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aabff0873ef928b21bea6fa8cdfd6f6.jpg)
机场的独特环境让人们容易表现出反常行为,压力、焦虑与身份模糊感是背后的心理原因。
机场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地方。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人在这里表现出奇怪甚至反社会的行为——从在地板上睡觉或在显示屏前做瑜伽,到醉酒争吵甚至在飞行中试图打开飞机舱门。这些行为似乎在近年来变得愈发严重,航空暴力事件和航班转移也随之增加。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呼吁限制或禁止机场及飞机上的酒精销售。以RyanAir为例,该公司已提出在机场酒吧实施两杯酒限制,以避免机上醉酒事件。
但为什么机场能让我们行为失常呢?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
许多度假者认为冒险从机场开始,这让他们的心理状态与平常不同,仿佛他们准备进入一段轻松享乐的时光。然而,也有些人因对飞行感到焦虑,而选择饮酒来缓解情绪。嘈杂的人群和机场的拥挤环境更加剧了这种情绪。正如环境心理学所指出的,我们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容易因人群和噪音等压力源而感到“超负荷”。
压力和焦虑会产生易怒的情绪,这不仅仅是暂时的,而且持续存在。那些通常焦虑的人更容易愤怒,而短暂的焦虑情绪则往往引发愤怒的爆发。
从心理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机场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薄地”,即在物质和精神世界之间的过渡地带。在凯尔特文化中,有一种特别的“薄地”概念,指的是那些神圣的树林或森林,物质与精神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在现代科技社会,机场正是这种“薄地”,它是一个边界模糊的过渡区域。通过安检后,我们进入的是一个“无人区”,没有明确的国界,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变得模糊不清。
此外,机场本身也常常是一个缺乏当前时刻感的地方。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未来,期待着到达目的地的冒险。强烈的未来焦虑感常常带来沮丧,尤其是在航班延误时。
随着机场环境对我们行为的影响,个人边界也变得模糊。除了反社会行为外,机场还可能促成亲社会行为,例如陌生人之间分享旅行计划,甚至表现出异常亲密。在这个无人区里,正常的社交禁忌似乎不再适用,酒精也进一步增强了这种社交亲密感。
由于时间和地点的模糊感,机场给人一种迷失方向的感觉。我们通常通过时间和地点来定义自己,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和熟悉环境中的角色。一旦这些标识失去,我们可能会感到迷茫。
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机场的这种“迷失感”也可能带来解放的效果。我们通常将时间视为敌人,它带走我们的生活片刻,并压迫我们承担各种期限。站在时间的边缘,有时就像是从监狱中被释放出来。
同样,身份的变动也能带来解放感。身份感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但过于拘泥于固定角色也可能让人感到窒息。像演员被困在同一个电视剧角色中,我们渴望测试自己,迎接新挑战。因此,走出日常生活和熟悉的环境,反而会让人感到焕然一新,理想情况下,这种自由感能延续到我们旅行中的每一刻。
然而,无论是焦虑还是解放,机场的特殊环境都让人们可能表现出反常的行为。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种变化可以看作是从我们通常的文明自我转向了更为原始的本能部分,即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本我代表着我们的欲望和冲动,要求即时满足,通常受到自我控制,但一旦酒精或药物松动了约束,本我就有可能彻底占据主导地位,带来混乱。
虽然禁止机场酒精可能听起来有些极端,但考虑到机场环境中激发反社会行为的多重因素,或许这是目前唯一有效的解决办法。
本文译自 ScienceAlert,由BALI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