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作为文治武功兼备的一代明君,在他的一生里励精图治,图存求强、南征北战、巩固国防,开创了唐朝“贞观之治”,被称为“天可汗”,可谓千古一帝,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但是现代很多人认为晚年的李世民是个昏君,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李世民晚年昏庸的说法要么是标新立异,要么是危言耸听,李世民终其一生都是非常上进的,哪怕是他的晚年,依然是英明神武的天可汗,跟昏庸俩字实在沾不上边。
李世民晚年还算不上昏庸,其在贞观后期的文治武功依然彪炳史册,最多犯了一点芝麻大的错误而已,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
李世民晚年昏庸的观点基本脱胎于这句话,“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图,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这句一家之言不知道误导了多少人,即便李世民晚年不如贞观前中期,但并不代表他就是昏庸之主了。
事实上晚年的李世民依然是一代明君,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的确犯过错误,但是也立过许多大功,并且那点错误在他的功绩面前算不得什么,并没有造成不好的影响,基本做到了善始善终。
首先,李世民晚年依然善于纳谏,而非刚愎自用
晚年的唐太宗依然乐于接受正确的建议,也因此避免和纠正了很多错误,即便李世民纳谏不如前期,但也不等于他什么都不听。
而且李世民是善于纳谏,不是从谏如流,只要自己基本知道那些事情该做和怎么做,然后不要过于听不进话,一意孤行就行了。
事实上,如果自己水平不够,纳谏太多反而更容易乱,而且贞观后期,也并没有出现一位能像魏征这样敢直言进谏的能臣贤良,而且哪怕是魏征也有很多事不切实际的。
其实那些谏臣都没到过现场,要区分清楚奏表和现实的区别,奏表为了让君主听得进去,会夸大其词甚至无中生有是经常的事。
很多谏臣都没有实地考察,难免做出错误的判断,作为皇帝就是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维,知道哪些该做和哪些不该做,而并非成为文臣眼中的乖宝宝,那和傀儡有什么区别?
有时候文人误国是有不小依据的,很多的想法都是想当然,并没有实际性的意义,李世民也不是神仙,很难做到尽善尽美。
其次,李世民对求仙成神并没有太大的执念,炼制丹药的原因是心理和生理上遭受的双重折磨
首先年轻时期的李世民和贞观前中期应当是不信鬼神的,甚至还不屑一顾,至于晚年炼丹药,更多是身体每况愈下,已经丧失了对传统药物的信心,人之将死尝试其他方法延续生命也实属正常,并不能说明他信鬼神之说。
而且李世民大概率不是吃丹药死的,《旧唐书·天竺传》《旧唐书·郝处俊传》记载唐太宗吃丹药都是没有任何效果,“服竟不效”,“竟无异效”,既没有好的效果、也没有坏的效果。李世民是病死的,并不是死于吃丹药。
贞观初年,李世民曾对大臣说,什么长生不老之术,都是骗人的(“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还对秦始皇和汉武帝表示出了鄙夷,他说秦始皇上了方士徐福的当,派出数千童男童女寻找长生不老药,最终没一个人回来,汉武帝为了求神仙,竟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道家的术士,到头来也没有灵验,最终让世人嘲笑。
李世民评价过他们二人的事迹后,得出了结论,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仙术都是骗人的(“据此二事,神仙不烦妄求也”)。
贞观十一年二月,李世民在诏书中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能活到百岁就已经是上天的眷顾了,就算是穷尽自己的智慧和技巧,也不能摆脱死亡的命运。(“夫生者天地之大德,寿者惰短之常数。生有七尺之形,寿以百龄为限。”“虽复,回天转日之力,尽妙穷神之智,生必有终,皆不能免”),年轻时的李世民对长生不老之术一点都不信,甚至有些反感。
至于晚年炼丹药主观原因也是因为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折磨,疾病缠身、身体每况愈下,胃病、感冒、风疾等多种疾病接连困扰他的身心;除了生理上的摧残,还有心理上的摧残,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相继被废黜,这对李世民的刺激非常大,甚至一度产生了想要自杀的念头。
以上是他晚年接触丹药的主要原因,而并非是他相信所谓的仙神之说,李世民认为神仙不过是虚妄的,对所谓的求仙是不屑一顾的。
李世民不信仙神,如果有,那只能是死神!没办法,这世上能够坦然面对死亡的人毕竟只有少数,更何况像李世民这样雄才伟略的一代帝王,文治武功彪炳史册,很多事情也还没有来得及做,也就更不想死了。
再次,皇帝修善宫殿是正常行为,并不一定是大兴土木
李世民晚年很多所谓的“修建宫殿”,其实就是在前朝的基础上维护和修缮一下,也并不会造成多大的损耗,这一点没必要太过苛责。
有些人指责李世民大兴土木,也许是指他在647年修建翠微宫,但真实情况是这样的:李世民患有家族遗传的“风疾”(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类似于今天的中风),而且他天生怕热,年纪大了尤其严重,每逢夏天都要离开长安避暑。
为此,他命人修整终南山上原本被废弃的太和宫,命名为“翠微宫”,作为自己的避暑地。而且翠微宫只修了不到一个月,并没有太大的花费和劳役。
封建时代至高无上的帝王干这项工程,无论如何也称不上“劳民伤财、昏庸无道”吧。
说李世民大兴土木的应该了解一下唐朝的租庸调制和工匠制度:
租庸调制:每人一年就20天力役,往上政府要承担损失,无论李世民怎么修宫殿,这个前提是不变的。
另外唐朝是有编制工匠的,就是来自于各地民营手工业,集中在“将作监”,修宫殿优先使用将作监,将作监大约一万人左右,只有将作监人手不够时才会额外征发百姓。
李世民时期修建的的洛阳宫、翠微宫等,其工程量都是在将作监的数量范围内的,而并非大兴土木。
李世民宫殿修归修,但并不是把老百姓不当人看,老百姓有情况,还是以百姓为主要,李世民之所以被称为千古明君,主要就是老百姓一直是他的“红线”,不说爱民如子,起码作为皇帝是合格的。
再其次,李世民晚年的诸多征伐都有其必要性,而非好大喜功、劳师远征
这就说到李世民晚年的另一项举动:亲征高句丽,但他为这一行动感到后悔,并不意味着这是错的。
在南北朝时期,高句丽强势崛起,既有游牧民族的强悍,又兼具中原汉人的技术和文明,这样的政权,比后世的辽国、后金更具威胁性,这无疑是对大唐利益和中原文明的重大威胁。
这也是隋唐四五代帝王屡次征讨的原因。只可惜隋唐二帝都以失败告终,隋炀帝更是穷兵黩武,致使天下大乱,葬送隋朝天下。
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虽然,但最终因后勤问题不得不退兵,没有实现当初的战略目标,兴师动众却未能成功,打破了李世民年轻时战无不胜的记录,因此他心生悔意:“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值得注意的是,李世民此次征讨夺取了十座城池、纳降七万、斩首四万,而且损失兵马马不过两千,从斩获和战损的角度,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是毫无疑问的大获全胜,而且李世民因为后勤和气候及时撤兵,并没有重蹈隋朝覆辙,既没有出现较大的伤亡,也没有影响唐朝的正常运行。
但即使如此,接下来的唐王朝也没改变对高句丽的政策,终李世民余生,大唐都对这一敌人保持不间断打压;到了公元668年高宗李治在位期间,名将李世勣攻下平壤,隋唐两朝持续数十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来自东北地区的潜在威胁被中原铲除,相比较后世的宋、明,唐王朝灭敌于萌芽之中的战略何其英明。
此外李世民还在最后的六年中进行了诸多征讨,先后灭亡薛延陀、击败西突厥、设立安西四镇等,李世民在位时期的大部分开疆拓土都是在贞观后期进行的,但是并没有穷兵黩武,造成恶劣影响,反而让大唐声威远播,横扫四夷,解除了唐朝的诸多边患。
贞观后期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波澜壮阔的开疆拓土,一方面是因为经过近二十年的治理,唐朝国力确实显著提高,一方面也是唐军战斗力强悍,将领能征善战,当然也离不开天可汗李世民的英明领导和卓越的战略思想,而并非所谓的穷兵黩武,空耗国库。
最后,李世民晚年虽然因为宠爱儿子,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皇室争斗,但是并没有造成朝廷内耗、动摇国本
李承乾和李泰的先后被废,并没有影响国家的正常运行和良好发展,大唐依然生机勃勃,反而是李世民的身心遭受了打击,这也是李世民51岁就早早病逝的重要原因。
李世民无论是征讨外敌还是修建宫殿,都没有不顾国家安危的风险,他做的事情并没有有动摇国本,也没有增加百姓负担,在他的治理下,国家依旧蓬勃发展。
当然李世民晚年的确犯过一些错误,但是李世民不是完美的,他也是活生生的人,只要是人那犯错就是难免的,而且并没有引发任何不良的后果,还创造了贞观之治。
总之李世民晚年非但不昏庸,相反还一直在为百姓和大唐殚精竭虑。
贞观十八年春,48岁的唐太宗,前往关内雍州的灵口村视察,发现村落拥挤,丁男每人受田仅三十亩(按均田制规定应受田一百亩),忧心得半夜睡不着觉,下诏给雍州境内田少者免除税赋,移之宽乡。
值得一提的是,他晚年还在整顿吏治,李世民晚年的吏治,完全称得上历史上的巅峰。
太宗定天下,留心听断,著令:州县论死三覆奏,京师五覆奏。狱已决,尚芋然为彻膳止乐。【至晚节,天下刑几措。是时州县有良吏,无酷吏。】
贞观二十三年春旱,三月份终于下雨了,52岁的唐太宗李世民,要与百姓一起庆祝,遂写了赦诏;五日后李世民撑着身体,爬起来坐步辇出宫(“太宗力疾乘舆”),看到百官士庶车马夹道。
他说:朕想让百姓更加安乐,还有好多政策,却来不及实施(“朕方欲尽心布化,令其安乐”),可是身体己经不给他机会了,他感觉到大限将至,即将死亡,事与愿违(“而疴瘵弥积,事不遂心”),说着说着,一代华夏雄主,便淌下两行热泪来(因慷慨长息,泣数行下)……
两个月后,李世民就病逝了,年仅——52岁。
李世民晚年是绝对算不上昏庸的,虽然没有刚即位时的克制辛苦,但其实是大唐走入正轨时的正常变化,在大事上,却是从来不虚。
他自始至终都是绝顶的明君,即便是晚年也依然为大唐、为百姓、为后人燃烧着自己,终其一生他都是积极向上的!
李世民最失败的没有找到一个好的继承者。李治充其量就是一个失败的继承者。差点李唐断送在他手里了。悲哀的事相信掌长孙无忌这个断了李氏权力的人。
这个唐朝更是晋朝的版本不过没有大分李氏家族权力而是缩小了所以长孙无忌可以杀李世民有权力的两个儿子。再后来武则更是肆无忌惮杀李氏宗亲了。这是大唐差点亡于三世原因了。要不是神龙政变李唐真亡国了
[点赞]
李世民哪里来的晚年,五十多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