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因为10块钱,扼杀了你的孩子......

孩子的心您要懂 2024-03-02 02:25:27

前几天在一个亲戚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

6岁的女孩跑到妈妈面前要钱:“妈妈,给我十块钱吧!”

妈妈头都没抬地问:“不行,你要这么多钱干嘛?”

女孩一下愣住了,说道:“同学都有零花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我没有!”

“别人有你就得有?这么想要就认别人当妈去啊!”妈妈恼羞成怒,大声斥责道。

女孩吓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她不懂为什么妈妈会为了十块钱突然翻脸。

也许是看到孩子要哭了,妈妈开始讲各种理由拒绝她,但结果就是——不会给钱。

孩子失望地带着哭腔大声问道:“妈妈,你为什么总是见不得我开心?”说完便跑回了自己的房间,不再出来了。

场面一度有些尴尬,妈妈为了缓解气氛,跟周围的亲戚寒暄说:“小小年纪就要钱攀比,长大了还得了?”

妈妈说得有理,孩子却也受了委屈,除了心疼这个女孩之外,旁人似乎也帮不上任何忙。

因为,给不给钱,真的就是这个妈妈的权力。

但是,我实在不喜欢她拒绝孩子的方式,除了斥责、威胁、谩骂,还有这种高高在上、凌驾于孩子之上的态度。

仅仅是因为孩子要了十元的零花钱。

为什么有些父母,总会在金钱这件事情上跟孩子处处较劲?

知乎上,点赞最高的答案是:因为只有在钱上面,父母能完完全全地控制我们。

确实,中国许多父母的控制欲特别强,尤其是在金钱上更甚。

因为,对金钱的支配权,也是体现父母权威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但是,父母们有没有想过,孩子问大人伸手要钱的时候,本质只是说明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不管是生活上、玩乐上的需求,还是真的遇到了什么麻烦事,他们第一想到的求助对象,都是父母。

但很多父母却把“给钱”这件事当作控制孩子的武器,把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信任和爱践踏在脚下。长此以往,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一定会出现裂缝,甚至就此崩塌。

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知乎上,有个关于“问父母要钱”的真实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个男孩。

一年暑假,班上两个女同学到他家串门。

他们坐在一起聊天,这是他平生第一次与同龄女孩交往。后来,女同学提议去街上转转。他身无分文,便去找母亲,希望给他一点零花钱。

妈妈不肯给,他一再恳求。最后妈妈掏出五毛钱,扔到地上“拿去!”

他弯下腰,捡起那五毛钱,和女同学上街了,请她们一人喝了一碗茶,就各自散去。

当年的男孩子现在30多岁了,大学毕业,经济独立,也早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

但他一直不肯结婚,也不回家。他知道他的父母非常孤寂,但目前他只想这样过。

他说,这一切都源于那扔在地上的五毛钱。

对于这个男孩来说,他是懂礼貌、有教养的,知道朋友来访应该热情款待,所以,他去寻求妈妈的帮助,向妈妈要一点零花钱来招待自己的朋友。

在他伸手的那一刻,他对妈妈是依赖的、信任的,在他心中母亲的形象是完整的,是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帮助的人。

然而,随着扔到地上的那五毛钱,男孩的尊严彻底被母亲踩在了脚下,碎了一地。

男孩虽然觉得屈辱,但却又不得不接受,因为他需要这五毛钱,他不能拒绝。

痛苦的是,母亲的态度让他觉得绝望,最信任的人伤害他最深;

矛盾的是,他不明白,这只是一个合理的请求啊,为什么母亲会如此对待他。

这种屈辱却无力反抗的感受伴随着他直至成年。

然而,最讽刺的是,这位母亲可能从头到尾都不知道,儿子因为这五毛钱心理上发生了如过山车般的变化。

当知道问父母要钱=屈辱=痛苦之后,有的孩子可能会隐藏起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变得小心翼翼,委曲求全;有的孩子则会另辟蹊径,用自己的办法去解决自己的需求,比如对父母撒谎,甚至去偷、去抢、去犯罪。

不入流的父母,只会想着用对金钱的支配权来彰显自己的权威,而聪明的父母懂得用尊重孩子,来赢得孩子的信任和爱。

那孩子开口要钱了,到底该怎么办?

第一步:询问用钱目的,再做决定

如果你家娃看起来不需要花钱,却开口问你要钱了,那一定是有理由的。

1. 如果孩子确实需要买这个东西:

那给孩子表达的权利,如果确实有说服力,给就是了。

做父母脑袋不要轴,不要总是“你觉得”,孩子有自己的生活、想法、社交,“她觉得”喜欢,说得有理有据,就别抻着,满足人家。

2. 如果孩子只是从众,希望和别人一样,以获得同伴认可:

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观,告诉孩子真正喜欢你的人,你不跟从她,她也会喜欢你;不喜欢你的人,即便是做一样的事,也不会喜欢你。

只有你自己的特点、性格才能帮你吸引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第二步:平时给孩子固定的零花钱

一旦孩子有了消费的想法,就可以每周固定零花钱了。

这笔钱,是完全属于自己的,自己可以自由支配。

独立做主的权利、和自主支配的自由,是时候让孩子体验了。

第三步:引导孩子正确花钱

1. 学会区分需要和想要。

2. 知道钱从哪里来,让孩子知道钱是有限的,要学会做选择、让孩子通过计算投入产出比,做出最佳选择。

既不做孩子的“斩梦刀”,也不做孩子的“取款机”。

而是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孩子探索金钱观念,争取花小钱儿办大事儿!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