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800多年前的今天,《永乐大典》盛世华章宣告完工

进取这文刀缘 2024-12-14 07:36:43

——永乐大典:盛世的文化丰碑

“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兼及释道欠精覆,久阅沧桑惜弗全。”这首七言绝句出自乾隆皇帝之手,诗中赞赏永乐皇帝编纂《永乐大典》的良苦用心,对《永乐大典》收集佛、道典籍进行了批评,感叹历尽沧桑的大典流传下来已经不完整了。短短四句话,昭示了乾隆皇帝对《永乐大典》的认识。乾隆朝对《永乐大典》的挖掘和利用也都由这四句话看出端倪。

《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赵城金藏》、《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在历史的长河中,1408年12月14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历经五年的呕心沥血,《永乐大典》终于宣告完工。这部规模宏大的类书,宛如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在华夏文明的天空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隶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朱隶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73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在皇宫的藏书阁中,一箱箱装满书卷的木箱整齐排列,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和纸张的气息。众多学者和工匠们面露欣慰之色,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自豪和满足。这五年的艰辛付出,终于换来了这部文化巨著的诞生。

如此庞大的规模,堪称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它犹如一座知识的宝库,收纳了经、史、子、集、释、道、戏曲、平话、医卜、工技、农等各类著作,无所不包,无所不录。

在这部大典中,采录的曲集多达七八千种,无论是儒家经典的深邃智慧,还是史书的波澜壮阔;无论是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还是诗词歌赋的婉转悠扬;无论是释家的慈悲为怀,还是道家的逍遥洒脱;无论是戏曲的悲欢离合,还是平话的民间风情;无论是医学的济世良方,还是工艺的巧夺天工,亦或是农业的耕耘之术,都能在其中找到踪迹。

它不仅是知识的汇聚,更是文化的传承。每一卷、每一页都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心血,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与繁荣。

《永乐大典》的问世,为后世的研究和学习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料,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变迁,让这部伟大的著作历经磨难。许多卷册在战乱和动荡中散失,令人痛心疾首。但即便如此,它所留下的文化遗产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不断追寻和探索先人的智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让我们怀着崇敬之心,回望那段辉煌的历史,铭记《永乐大典》这一伟大的文化成就,让它所蕴含的智慧和精神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2023年2月,《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在国家图书馆正式发布。读者可以在“云端”直观感知《永乐大典》。现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有224册(其中62册现暂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外美国国会图书馆还藏有40册,英国各地包括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等存有51册,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等存有5册,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和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亦有搜集。《永乐大典》的3亿7千万字,都是书手们用明代官用的楷书:馆阁体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大典中所绘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这3亿多字在编纂时应该至少抄过一遍,两千多人连编带抄用了5年时间;定稿后清抄,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平均每天要抄50万字之多。清抄的书手中有许多是各地有名的书法家。

由于现存的《永乐大典》是嘉靖年间重录的,永乐年间原本的书法不得而知。嘉靖年间负责重录工作的徐阶见到永乐本后,曾经赞叹说,旧本缮写得太好了,很难再找到这样的书手了。

后续:

永乐大典:失落与重现的传奇

《永乐大典》,这部承载着无数智慧与历史的巨著,其命运多舛,令人唏嘘。正本的去向至今成谜,副本则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浩劫。

1900年6月,《永乐大典》副本最后的劫难到了——当时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与围攻英国使馆的义和团发生冲突。英国使馆毗邻翰林院,在冲突中成为战场。据《庚子使馆被围记》记载,冲突中有人将火把抛进翰林院中,翰林院顿时着起大火,排积成行、一望无尽的藏书遭受空前浩劫。贮存《永乐大典》的敬一亭也被烧毁。“龙式池及井中,均书函狼籍,为人所抛弃。有绸面华丽之书,皆手订者;又有善书人所书之字,皆被人随意搬移。”《永乐大典》的大部分在这次浩劫中被焚,剩下的有的被修了工事,有的被垫了马槽。译学馆的刘可毅一人就在洋人的马槽下拣到数十册《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副本被毁殆尽

大多副本毁于无情的火灾和残酷的战乱,还有不少被心怀不轨之人以修书之名窃走。曾经在乾隆年间尚存的 8000册,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是否抄完的质疑。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断定大典“全部皆佚”,然而,关于原书的下落,历史学界始终有着多种猜测。

有人认为原书已为嘉靖皇帝殉葬,毕竟嘉靖驾崩后等待入葬的时间颇长,或许正是在等待抄写工作完成。可最终的抄本仅有 8000册,又让人怀疑是否因急于下葬而未能抄完。

殉葬说并不意味着我们尚可以找到完整无损的《永乐大典》正本,可是这部资料价值极高而又历经磨难的类书的命运又一次牵动了人们的神经,而被广泛地关注和报道。《永乐大典》的命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永远解不开的结,让每个中华儿女都为之绷紧了神经,这种心情就像一位母亲失去了自己的孩童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

明朝嘉靖年间重录《永乐大典》后,有关大典的记载就很少见了,特别是永乐正本的下落更是扑朔迷离。有人认为大典正本毁于战乱或火灾,早已荡然无存。还有人却认定大典应该是被殉葬了,还有重现于世的希望,要不然怎么会突然间杳无音讯的呢。以历史记载详实而著称的中国,实在匪夷所思。正本究竟遭受了何等命运?如何亡佚的?当代还是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时光流转,虽然历经磨难,但其价值仍熠熠生辉。令人欣慰的是,在现代,对于《永乐大典》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有 224册,然而其中 62 册现暂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 40册;在英国,各地的图书馆包括英国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剑桥大学等共存有 51册;在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科隆大学图书馆、柏林人种博物馆等存有 5 册;在日本,国会图书馆、东洋文库、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三理图书馆、静培堂文库、斯道文训、大阪府立图书馆、武田长兵卫、石黑传六、小等地也有收藏。

2023 年 2 月 8 日,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由国家图书馆联合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等单位研发的《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及《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在国家图书馆正式发布上线。这一举措无疑为《永乐大典》的研究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领略这部伟大典籍的魅力。

尽管《永乐大典》现存的数量与曾经的辉煌相比微不足道,但每一卷、每一页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我们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关于它的谜团被解开,让这部传奇之作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芒。

历史意义:

清人法式善评论:“苟欲考宋元两朝制度文章,盖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者焉。”

《永乐大典》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成熟的类书,其价值远远不止上面提到的几点。即便是现存的残卷,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医学、语言、地理等方面也堪称丰富的宝藏。

0 阅读:0

进取这文刀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