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男朋友即挑原生家庭,4个迹象反映他有心理创伤,需慎重考虑!

择偶与进化论说 2024-09-24 20:38:09

摘要: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创始人)认为,童年记忆不是偶然而是不可计数印象特挑出来的独特事件。记忆代表他家庭和过去,如果快乐和幸福,他会乐观和富有勇气。如果痛苦和创伤,他便犹豫成性,与世界为敌。

01:一脸愁容:焦虑型心理

幸福的家庭欢声笑语,糟糕的家庭千疮百孔。

童年时期家庭生活会印刻在男孩的记忆深处并潜移默化影响他的行为。父母因为糟糕的经济条件、夫妻不和或仅仅是日常生活中摔烂一个茶杯,便将不如意“毫无保留”倾泻到孩子身上,“我们都是因为你而生活窘迫|”、“不是你,我们都舍不得买这、买那”亦或是“你是大家的未来,千万别让我们看不到希望”,这种令人窒息压抑的家庭氛围,使得男孩无时无刻处在关注父母情绪变化和自我怀疑之中,进而发展出焦虑心态。

焦虑的心态和对未来的过度担心形成的糟糕印象会以记忆形式固化,并延续到成年时期个人和社交活动中。

焦虑型心理外在表现为:不善于社会性交往、经常性的担忧未来、过度担心别人的眼光、经常面布愁容等都是焦虑型心理表现,这样人不太容易理解别人的切实感受,经常性活在自己编织的焦虑中,因此和他在一起会感到困惑和压抑。

02:叙情障碍:童年被打压失去正常情感表达思维

设想一下:当你遇到工作上或学习上困惑,满怀期待回到家想向父母获得意见求助时,不同家庭会发生什么?

温馨和谐家庭氛围中父母会给到你诚恳的意见,无论问题解决与否,都能让孩子情绪得到释放。

如果面对的人格缺陷或情感障碍父母,那么得到的回应一定是”这是你的问题,为什么别人就遇不到呢”、“顾左右而言他,不理解你的求助”、“我们家怎么就养出你这么个没用的东西”。

至亲令人失望的反应,如果长期持续没有改善,负面情绪得不到正常释放会导致情绪内化,就像弹簧不停地受到外力而压缩,没有释放的一天,这种童年创伤内化情绪会持续到成年。

成年以后,生活不仅仅是学习,还有社交和工作各种情景需要应对,在面对外界负面或不如预期的刺激时,会以一种激烈形式反馈出来,表现为“无法好好沟通哪怕一件简单的事情”、“面对困境会情绪失控,甚至有极端思维或倾向”或者害怕与陌生人的冲突,采取逃避的态度,而对恋人或至亲却恶言相向,导致相互关系时好时坏。

具有上述特征的男朋友其童年是相当糟糕或不幸福的,心理创伤或已内化,相处起来需要很大的耐性和包容。

03:逃避行为:对待婚姻无期待甚至悲观态度

父母构成的家庭是孩子接触到最早也是最小的社交环境,子女最先关于与他人之间合作感受就依赖于父母相处方式。

父母和母亲之间关系如果不尽人意或很糟糕,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会太懂得如何与异性相处。

类似地,子女对婚姻的最初概念也是来自父母婚姻。糟糕婚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们对婚姻看法会有悲观的想法,因为没有人告诉他婚姻不是仅仅就是这样的,幸福的家庭会过得很好很开心。

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他们对待异性是持有谨慎或防御性心态,就算发展出亲密关系也会在生活细节中体现出种种逃避或悲观的特征,缺乏正常面对两性关系的心态。

04:生活无规律、人生无规划:心理创伤内化后生活获得感缺失

原生家庭不仅仅是个遮风挡雨的小窝,父母之间的和睦与否、母子关系、父子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与亲属关系都会影响孩子自己和生活以及对待未来的态度。

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安德尔认为:

母亲在还在人格和幸福感目标追求中扮演重要角色,母亲责任不仅是养育照顾孩子成人,还有将小孩对母亲兴趣扩展到对社交优越感获得的兴趣之中。

对社会交往保持兴趣和合作意愿是成年人生活和事业获得感的基础和前提,精神病人或监狱中犯人的社交优越感目标出现偏差,丧失与社交兴趣和正确目标,主动画地为牢,让自己与他们隔离,这样生活怎么能有获得感呢?

经历过打压活在焦虑中孩子,精神压力和焦虑情绪内化并延伸到成年状态,这样人要么担心被议论表现无比恭顺和拘谨,思维保守、畏缩不前、社交适应性差等特征。要么就像另一个极端,把人际交往当成无时无刻的角斗场,只有“我是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的二元论固化思维中,这会严重损害社交和维持社交关系。

两种思维方式都是对自我认识与社会优越感目标定位发生错位,导致这样男性很难坚定目标、并持续向前,屡次受挫后就退回到自己小圈子中,心理上退化为无规划、无节制的“活下去”而已。

亲密关系中,如果女孩子发现男方缺乏有条理生活或明确人生规划时,就要小心了,需要分清楚是因洒脱还是有原生带来的心理创伤,如果是后者就要谨慎考虑了。

【写在最后】

大家好,我是新任博主“择偶与进化论说”,毕业985高校,博士,野生择偶与进化心理学者,关注进化心理学和分子遗传研究与理论在两性关系中的应用,不定期更新,相信这里有你们喜欢的心理学和两性情感内容,觉得还不错的话,不忘关注评论转发一波哟。

【参考文献】

[1]论“80后”、“90后”青年代际传递的差异性.顾亚欣.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06)

[2]家庭背景、代际传递与教育不平等. 邹薇;马占利.中国工业经济,2019(02)

[3]团体正念认知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焦虑和注意维持的疗效[J]. 倪照军;栗雪琪;黄薛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05)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