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703分被11所美国大学拒收,无奈上清华,毕业后庆幸当年被拒

大田说书汇 2024-11-06 01:50:36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很难办

谁能想到2017年站在MIT毕业典礼演讲台上的这位中国留学生,曾经历过一段令人唏嘘的求学之路。

2010年拿下北京高考理科703分的状元、连续三年斩获数学奥赛一等奖的学霸,却在申请美国名校时吃了个闭门羹。

11所顶尖学府集体说不,一时间"高分低能"的质疑声四起。

然而正是这个看似的"滑铁卢",却让他开启了一段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这不禁让人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际遇,让这位天之骄子在被拒后依然能收获更大的成功?

作为实验班的尖子生兼学生会主席,李泰伯简直就是学校的门面担当。

老师们总是夸他"才德兼备",同学们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要说这哥们儿厉害,可不是吹的。

连续三年在国赛数学奥赛的赛场上过招,每次都是一等奖收入囊中,简直就是开了挂的存在。

这样的学霸北大数学系都主动送上了保送资格,这待遇得让多少考生羡慕哭了。

但李泰伯偏偏是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主,保送?不好意思我还是想考试检验一下自己。

这一考可了不得,703分的高分力压八万考生,北京理科状元的头衔就这么到手了。

清华、北大、复旦这些国内顶尖学府的录取通知书,像雪花一样飞来。

但这位学霸的眼光早已瞄准了大洋彾岸,他的目标是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这些世界名校。

在他看来国外的教育环境更自由,学术氛围更浓厚,那才是他理想中的求学圣地。

可谁能想到现实给了这位天之骄子当头一棒。

11封拒信接二连三地到来,每一封都像一记重锤,敲得这个年轻人措手不及。

网上的键盘侠们更是炸开了锅,"高分低能"、"考试机器"、"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这样的帽子劈头盖脸地扣了过来。

这个曾经站在光环中央的少年,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面对接踵而至的打击,李泰伯并没有被网络上的质疑声压垮。

他静下心来重新思考自己的求学之路,这一思考倒是让他找到了一条意想不到的出路。

与其硬抗这波负面舆论,不如先低调充实自己。

这位"学霸"做了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先去清华读一年预科,再转战香港大学。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简直是"降维打击",但事实证明这恰恰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最好例证。

香港大学显然也慧眼识珠,不仅敞开大门欢迎这位特殊的"预科生",还开出了一份让人眼前一亮的大礼包。

四年全额奖学金,总额高达64万港币,这份诚意满满的橄榄枝,给了李泰伯满满的信心。

在清华的这一年,他没有被名校生的光环束缚,而是把自己当成一张白纸,重新开始。

课堂上认真听讲,图书馆里刻苦钻研,实验室里反复实践。

这段看似"退而求其次"的经历,反而让他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节奏。

预科的课程设置,让他对西方的教育体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清华严谨的学术氛围,也为他日后在国际名校的深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就这样一年的时光悄然流逝,当他收拾行装准备启程赴港时,心中已经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人生的转折往往就是如此奇妙,当你以为是在绕路时,没准儿正在通往更高的山峰。

在香港大学的求学生涯,给了李泰伯意想不到的惊喜。

那个曾经被11所美国名校拒绝的少年,如今居然获得了去麻省理工学院做交换生的机会。

这一年的交换经历,让他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

紧接着又一个重磅消息传来,他还获得了去剑桥大学交流的机会。

从被拒到被争抢,李泰伯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个"考试机器"。

在实验室里挑灯夜战,在图书馆里废寝忘食,这个倔强的少年用行动诠释着什么叫"越挫越勇"。

2017年他不仅顺利拿到了麻省理工的硕士学位,还收获了一摞厚厚的offer。

微软等知名企业开出的年薪让人眼红:50万美元!

这样的高薪够很多人吹一辈子了。

但李泰伯又一次不按套路出牌。

他婉拒了所有企业的橄榄枝,决定转向一个全新的领域:医学研究。

这一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要知道这个医学博士双学位项目每年全球仅招收10人,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而李泰伯就是这十个幸运儿中的一员。

从电脑代码到人体基因,这个跨度可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但在他看来正是计算机技术与医疗研究的结合,才能在遗传疾病研究领域有所突破。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个疑问:如果当初那11所美国名校接受了李泰伯,他的人生会是什么样?

或许他会成为硅谷里普普通通的一名程序员。

或许他永远也不会发现自己在医学研究上的潜力。

再看看当下教育圈的热点话题。

杭州有对双胞胎姐妹,从数学考17分到被牛津、剑桥录取,被各路媒体吹上了天。

河南女孩将多多在高考答卷上写下8000字檄文,痛斥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结果因为答非所问,高考得了零分。

这些案例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思考。

那些动辄就说"应试教育扼杀创造力"的人,恐怕忽略了一个事实: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考试依然是最公平的上升通道。

李泰伯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与其纠结于应试还是素质,不如思考如何让每个孩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的失败可能只是人生剧本的一次美丽偏转。

十年过去那个被11所美国名校拒绝的高考状元,已经成长为一位跨界创新的科研人才。

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实验室里,他正在用计算机技术破解着基因密码,试图揭开遗传疾病的神秘面纱。

这不禁让人感叹:有时候,命运给你开的那扇门,未必是最适合你的那一扇。

所以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妨想想李泰伯的故事。

也许你正在经历的"失败",恰恰是通往更好未来的转折点。

正如他在麻省理工毕业典礼上说的那句话:"感谢当年的被拒,让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 阅读:4

大田说书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