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赛道,风起云涌。几家欢喜几家愁,蔚来,这个曾经的“新势力”扛把子,如今却站在了十字路口。7万多辆车的销量,看着很美,但70多亿的季度亏损,这账,算起来让人心里发慌。有人说,蔚来是在烧钱扩张,是“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的豪赌;也有人说,蔚来是在精耕细作,是“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布局。真相究竟如何?让我们拨开迷雾,细细探究。
先说个让人心跳加速的数据:2024年第四季度,蔚来卖出72689辆车,同比增长45.2%,看着是不是很牛?是的,这增长速度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这只是表面光鲜。更直观的数据是:每卖一辆车,蔚来就亏损将近一万元。这可不是小数目,7万多辆车,那就是7亿多的亏损!这还是在毛利率提升到11.7%的情况下,要知道,车辆毛利率已经达到了13.1%,这意味着每辆车的盈利能力提高了,但整体盈利能力依然没跟上销量增长的步伐。为什么?因为其他的成本,例如研发、营销、管理等等,像个无底洞一样,疯狂吞噬着利润。
让我们来拆解一下这“无底洞”。首先是研发费用,虽然第四季度同比下降了8.5%,但绝对值依然高达36亿。这笔钱花在哪里了?是技术研发?还是管理冗余?这需要蔚来更透明地向公众交代。其次是营销费用,这才是真正的“烧钱”大户。第四季度营销费用同比增长了22.8%,达到48.8亿人民币。这笔钱换来了什么?是品牌知名度的提升?还是市场份额的扩张?效果究竟如何,也需要更具体的评估和数据支撑。蔚来似乎押宝于多元化战略,高端品牌蔚来,大众市场品牌乐道,以及瞄准国际市场的萤火虫,三箭齐发。但多品牌战略也意味着更高的营销成本和管理复杂度,这无疑增加了蔚来的经营风险。
资金方面,419亿人民币的现金储备看起来很充足,但别忘了,这只是个静态数字。蔚来面临着巨大的流动负债,这笔钱,说白了,大部分是欠别人的。持续的亏损,让蔚来不得不依赖促销回款来维持现金流,这就像一个走钢丝的人,稍有不慎就会跌入万丈深渊。这种现状,也让蔚来不得不加快回款速度,这可能导致价格战的加剧,进而影响整体盈利水平,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李斌的“基本经营单元”(CBU)机制,是蔚来试图解决效率问题的一个重要尝试。借鉴了其他车企的经验,希望通过精细化管理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目标是让每个部门独立核算成本,设定ROI指标,并通过工时填报量化员工贡献。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操作中却面临着诸多挑战。研发项目的产出难以量化,智能驾驶等复杂项目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工时填报也容易流于形式。这种管理模式,是否真的能有效提升效率,避免“部门墙”的出现,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更令人担忧的是,蔚来的国际化战略。进入国际市场,成本高昂,风险巨大。需要应对地缘政治的风险、文化差异的挑战,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萤火虫品牌虽然瞄准了海外市场,但市场认知度低,新车销量也未形成体系化能力。国际化扩张的成本不可控性很高,这无疑增加了蔚来的经营压力。
李斌定下了2025年第四季度单季度盈利的目标,并将其拆解为三个部分:销量翻番至44万辆(2024年基数为22万辆)、技术降本(自研芯片/复用零部件降本超1万元)、国际化与品牌矩阵扩张(进入25个国家市场)。 ambition is good, but execution is key.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的目标,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目标。销量翻番意味着产能的巨大提升,技术降本需要攻克技术难题,国际化扩张需要克服诸多障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计划失败。
蔚来的未来,就像是一场豪赌,也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419亿的现金储备,能够支撑多久?CBU机制能否有效提升效率?多品牌战略能否成功?国际化战略能否取得突破?这些都是蔚来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蔚来是在烧钱扩张,还是精耕细作?或许,两者兼而有之。蔚来需要在激进扩张和精细化管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保持高速增长,又要控制成本,提高效率。这需要李斌和他的团队具备更高的战略眼光和更强的执行力。
最后,让我们用几个关键数据来总结:72689辆的第四季度销量、70多亿的季度亏损、419亿的现金储备、13.1%的车辆毛利率、以及2025年44万辆的销量目标。这些数字,构成了蔚来当下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图景。蔚来能否成功走出困境,实现盈利,将会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这并非易事,能否成功,最终还是要看蔚来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将战略付诸于有效的执行。 这不仅仅是李斌和蔚来团队的挑战,也是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需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未来的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