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高调宣称两岸“互不隶属”,甚至给大陆冠上“境外敌对势力”的帽子,两岸局势骤然升温。这种背景下,台退将抛出了新观点:大陆有比动武更可怕的手段。
两岸局势升温,台退将抛出新观点
“台独”分子疯狂挑衅大陆,解放军歼10、空警500等各型军机,现身台湾北、中、西南和东部空域,配合军舰进行联合战备警巡。
随着局势升温,关于“武统”的话题也被一再提起。这种背景下,台湾退将帅化民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大陆根本无需武统,有一招比打还可怕,那就是围困,届时台湾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他表示,台湾正在美国加税和台积电“去台化”的夹击下,蹒跚前行。美国的关税政策让台湾出口成本大增,而台积电这个台湾经济的“顶梁柱”正逐渐被“抽走”,在这双重夹击下,台湾的经济能撑住吗?
对于台湾来说,台积电不仅是企业,更是经济命脉的象征。然而,如今其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大量的技术资源正在向美国流动,与此同时,台当局仍在向美国一味妥协,换来的却是美国的步步紧逼。
若台湾经济始终无法走出泥淖,靠什么来应对大陆的压力呢?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或许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解放军飞驰而来的战机,也不是海面上呼啸而过的战舰,而是经济的短板——这才是台湾最大的软肋。帅化民的观点直指核心:与其说大陆要动用军事手段实现统一,不如说“困”字诀更能见效,把台湾拖入一个无法自拔的经济漩涡中。
台积电“去台化”,台湾一步步走向不归路
台积电,这家世界级的晶圆代工巨头,曾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上独领风骚,无可匹敌。然而,近来的种种迹象表明,台积电困境重重,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交织其中。
从内因角度来看,台当局不断向美国妥协,不惜将台积电宝贵的先进制程技术拱手相让。这种“割肉喂虎”的策略乍一看是为了获取美国的保护与支持,但实则如饮鸩止渴。不仅未能换来应有的尊重与理解,反而加速让台积电成为美方逐步放弃台湾的“定时炸弹”。
从外因来看,美国的政策更是雪上加霜。多年来,美国政府不断施加关税压力,意图通过政策施压实现多方利益的再分配。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台积电的订单和生产线逐渐迁移至美国,意味着台湾具备优势的供应链与技术资源正被一步步瓦解。
这一过程中,美方的话语权迅速增强,而岛内人员却被边缘化——这不是靠妥协能获得回报的事,而是灾难的前兆。例如,台积电首次在美国召开的董事会中,美英籍董事数量已经超过了中国台湾的董事。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的策略和决策很可能更加倾向于美方利益,而不是台湾。
因此,目前台湾所面临的风险不仅是军事威胁,还有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台积电的低潮期或许只是个起点,而随之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是台湾真正痛苦的开始。台当局的策略如果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那么台湾成为“炮灰”的可能性只会越来越大。
武力为后盾,困台逼统成本小
如果说台积电的困境是台湾经济的“内伤”,那么一旦大陆采取封锁策略无疑直接切断了台湾的“外部供养”。
想象一下,封锁后,台湾港口变得沉寂,商船不敢靠近,运输物资的飞机也不例外。届时的台湾,将面临极为严峻的物资短缺问题,尤其是在进口依赖性极高的情况下,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物资供应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当然,这种封锁策略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持。大陆借助强大的导弹防御系统和高效的火力投送能力,可以对所有试图突破封锁的军事力量进行遏制。不出意外,任何试图破局的外部干预或岛内反抗,都将在防空导弹网中“灰飞烟灭”。
美国和台湾如果试图插手或拦截大陆的导弹,无异于引火自焚。相较于直接发动攻势,封锁战术令敌方无计可施,逼迫其进行更多的资源消耗,最终自乱阵脚。
当粮食、资源耗尽,生活质量下降到难以维持时,所谓的坚守阵地只能成为难以兑现的口号。试想,一个被孤立、被围困的地区能坚持多久?在这场耐力赛中,妥协和谈判反而会成为更现实的选择。
在台退将看来,通过围困和经济封锁,大陆能以较低的代价达成对台统一的目标。事实上,大陆解决问题的手段很多,就看岛内怎么选了,别到了最后关头才后悔,到时候一切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