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精灵天使科普Talk
编辑 | 精灵天使科普Talk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夜深人静,李先生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忙碌,躺在床上,准备进入梦乡。然而,就在他即将沉入睡眠的刹那,身体突然猛地一抖,仿佛从高处坠落一般,这让他瞬间惊醒,心跳加速。这样的经历,李先生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近几个月他时不时都会遇到。
尽管这突如其来的剧烈抖动没有带来明显的疼痛或不适,但它总让李先生心生疑虑:难道是身体有什么问题?这是疾病的征兆吗?
其实,像李先生这样在即将入睡时猛然抖动的人并不在少数。许多人可能都曾有过类似的体验,尤其是在疲劳或精神紧张时,这种突如其来的抖动似乎更容易出现。

有些人甚至会觉得仿佛被什么东西拉了一下,或者是在梦中突然从高处跌落,惊醒过来。这样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作为一名医生,我将带你揭开这个看似平常却令人困惑的睡眠现象背后的真相。
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肌抽跃”或“入睡抽动”(Hypnic Jerks)。它并不是某种罕见的疾病,而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通常出现在人在即将入睡的轻度睡眠阶段。
研究表明,大约70%的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入睡抽动(文献来源:《肌抽跃症: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表现》)。尽管这种现象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害的,但它背后却涉及到一些复杂的生理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入睡抽动与大脑的“睡眠调节机制”密切相关。当人处于入睡的过渡阶段时,大脑会逐渐放松身体的肌肉,并减缓呼吸和心跳。这是身体为进入深度睡眠做准备的自然过程。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大脑和身体的节奏并没有完全同步。在大脑部分进入睡眠状态时,身体可能还处于清醒状态,导致肌肉突然受到大脑发出的错误信号,产生短暂的抽动。这种现象可以类比为电脑在关机时突然重启,虽然并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但却让人猝不及防。

有研究指出,入睡抽动可能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长期的压力、焦虑、以及不规律的作息会增加这种现象的频率。李先生的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到深夜,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这样的生活方式导致他的神经系统难以在短时间内进入放松状态,使得大脑在入睡时发出错误信号,导致肌肉突然抽动。换句话说,李先生的入睡抽动,可能是他的身体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提醒他:该放松了。
值得注意的是,入睡抽动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在不同人群中有所不同。对于一些人来说,偶尔的抽动并不会对睡眠质量产生太大影响,但对于另一些人,频繁的抽动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睡眠,甚至导致睡眠障碍。
有研究表明,过度疲劳、睡眠不足以及摄入过多的咖啡因都可能增加入睡抽动的风险(文献来源:《睡眠与神经系统紊乱》)。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适当放松心情,对减少入睡抽动的出现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生活方式的因素,某些生理或病理状态也可能导致入睡抽动的频率增加。例如,缺乏特定的微量元素,如镁或钙,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进而引发肌肉抽动。镁和钙在人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帮助调节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
当体内缺乏这些元素时,神经系统可能难以保持正常的兴奋和抑制平衡,从而导致肌肉发生不自主的抽动。通过适当的饮食调整,如增加富含镁和钙的食物,或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相关营养素,可能有助于缓解这种现象。
另外,神经系统疾病或药物副作用也可能是入睡抽动的潜在原因。某些睡眠障碍,如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PLMD),会导致人在睡眠时不自觉地进行肢体运动,尤其是在腿部。
这种情况与入睡抽动有相似之处,但它通常会持续整个睡眠周期,影响更为显著。如果你经常在夜间被频繁的抽动惊醒,或者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尽早咨询医生,排除潜在的神经系统问题。

先生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调整生活方式,减少工作压力,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并适当减少咖啡因的摄入。几周后,他发现自己的入睡抽动次数明显减少,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改善。通过这段经历,李先生意识到,许多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现象,其实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它们提醒我们需要更好地照顾自己。
总而言之,入睡抽动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需要过度担心。但如果它频繁发生并影响到了你的睡眠质量,建议你认真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存在过度的压力、不规律的作息,或是身体缺乏某些重要的营养元素。此外,如果你发现自己在睡眠中伴随其他症状,最好尽早寻求医生的帮助,排除潜在的健康问题。毕竟,拥有一个健康、良好的睡眠,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基础。
参考文献:
《肌抽跃症: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表现》
《睡眠与神经系统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