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嘴山、太阳山、卧牛山考述

天水尤九成文史 2021-06-05 10:57:00

文/尤九成

龙嘴山

太阳山

卧牛山(风清扬拍摄)

龙嘴山(也作龙咀山)、太阳山、卧牛山位于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与秦州区齐寿镇、皂郊镇交界处,地处天水市东南部,为西秦岭主脉北支一线上三座地理名山,宛若天水龙脊上矗立的三根擎天玉柱。

据明胡缵宗纂修《秦州志•地理志•秦州山水》载:“(秦州)南又前十里为横河峪,其水北流入于藉。峪傍曰楚阳山,其上有楚阳堡,下有凤鸣石。迤东五十里曰卧牛山,其山若牛卧然者。其前有龙槐寺。……/南三十里曰皂郊堡山。其山峻仄如堡,古故以为堡。自平阑山而来,其上有池。西曰庙山,有汉武帝庙(今废),左曰小龟山,右曰清风山。/又三十里曰天水川。其川之右,即平阑山,有避难川、自经岭。金阿邻师入皂郊堡,宋人避难于此,守将自经死,王逸斩阿邻复之,曰九原山,有石岭。……其东南曰太阴山,其下为大蟒洞,其上有妙胜寺(又南十里曰徐店)。/又十里曰太阳山。其山峻而长,有新洞寺,有太阳洞、玉香洞、观音湫。”

秦州是中国古代建置史上在今天水地区所设的影响较大的地方建置之一。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分雍州的陇右部分始设秦州,以嬴非子封秦故地取名,治上邽县(治今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东柯谷),是为以秦名州之始。西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重划陇右、河西版图,从雍州等地复设秦州,治迁冀县(治今甘谷县东南)。太康三年(282年),秦州并入雍州,太康七年复设,州、郡治并迁上邽(治今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东柯谷)。北魏时,上邽城废为镇,州、郡、县治迁今天水市秦州区市区。因避道武帝拓跋珪名,上邽改称上封。清世宗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为直隶州,直隶甘肃布政司。民国2年(1913年),撤秦州,以秦州直辖地设天水县(治今天水市秦州区市区)。秦州作为地方建置,长达1600多年。

据《秦州志》,秦州州治(明清时治今天水市秦州区市区)南向东十里为耤河支流横河峪。卧牛山在横河峪东,太阳山在横峪河南。横河峪,又称横峪河,即今天水市麦积区花牛镇南沟之水,发源于太阳山北麓,由南向北注入耤河,延亘40华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称段溪水:“藉水又东,合段溪水,水出西南马门溪,东北流,合藉水”。晋陈寿《三国志》中称段谷,256年蜀汉将姜维与魏将邓艾战于段谷即此地。据《三国志》邓艾传与姜维传载:“维与艾争险,不克,其夜,渡渭东行,缘山趣[趋]上邽,艾与战于段谷,大破之”“十九年春,就迁维为大将军。更整勒戎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于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横河峪东傍的山脉称楚阳山,即今麦积区花牛镇至马跑泉间南部山脉,系出太阳山,延亘40华里。

清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之二山川•秦州山水》记载:“卧牛山,南三十里,山形如牛卧然。”“太阳山,南五十里,其上有新洞寺,有太阳洞,有玉香洞。太阴山,南五十里,下有大蟒洞,上有妙胜寺。”据《秦州志》《直隶秦州新志》,卧牛山因山形如卧牛而得名。太阳山位于秦州州治南五十里处,山峻而长,上有新洞寺、太阳洞、玉香洞、观音湫。

又据民国《天水县志•艺文志》收录苏统武撰《重修太阳山新洞寺碑记》记载:“去城南五十里,由徐家店东进沟数里,曰太阳山。危峰北峙,废寺遗址在焉。正对南山之麓有灵湫洞,深十余丈,仅容人入,遇旱祈湫辄验,土人名曰‘木香洞’。据明宣德四年《重修太阳山新洞寺观音圣像碑记》,景泰辛未已属重修。”徐家店是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下辖行政村之一,徐家店东之“沟”即南沟河(古称赤峪谷水)支流东沟。据《重修太阳山新洞寺碑记》,由徐家店东进入东沟数里,即太阳山。据此可知,太阳山即今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皂郊村东南与麦积区甘泉镇交界处秦岭北支山脉,其西麓为东沟水发源地。《重修太阳山新洞寺碑记》中南山即是龙嘴山,“灵湫洞”俗称“木香洞”,即今龙嘴山蟒龙洞,在龙嘴山主峰南部大庙沟之北沟上源近山脊处,为古时甘泉白石峪(今谢家河谷)一带民众祈雨取湫之地。龙嘴山东南山麓大庙沟之北沟上源还有一水池,称“饮马池”,四季不竭,相传为八海龙王修行之处。

另据清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卷之一•沿革山水》记载:“又迆东南去州治六十里,为番[嶓]冢山,亦名云台山,俗名齐寿山。其自齐寿而北者,西折至周家坪,分三支:南一支东向至娘娘坝……由周家坪而东向,为东南乡甘泉寺之西北山;由周家坪而西[东],为去州治六十里之龙嘴山,其分支为太阳山,去州治五十里。太阳分支,东北向十里为卧牛山。卧牛山又分三支,为东川之楚阳山、盘龙山。其一,则去城东南四十里之聂家梁也。太阳之左为太阴山,去州治亦五十里。由太阳、太阴二山而北、而西为竹园山,为榆林坪山。由榆林坪慈恩寺梁分二支,北为清风山、丁秀寨,山东折为后郎庙山。山东一支则玉皇庙山,西一支曰凤凰嘴,北一支则王家山。前为前郎庙山,西折为大营嘴,又西亦名盘龙山,山向北则武峰矣。其右则慧音山也。……/由华南埠而南去州治四十五里,曰富家坪山。其山自太阳山分支而东亘二十里,高五里。又南曰龟凤山。其山亦太阳山分支,亘十里。又东曰云中山。自太阴山分支,亘三十里,高五里。又东南数里,山亦名云雾。”据《直隶秦州新志》,龙嘴山、太阳山为齐寿山(古称嶓冢山,又名云台山)北支,龙嘴山为齐寿山北支东延山脉,在周家坪(秦州区齐寿镇火焰村自然村)东,距秦州治地六十里。太阳山在龙嘴山北,距秦州治地五十里。太阳山支脉东北向十里为卧牛山,卧牛山支脉又分三支:楚阳山、盘龙山、聂家梁。另据明杨恩纂修、清纪元补辑《巩昌府志•卷之十五警备》记载:秦州设二关、八堡、三十二寨,其中皂郊设有堡,卧牛山、白石谷(即白石峪)、横河谷(即横河峪)均设有寨。可见,古代龙嘴山、太阳山东西两翼白石峪、赤峪谷一带及卧牛山、横河峪为军事要地,建有防御兵匪的军事设施。

《秦州志》《直隶秦州新志》《秦州直隶州新志》除记载太阳山外,还均述及另外一条山脉——太阴山。古人以东为左,由《秦州直隶州新志》载“太阳之左为太阴山”可知,太阴山在太阳山东;由太阴山距州治(明清时治今天水市市区)与太阳山同为五十里可知,太阴山当在太阳山东北。据《秦州直隶州新志》记载:“又南曰龟凤山。其山亦太阳山分支,亘十里。又东曰云中山。自太阴山分支,亘三十里,高五里。”可知,太阴山支脉云中山在龟凤山(太阳山支脉)东,即今谢家河(古称白石峪,又称花羊峪,永川河支流)与南峪子沟(大江峪支流,在龟凤山东)分水岭。太阴山为小沟河(谢家河支流,在甘泉镇花羊村西)北部山脉,位于陆果山(在甘泉镇花羊村西南)北,地处太阳山东北约4.2公里处。

笔者认为,太阳山、太阴山之名,得自《周易》阴阳八卦学说,因山形似《周易》爻象而得名。《系辞》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负阴而抱阳,一分为二生阴阳,是故太极生两仪。阴阳继续分化,则两仪生四象:太阴、少阳、少阴、太阳。阴阳组合,故四象生八卦。阳爻与阳爻相重为太阳(又称老阳),于象为日,为阳中之阳,为阳之精。于画为乾(西北方)、为兑(西方),之九二;阴爻与阴爻相重为太阴(又称老阴),于象为月,为阴中之阴,为阴之精。于画为艮(东北方)、为坤(西南方),之六二。

民国《天水县志•山脉》记载甚详:“由十八盘而北,曰太阳山,大江峪水之所出也。由太阳山而东分一支,为李家山,为白石峪及大江峪之分水岭。由太阳山而北,分二支:东曰卧牛山,西曰后郎庙山,沙垅水、暮水沟之所出也。由卧牛山而北,出三支:东曰牡丹楞干山,为小江峪及大江峪之分水岭;北曰楚阳山,其北麓为马跑泉镇,为小江峪及九峪沟之分水岭;西曰兴旺山,为九峪沟及横河峪之分水岭。”据民国《天水县志》记载,十八盘即十八盘山,为今麦积区甘泉镇冯家坪(庙沟村自然村)西南秦岭主脉,地处甘泉镇南与秦州区齐寿、娘娘坝镇交界处,为谢家河上源南支与黑沟(白家河支流,在娘娘坝镇北)分水岭。太阳山在十八盘山北,为大江峪发源地。太阳山向东分出一支脉称李家山,为白石峪与大江峪分水岭。太阳山向北分二支:东支称卧牛山;西支称后郎庙山,为沙垅水、暮水沟发源地。后郎庙山在秦州区皂郊镇东北,地处横峪河西,与东南卧牛山隔河相对。沙垅水,即今水家沟水,在慧音山东,耤河支流,《水经注》称宕谷水:“藉水又东,得阳谷水,又得宕谷水,并自南山,北入于藉。”暮水沟即今秦州区皂郊镇北赤峪谷水支流,发源于后郎庙山,由东南向西北注入赤峪谷水。卧牛山向北延展,分为三支:东支称牡丹楞[塄]干山,为小江峪与大江峪分水岭;中支称楚阳山,其北麓为马跑泉镇,为小江峪与九峪沟分水岭;西支称兴旺山,为九峪沟与横峪河之分水岭。

天水地方史志专家潘守正编著《天水县通志•卷一疆域地理志•山脉》记载:“秦岭主脉两翼,支脉密布,多为南北走向,长度不一,或数里,或数十里。……其中太阳山虽为从主脉齐寿山东分出,但海拔618丈,高于主脉,且支系甚多。先分为3支,由东向西分别称李家山(王家山)、卧牛山(上2山在马连乡)、后郎庙山(在皂郊镇东部)。后郎庙山向北延伸,又分为4小支,由东向西分别称慧音山、文峰山、偃武山(武峰山)、绣经山,余脉均抵县城南,为县城南部屏障。卧牛山亦分3小支,其中支称楚阳山(州志中称盘龙山),向北直抵县东重镇马跑泉南。”

龙嘴山风光

龙嘴山风光

笔者在龙嘴山(山狗拍摄)

综上所述,依据古籍文献,结合地图可知,西秦岭主脉齐寿山(古称嶓冢山,又名云台山)北支向东北延至火焰山(秦岭主峰之一,在齐寿镇尖角村东),向北分出一支,沿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与秦州区齐寿镇交界向西北延伸数里突起一山,即龙嘴山(也作龙咀山)。龙嘴山北支偏东一支向西北延展,沿麦积区甘泉镇与秦州区皂郊镇交界延伸2公里,一峰突兀而立,即太阳山。太阳山北支之西支沿甘泉镇与皂郊镇交界向西北延展至横峪河源头处,蜿蜒折向北,转向东北,延伸约5公里,即卧牛山。

从地理位置来看,龙嘴山位于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庙沟村西北3.2公里处,为西秦岭山脉主峰,山势高峻,地形奇特,主峰呈放射状向四周伸展出八条山梁,形状如一个不规则的八叶飞轮,大有三山五岳来朝之势,最高海拔2164米,为甘泉镇境内最高峰,是谢家河与南沟河分水岭。谢家河,古称白石峪,又称花羊峪,是渭水支流永川河的一条分支,历史上有一条通达陇南的古道,堪称“白石峪秦汉古道”,为天水——汉中古道的一条,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南沟河,古称赤峪谷水,旧志称赤峪水,耤河支流,《山海经•卷二西山经》中称嚣水:“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称黄瓜水:“藉水又东,黄瓜水注之。其水发源黄瓜西谷,东流迳黄瓜县北;又东,清溪、白水左右夹注;又东北,大旱谷水南出旱溪,历涧北流,泉溪委漾,同注黄瓜水。黄瓜水又东北历赤谷,咸归于藉。”

龙嘴山主峰向四周分出八条支脉,最高峰呈南北走向。龙嘴山北支分为两支,均向西北延展,其中偏西一支延至徐家店方向;偏东一支向西北延伸,与太阳山东南支脉交会。龙嘴山东支分为两支,东支之东北一支向东北延展,又分两支:向东北延伸一支,延至魏家鞍子与陆果山西南支脉交会;向东南延伸一支,余脉直达甘泉镇庙沟村西北。东支之东南一支延展至大庙沟(在甘泉镇庙沟村西)沟垴。龙嘴山南支分为东西两支,南支之偏东一支由西北向东南延展,分为两支:东南一支先向东南延至齐寿镇孙家河北,再折向东北,余脉直达甘泉镇庙沟村西南;西南一支先向东南,再折向西南过齐寿镇后寺村,又分两支:其中一支南延,与火焰山西北支脉交会;另一支西延,折向西北秦州区皂郊镇林口村方向。南支之偏西一支由龙嘴山主峰西向南,折向西南赵老坪(齐寿镇后寺村自然村)方向。龙嘴山西支延至齐寿镇后寺村北部,分为南北两支,北支蜿蜒向西延展至秦州区皂郊镇田家山村方向;南支蜿蜒延展至皂郊镇林口村方向。

太阳山位于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皂郊村东南10公里处,主峰呈放射状向四周伸展出六条山梁,宛如太阳向四周发出的光线,海拔2059米。其山北麓为大江峪、横峪河发源地。太阳山北支分为三支:北支之西支向西北延展至横峪河源头处,分为两支,其中偏东一支由横峪河东蜿蜒向北,折向东北,延展至卧牛山——楚阳山;偏西一支向西北延展,又分两支,一支折向西南,延至秦州区皂郊镇徐家店东北东沟沟垴处;另一支仍向西北延展,再分两支:一支折向东北,由横峪河西延展至榆林坪山——后郎庙山,另一支折向西南,延展至竹园山(在皂郊镇东南)。北支之中支先向西北,再折向东北,延展至中沟(在甘泉镇罗家台子村南)源头处。北支之东支蜿蜒向东北延展,延至北湾里(地片名,在甘泉镇西湾里村西南)东北部山峰,分为南北两支:北支由北湾里东北部山峰仍向东北过西湾里(甘泉镇归凤山村自然村)延展数里,依次称西湾梁、龟凤山,北麓为甘泉镇归凤山村;南支折向东南,称太阴山、王家山(均在甘泉镇花羊村西北)。王家山及其西北部山峰,旧志统称太阴山,为谢家河支流小沟河与大江峪支流南峪子沟分水岭。又折向东北绵亘数里,依次为梁家山、李家山(旧志统称云中山),东北麓为甘泉镇白石村,为谢家河与大江峪分水岭。太阳山东支,向东北延展至小沟河(在甘泉镇花羊村西)源头处,余脉达甘泉镇土台子村(甘泉镇庙沟村自然村)。太阳山南支向东南延展,延至与龙嘴山北支向西北延展支脉交会处。太阳山西支由东南折向西北,延至皂郊镇田家山村东北东沟沟垴。

卧牛山位于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邓家河与杨家山之间,为横峪河与大江峪分水岭,山峰浑圆峻拔,海拔1775米。卧牛山北支沿横峪河东向东北,经蒋家山向北延展,余脉达花牛镇纸碾村西南。卧牛山东支向东北延展,延至马跑泉镇漫湾村南部山峰,分为两支:偏东一支沿大江峪北向东北延展,延至牡丹塄干山,余脉达马跑泉镇崖湾村西,为大江峪与小江峪分水岭。偏北一支先向西北,折向东北,延至马跑泉镇龙槐村西北两山脉交会处,又分两支:东北一支向东北延展,延至楚阳山——何家山,为九峪沟与小江峪分水岭;西北一支蜿蜒向西北延展,延至兴旺山,余脉抵达花牛镇南,为九峪沟与横峪河分水岭。卧牛山南支沿大江峪上源向西南延展,与太阳山北支之西支偏东一支脉交会。

参考文献:

袁珂校译•《〈山海经〉校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9.

李铭著•《〈山海经〉考述》,2011.11.

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13.1.

潘守正释解•《〈水经注〉天水及周邻河流释解》,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5.9.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囯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9.

明•胡缵宗,清•王一经纂修/潘守正点注•《点注〈秦州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5.3.

清•费廷珍、胡釴、陶奕曾纂修•《直隶秦州新志》,1986年9月复印版.

清·王权、任承允纂修·《秦州直隶州新志》标点本,2014.2.

民国·哈锐、任承允、贾缵绪编纂/潘守正点注·《点注〈天水县志〉》,2010.6.

天水市麦积区地方志办公室修,潘守正编著·《天水县通志》,2018.5.

潘守正著•《天水地方史略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5.

潘守正著•《天水史地考辨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12.

麦积区甘泉镇人民政府修,石廷秀、潘守正编撰•《甘泉镇志》(终审稿),2020.10.

作者简介:尤九成,字泳春,号秦亭山人,生于1970年10月,天水市麦积区甘泉镇人,地方文史学者、作家、诗人,《天水市麦积区志(1985—2007)》《麦积史话》主要编撰人,《麦积年鉴》创编人,麦积区旅游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陇右文史学会副秘书长,麦积区作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天水苏蕙文化研究会等团体会员。参与了《北道区志》《天水市麦积区志(1985—2007)》两轮地方综合志书的编撰及《天水市麦积区军事志》《武山县志(1990—2009)》《秦安县志(1990—2010年)》《甘谷县志(1985—2011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志(1990—2010年)》《天水市志(1985—2010)》《天水市人大志(1985—2020)》《甘泉镇志》的评审和校对,被天水市人民政府授予“天水市地方志工作先进工作者”,被中华文艺学会授予“中华文艺诗文名家”称号。著有《麦积历史人物》(与潘守正合著),发表诗文600多篇,诗文散见于《当代诗文精品荟萃》《中国诗词年选》《中国当代诗词》《星星》《甘肃史志》《甘肃历史学术研究论丛》《街亭古镇》等书刊,所撰《屈坪村水潭门池塘改造及文化活动广场工程碑记》被甘泉镇屈坪村委会刻石,先后荣获第三届世界华人爱情文学创作大赛三等奖、“东方美”全国诗联书画大赛铜奖等。

2021.3.8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