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白大褂:当年轻医者接连劳累致死,我们还要装睡到何时?

程昱聊养护 2025-03-19 03:42:52

这些死亡本不该是“无声的病例”。

2025年3月9日凌晨3点,26岁的郑溪溪手机屏幕还亮着科室群里的通知——“明早7点准时交班”。这是她连续工作的第36小时,却再也没能走到家。

从上海到天津,从手术室到出租屋,10个月里至少6名医学生非正常死亡。他们用生命在病历本上写下最后一条诊断:这个系统病了。

第一章:撕开“医学精英”的体面假象。

当外界羡慕着“三甲医院金饭碗”时,没人告诉他们:

“廉价劳动力”的定价公式:规培生日均工作14小时,时薪不足4元(低于便利店兼职)

比996更残酷的“247”:某麻醉科规培生遗物中发现排班表——连续3个月无休,最长单次值班58小时

精神绞肉机:广西22岁实习生遗书曝光:“每天被骂‘废物’,可我已经30小时没睡了”

---

第二章:杀死他们的不只是过劳。

这些年轻人真正遭遇的,是一套精密运转的“淘汰机制”:

1. 职场PUA制度化

“病历写错一个字扣200”“患者投诉直接延毕”——某医学院《规培纪律手册》被曝堪比“不平等条约”

2. 维权真空地带

“学生?职工?我们只是人形病历打印机”

——既不受《劳动法》保护,又要承担医师法律责任的畸形身份

3. 心理支援沦为行为艺术

武汉某三甲医院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后被曝接线员竟是行政岗护士兼职

---

第三章:比悲剧更可怕的,是系统的冷漠

当年轻生命接连消逝,权力系统却在表演“危机公关”:

“狼性文化”变“吃人文化”:有导师在组会上公开说:“我们当年在太平间都能睡着”

数据的美容术:某省卫健委内部文件要求“规培生自杀统一上报为意外事件”

媒体的选择性失明:曹丽萍事件后,当地宣传部门连夜撤下热搜词条

终章:我们正在杀死自己的未来

当26岁医学生猝死街头的新闻下,出现这样的评论:

“医生都扛不住,说明现在年轻人真不行”

——这才是最恐怖的“社会并发症”

他们不是数字,是曾与你我擦肩而过的人:

- 小吉的租房墙上贴着“成为儿科医生”的便利贴

- 曹丽萍自杀前刚通过医师资格考试

- 郑溪溪的背包里还装着给患者孩子准备的棒棒糖

【最后的医嘱】

发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消费悲剧

而是让所有人看见:

当救死扶伤者反成被牺牲品

当治病救人者先被系统“治疗”致死

这不止是医疗体系的溃败

更是整个社会的急症危象。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