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延安窑洞的煤油灯下,关向应枯瘦的手指在贺龙掌心划出"鹏飞"二字。
这位与贺龙并肩作战十三载的政委,在生命最后时刻为挚友之子取名:"岳飞字鹏举,取鹏飞二字,愿他如大鹏翱翔九霄"。
此刻千里之外的华北战场,46岁的贺龙正率部激战,听闻独子诞生竟喜得打马冲出指挥部三里地,警卫员追着喊"老总,方向反了!"
襁褓中的贺鹏飞吮着三个人的奶粉配额长大——父母与关政委的供给全给了他。
这个在马背上颠簸着长大的孩子,五岁就跟着炊事班学烙饼,七岁能抡铁锤打制镰刀,手掌的茧子比同龄孩子厚三倍。
1957年转学北京四中时,他穿着父亲补丁摞补丁的旧军装报道,班主任误以为是勤务兵家的孩子。
1963年盛夏的蝉鸣格外刺耳,17岁的贺鹏飞攥着差三分的成绩单在书房外徘徊。
向来雷厉风行的贺龙这次在藤椅上抽完三支烟,突然抓起军帽:"我去清华找个人!"
少年心脏狂跳,却不知父亲直奔校长办公室拍下一摞复习资料:"我儿要凭真本事进来"。
整整365天,贺鹏飞在父亲布置的"特训营"里重塑自我。
晨光未露时背诵《机械原理》,正午骄阳下练习工程制图,深夜就着路灯研读父亲送来的《资本论》。
1964年金秋,他以超录取线15分的成绩叩开清华园大门,报道当天依旧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
1994年南海某军港,浪花拍打着我国首艘现代化驱逐舰。
已成为海军中将的贺鹏飞抚摸着舰载雷达,忽然想起三十年前那个雪夜
父亲将苏联专家赠送的航母模型锁进柜子:"等你们这代人,造出咱们自己的!"
此刻甲板尽头,辽宁舰的雏形正在晨曦中显现轮廓。
当年那个啃着硬馒头复习的少年不会想到,自己竟成为中国航母梦的执炬者。
从力排众议引进瓦良格号,到组织专家攻克舰载机起降技术,
贺鹏飞用父亲教授的"铁匠精神",在惊涛骇浪中锻造出深蓝利剑。
2001年他猝然离世时,办公桌上仍摊开着003航母设计方案,钢笔尖深深嵌进"电磁弹射"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