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看懂这部电影,要先弄清楚两点:一,为什么英国画廊的主人会在一开始就这么保护着它?而这位憨豆,明显不是那种老老实实蹲在墙角,安安静静的欣赏画作的类型,想来在英国艺术馆时,也没少惹事。所有人都明白了,为什么所有工作人员,都一致要求辞退憨豆,却不明白,馆长为何如此咄咄逼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憨豆是我请来的,绝对不能辞退她,这就很有意思了。
憨豆是跟谁学的,能用化学物质改变绘画的?还修改了几次,最终直接变成了一张海报,这脑回路也太吓人了吧,还能不能体现出很可靠的执行能力?这是一种非常高深的技术,一般的画作维修和保存都会涉及到化学家,她不可能是化学家……
回答是,据英国艺术博物馆的博物馆负责人透露,憨豆与博物馆负责人早已更换了英国艺术博物馆的作品,所以才会知道这种生疏的技巧;一般情况下,除非是专门的画师,否则很难做到这一点。而关于她和英国博物馆的事情,更是充满了想象的余地。
整部片子,都是按照《憨豆先生的大灾难》的原版-复刻模式来进行的。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就像现在,印刷、出版、图书、周边产品,再到后来的网络,这些东西都很先进,但为什么会有人跑到画廊里来欣赏自己的原作呢?既然仿制品和真迹一模一样,那这幅名画在拍卖会上的价值,又该怎么解释呢?
这个画师,他对这位从未见过的人很愤怒,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他极力保护着这位英国的教授。但到了后面,憨豆熟练地将那幅乱七八糟的名画,改成了一幅海报,还给海报上了一幅油画,这让他松了口气。
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也就是说,憨豆的大麻烦,其实是在削弱这个“严肃的原创”的精髓,艺术界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危机。没有了“原作”,画廊就无法继续自己的“故事”,这也是画廊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因。但是,若是没有原件,谁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
如果我们在这个画廊里,所见到的真是版画吗?最搞笑的事情,就是在这样的荒谬中上演。
《憨豆的黄金周》和《憨豆2》中,同样是一个题材,但比起画廊之行,却要简单太多了。事实上,《憨豆的黄金周》是以“媒介”为中心的“电影情书”。各种媒体,将整部影片串联在一起。这个电影将 DV记录片,电影工业下的商业电影,送到电影节上的艺术电影,以及其他一些其他的东西混合在一起。而在戛纳电影节上,被嘲讽的最多的一部,就是一部自恋型的文艺片,这一幕,实在是太有趣了。在影片的末尾,两个人物齐心协力,冲破了第四道墙壁,朝着听众走去。那种悠闲的气氛,让这部影片看起来很有感染力,与一般的喜剧风格完全不同。
《憨豆》这部电影并没有那么多的长篇电影,所以没能看到,多少有些可惜。我倒是希望能多看一些这种类型的电影,别有深意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