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的篡权成功,险些让爱孙朱瞻基重蹈朱允文的覆辙。
正所谓“上所行,下所效”,朱棣上位的偏方,让他的二儿子朱高煦受到了启发。

这便为朱棣的孙子朱瞻基日后继位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而朱瞻基又是如何化解这重重危机的?
这一切都要从朱棣说起。
自从朱棣夺嫡成功后,谁来接自己的班,成为了他的一桩心事。

如果依“立长不立幼”的礼法,自己本身就不合乎这一礼制。
如果按“能力强者上”的标准,虽合了自己的所做所为,但恐怕日后会天下大乱。
然而,朱棣不知,无论他怎么选,他的上位本身已经为朱家后代埋下了“重磅地雷”。

虽不情愿,朱棣还是依“祖宗之法”立了大儿子朱高炽为太子。
不知是因火食太好,还是朱高炽有易胖基因。总之,当时要有“选胖比赛”,他准能得第一。
再怎么说,朱棣也是马上得天下之人,这个300多斤的大胖儿子怎么能入得了朱棣的法眼?

其实,朱棣一直都很喜欢二儿子朱高煦。
不只是因为朱高煦武功了得、有勇有谋,更因为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曾救过朱棣一命。
当时,朱棣就是满含热泪说了一句:“勉之!世子多疾!”什么意思?

儿子,你是有机会的,好好努力!你大哥就是个病秧子。等他挂了,你就有机会了。
朱高煦一听立刻两眼放光,从些以后便一心盼着自己的哥哥赶快去另一个世界。

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朱棣不仅以身示范如何夺嫡,还将这种希望给了朱高煦。
然而,朱高炽虽然除了厚道没什么本事,但他的儿子,也就是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却非等闲之人。
据说,朱瞻基一出生就英气逼人。并且,朱棣当天就梦到了朱元璋送给他一枚玉圭,这明摆着就是内定了老朱家的继承人。

懂事后,朱瞻基也是越发的聪明伶俐。
也许,正因朱棣深知自己的皇位来路不正,于是更急于“自证清白”。
就在永乐初年,朱棣就带着朱高炽、朱高煦,还有三儿子朱高燧去孝陵祭祀朱元璋。年幼的朱瞻基也在随往之列。

做为太子,朱高炽虽然因过于肥胖,加之脚疾,行走多有不便。但为了显示对祖先的诚敬,还是坚持步行前往。
这下,不仅苦了太子朱高炽,更苦了搀扶他的太监。就这样,还是踉踉跄跄,险些摔倒。
朱高煦在后面看到,不禁哈哈大笑,言语讥讽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就是说,前面的人摔倒,后面的人可要小心了。

朱瞻基听到叔叔羞辱父亲,马上跟过来,对着朱高煦说了句,“更有后人知警也”。
意思就是,不要笑得太早,你何时跌倒还不一定!
朱高煦听了,气得直翻白眼,但是又毫无办法。

这颇像少年孔融听到宾客对他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马上回怼,“想必您小时一定了的”。
足见,朱瞻基从小不仅智慧过人,还颇有胆量。换了一般小孩,大人之间说话,一是怕不敢插话,二是也未必有说得“正中要害”。
但也因此,朱高煦便将他当作了“眼中钉,肉中刺”。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去世。
太子朱高炽即位,就是我们所说的明仁宗。
能在太子这个位置上苦熬十几年,说明朱高炽也非等闲之辈。要知道,朱高炽的老爹可是杀人不眨眼,疑心比心眼还多的朱棣。

有一个词叫“心宽体胖”,朱高炽这一身的肉也不白长。和他的老爹相反,朱高炽是一位妥妥的仁君。
虽然在位仅仅九个月,但却制定了与民休息不与民争利的方针,这才有了后来的“仁宣之治”。
而明宣宗的即位,正如大家所料的“险象环生”。

因南京发生了地震,朱瞻基去往南京安抚百姓。在得知今上去世的消息,即刻赶回北京。
同时,朱瞻基也深知,他的叔叔朱高煦一直觊觎皇位。也一直在等一个机会,欲效仿爷爷朱棣。
而朱瞻基并不打算当朱允文第二,于是,他顾不上伤心,马上安排了两支队伍赶往北京。

一支轻骑护送他日夜兼程,另一支正常速度赶往北京,用来迷惑朱高煦。
果然,朱高煦也认为自己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机会,于是,就准备在半路上截杀朱瞻基。
然而,就在他以为“大功告成”之际,拦下的车队中,竟然没有朱瞻基的身影。

而朱瞻基从南京回到京郊良乡,竟然只用了十五天。
2000多里的路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半月抵达。这便引出了后人的种种猜测,600年来始终无解。
最为合情合理的一个说法就是,朱瞻基根本就没有抵达南京,而是在半路上就折返了回来。

而这样离奇之事,还没有结束,朱瞻基仅用了九天时间就完成了登基的准备工作,并在九日后顺利完成登基仪式,这又是一个谜。
这样迅捷的准备工作,在历史上也难找出第二人,通常花一个月的时间能准备好登基大典,已是高效。

这就不能不令人好奇,朱瞻基是如何做到如此高效的?
想来,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早已有人为朱瞻基的登基在做好了准备。此番猜测,也非空穴来风。
因为,在朱瞻基抵良乡,并接到朱高炽“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的遗昭后,便开始采办登基所需要之物。

但这项工作开展没几日,便撤回了采买人员,停止了采办工作。而且于九天后,顺利登基。
那这个为朱瞻基做好准备工作的人是谁?有人说,不可能是他老爸,有谁会咒自己死?
但以其父之慈仁,一定会为儿子前程着想。要想摆脱叔叔取代侄儿的魔咒,只有以迅速取胜。

朱高炽极有可能让几个信得过的大臣为这一天早早做好了准备。
朱瞻登顺利登基后,并没有为难叔叔朱高煦。
明宣宗发布文告,向天下人宣称,叔叔毕竟和我是一家人,我们的关系也很好,并经常给朱高煦一些封赏。

有一句话,“在恶人的眼里,你做什么都是错的”。在朱高煦眼里,朱瞻登怎么做都是错的。最大善意在他的眼中,却是最深的侮辱。
最终,他受不了这番好,造反了。而他却小觑了人心对于善恶的分辨。没几天,就落了个“众叛亲离”。

而朱高煦被抓住后,朱瞻登并没有一杀了之。虽然,他完全可以像他的祖辈那般。
朱瞻登为叔叔营建了“逍遥宫”,将他好生赡养起来。大家都以为朱高煦经此一事后应该知道悔改了,朱瞻登也这样想。

于是,在三年后的一天他前去探望叔叔。
不成想,朱高煦见到侄儿后竟然故意将其绊倒,这一举动自然激怒了朱瞻登。

正好院中有一铜缸,宣宗令人将朱高煦扣在缸中。朱高煦仗着力气大,将缸举起,准备去砸侄子。
朱瞻登忙令人将其扣在缸内,并在缸的周围点上火,将其烤死,这也实属是自做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