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译文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已结下百丈坚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梅花虽然美丽,但不与百花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到来的消息报告给人们。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梅花却在花丛中欢笑。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冰:形容极度寒冷。犹:还,仍然。俏:俊俏,美好的样子;这里形容梅花的艳丽形态。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这里形容盛开的样子。中心思想
这首词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傲雪开放,且不与百花争春,只愿报春的描写,赞颂了梅花坚贞不屈、谦逊无私的高尚品格,也表达了共产党人在险恶环境下不屈不挠、乐观向上,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赏析
上阕重点写梅花在恶劣环境中绽放。“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用风雨和飞雪点明季节更替,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而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在悬崖结着百丈坚冰的严寒环境下,梅花却能俏丽地开放,形成强烈对比,突出梅花不畏艰难、勇敢坚毅的形象。下阕着重表现梅花的精神品质。“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虽然美丽,却不与百花争抢在春天绽放,只是默默传递春天到来的消息,体现出它的谦逊和无私。“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当山花盛开、春色满园时,梅花在花丛中露出欣慰的笑容,进一步展现了梅花的豁达乐观,它不居功自傲,为春天的到来由衷高兴。整首词借物喻人,以梅花自喻,赞美了具有梅花般品质的人。写作背景
1961 年,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在国际上,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和政治孤立;在国内,经济建设遭遇困难。毛泽东读了南宋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后,反其意而用之,写下此词。目的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建了新中国,并领导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时,毛泽东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词作品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展现出伟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