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家长在发热时给孩子吃退烧药的目的主要是:预防热性惊厥、保护大脑、让孩子更舒服。虽然有认识上的误区,但是大方向是正确的。
有的家长肯定会不禁要问:照这样说,吃不吃退烧药都是一样的?越烧越高怎么办?烧成脑炎、肺炎、心肌炎、关节炎怎么办?脑子烧傻了怎么办?孩子烧抽了怎么办?谁负责!
发烧的机理
发热只是一个症状,并不是疾病名称,几乎所有儿童感染性疾病都是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所谓“烧成脑炎、肺炎”,完全是本末倒置,这些严重情况,都是由于本身所患疾病造成的,而并非发热导致的! 人体本身有自我保护机制,身体器官确实不能耐受超高温,因此,很少会出现体温超过41℃的超高热!如果人体真的出现了41℃以上的超高热,要注意是否有以下情况:大脑的疾病(脑外伤、脑出血、脑肿瘤、脑炎等)、中暑、严重脱水、暴晒、捂热!
虽然热性惊厥的确切发病机制未明,但已经确认主要有脑神经发育未成熟、发热、基因遗传易感性三方面因素交互作用所致。只要有发热,无论是低热、高热还是体温上升时,都可能会出现热性惊厥发作,患病率约3%-5%。国内外循证医学依据、专家共识及指南均指出,退热药不能防止热性惊厥发作,也不会降低热性惊厥复发的风险。
发烧的界定
对于儿童,发热的界定是体温大于37.5℃。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这么几点:
1、儿童时期的正常体温比成人稍高。2、一岁以内婴儿的体温受环境温度影响会比较大,天气炎热或者包裹太多,会出现体温的升高。3、正常人体温昼夜之间会有一度左右的波动,一般早晨低,下午高。4、进食,活动,哭闹,室温过高,情绪激动等都可以使宝宝体温暂时性升高。
虽然一般对宝宝发热界定的体温是37.5℃,但我们更多要结合具体情况,如果宝宝只是一过性体温升高,但没有其他伴随的不舒服症状,精神反应都好,我们可能只需要先观察。
其实对于具体的数字而言,了解宝宝的基础体温更重要。测得的体温与宝宝平时的基础体温相比较才更有意义。
目前统一标准是宝宝体温超过37.5℃而且排除刚刚讲过的一些影响因素,就要考虑发热。如上图所示:
一般37.5~38℃为低热
38.1~39.0℃为中度发热
39.1~41.0℃为高热
41..0℃以上为超高热
急性发热的病程在两周以内,反反复复发热持续2周以上为长期发热。
退烧药如何选择?
如果宝宝发热体温较高,超过38.5℃,就要考虑使用退热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退热药有两种: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这两个药物有什么区别呢?目前临床常用的退热药有两种: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这两个药物有什么区别呢?
一、布洛芬(Ibuprofen),它的商品名也叫美林,是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FDA都推荐可以用于儿童的安全有效的解热镇痛药。相比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的退热作用更有效,而且维持时间更长。它的有效退热时间为6~8小时,24小时内最多可以服用4次。
但要注意,肠胃道对布洛芬的反应相对较大,建议最好不要空腹服用。而且布洛芬退热作用相对强。
因此不推荐以下情况的宝宝首选布洛芬:
6个月以下的宝宝
有胃肠道不适
发热同时呕泄严重
发热伴有明显脱水症状
二、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也叫扑热息痛,百服宁或者泰诺林。和布洛芬相比,它的退热作用更为温和,所以小于6个月的宝宝都可以选用。它的维持时间相对短一些,约4~6小时,24小时内最多可以服用4次。其胃肠道副作用比布洛芬小,所以发热同时伴有胃肠道不适的宝宝更建议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来退热。
如果在一次病程中,宝宝发热反复,我们更建议把两种退热药交替使用。两个交替使用24小时内可以用到6~8次。这样既可以避免反复用一种退热药所致的副作用。
儿童常用的退烧药,无论是口服的,还是肛塞栓剂,无非就是两种成分:布洛芬Ibuprofen和对乙酰氨基酚 Paracetamol。而其他退烧药,如“安乃近、阿司匹林、尼美舒利”,因副作用大,已经列为儿童禁用药物之列!竟然还有19个人选择了“安乃近、尼美舒利”。
对于退烧药应用要注意的几个误区:
退热药的维持时间也就是4~6小时,如果原发病没有控制,宝宝还是会反复发热。
我们使用退热药并不是要求把宝宝的体温降到完全正常,能降到38度左右就可以了,因为这样更有利于调动机体的免疫系统。
退热药服用了体温还是降不下来我们要检讨一下使用剂量够不够,如果只是按药盒上按跨度比较大的年龄段给宝宝用药,很多时候剂量不够就不能起到很好的退热效果。
护理不得当,妨碍了散热,或者没有给宝宝足够的液体摄入,出汗少,退热药效果也会不理想。
非常不推荐儿童使用以下退烧药物:
1、阿司匹林,12岁以下儿童使用可能会导致瑞氏综合征。
2、复方氨基比林,容易引起肝功能损害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3、尼美舒利(瑞芝清),12岁以下儿童禁用,副作用同复方氨基比林。
发热的家庭护理如果家长能很细心地记录宝宝的这些情况并在看诊时提供给医生,将会非常有助于医生早期发现导致宝宝发热的罪魁祸首,从而及早给宝宝进行恰当的治疗:
宝宝发热时,家长不仅要注意监测宝宝的体温以及体温的变化、发热间隔时间、热峰值。还要细心观察伴随的其他症状,例如有无皮疹、咳嗽、呼吸增快、呕吐、腹泄、尿频、尿异味等。同时注意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记录宝宝进食情况,观察宝宝的尿量,出汗情况等也非常重要。
一般宝宝发热是首选温和的物理降温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尽量保证宝宝充足的液体摄入量,多出汗,多排尿,可以增加散热。
2、适当提高房间温度,但不要给宝宝捂太多衣物,这样有助于宝宝体表毛孔开放,有利于宝宝排汗散热。
3、温水浴及温热毛巾擦身可以促进体表毛细血管扩张,增加散热。
4、冰袋也会有一定的退热效果,但因为冰袋或者冰敷只是导致局部皮肤温度降低,但对体内温度影响不大,而且个别情况下冰袋使用不当反而可能诱发宝宝惊厥,所以并不推荐。
5、酒精虽然有散热作用,但不建议用酒精给婴幼儿擦拭。在很多年前的确有酒精擦身的共识,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上认识到酒精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而宝宝皮肤角质层较薄,更容易吸收,有可能造成过敏甚至酒精中毒,所以不建议给婴幼儿使用。
希望这篇文章对各位家长有所帮助!大家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在文章底部留言,以便后台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