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与孙权联盟抗曹,为什么刘备却存了私心,做了两手准备

养育包包 2020-06-25 11:24:44

自从诸葛亮跟随鲁肃前往江东游说孙权之后,六神无主的刘备时常会大汗淋漓的噩梦中惊醒。每天传来曹操统大军南下的消息让他紧张的寢食不安,恐惧与不安折磨的他容颜憔悴,天天焚香祷告,“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

这些巡吏夜以继日的在一个地方翘首遥望久了,该地也因此而得名为“阳逻镇”。“相传三国时先主约孙权拒操,旦夕使人于此逻吴兵之至,因名。”(《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六》语)

就在刘备和这些逻卒都快变成歪脖子的时候,终于有一天“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刘备得报半信半疑,问道:“何以知之非青、徐军邪?”如果这时候来的是打了江东旗帜的曹操水军,刘备估计“马作的卢飞快”也难以再演胜利大逃亡一幕了。

那逻吏只好老老实实告知刘备“以船知之。”刘备一颗心终于落地,立即安排手下前往劳军。

刘备人称刘豫州,又是汉献帝封的左将军。无论声望与官职都比讨虏将军孙权高出甚多,现在他自重身价,只是派出手下人前往劳军。刘备这样做本无可厚非,然而周瑜却不做此想。年轻气盛的他既敢于蔑视曹操,当然不会把被曹操追的走投无路的刘备放在眼中了,更不会将刘备视为封疆大吏对待。

周瑜虽并非恃才傲物,但作为地头蛇“我的地盘我做主”,有必要让刘备知道自己的处境:作为外来户,是龙你得盘着,是虎你得卧着。为了给对方一个下马威,周瑜让刘备派来劳军的下属带口信给他:“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倘能屈威,诚副其所望。”

关羽、张飞等人一听居然要麻烦刘备“屈尊”前往拜见周瑜,无不表现得义愤填膺。刘备人虽然落魄江湖,但每去一地,地主们不管真心还是假意无不表现出一副礼贤下士的谦恭状。刘备却不做此想,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作为一个有志中年人,他太明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周瑜虽然盛气凌人,但合作双方的话语权是要靠实力来决定的,自己与孙权相比,兵微将寡。“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周易》语)大丈夫能屈能伸,现在希望依靠孙权共渡时艰。与生死存亡相较,颜面问题只好暂时忽略不计。

为了平息众怒,刘备急忙向关羽、张飞等人解释道:“彼欲致我,我今自结托于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合作必须要拿出诚意,刘备“乘单舸,往见周瑜”。

双方见面之后,刘备开门见山地问周瑜道:“今拒曹公,甚为得计。(首先要肯定周瑜此行的正确性,先扬。)战卒有几?(这才是刘备急切想要知道的)”

见刘备单刀赴会,周瑜也坦诚相见,据实回道:“三万!”(这时候如果再说什么“久仰刘皇叔大名,如雷贯耳”的话,估计比当面抽刘备几个耳光还要令对方难堪。)

备曰:“恨少!”(孙权仅派出三万人马,让刘备在失望之余,又多少找回些可怜的自尊。)

周瑜信心百倍道:“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

刘备“恨少”,而周瑜却说“此自足用”。刘备见话不投机,于是宛转的提出要请“鲁肃等共会语”。哪知道刘备的提议,被周瑜一口回绝:“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鲁肃字),可别过之。又孔明与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

刘备第一次与周瑜的会面,二人虽然表面上一团和气,其实已暗生龃龉,双方不欢而散。回到樊口,刘备心情就如大帐外的气温,几乎跌至冰点。孙权派来退敌的兵马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去甚远,对未来他不得不多了个心眼。他得为自己寻找退路,史载,刘备“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两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孙权与刘备虽然有合作的基础,但刘备却心怀鬼胎,为自己留了一条退路。他并没有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竹篮中,他准备着,准备见势不妙,就随时闪人(奸雄本色,如果为刘备这样做找一个理由的话,无过于《周易》屯卦中所言“虽盘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惜乎哉,人们只知颂扬刘备,却从不考虑从理论上寻求支持)。

后世有人对这种不利于刘备的记载,选择无视或者干脆认为这只是“吴人欲专美之辞”,历史的发展证实了刘备确实是在合作之初,就存了私心杂念的。

参考书目《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