环境下,生命都具有潜在的意义。
4.了解自己的情绪与舒适区:理解个人情绪,寻找情绪舒适区,避免陷入负面体验循环,通过认知情绪,更好管理自己的情绪,减少焦虑感。
5.增加大自然接触与体育活动:大自然提供心灵慰藉,体育活动通过成就感和对某种运动的掌握让人拥有更好的自信,能够舒缓压力和抑郁。
对未来恐惧的实质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以及对未来没有目标感。
面对未来的挑战,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后浪的人依靠的绝不是考试成绩,而在于是否找到并践行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正如张朝阳所说的那样,年轻人应该尽早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按照你的价值观坚定、主动、积极地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