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袭击”不容小觑,二战时日本曾用它“轰炸”美国本土

看航空 2024-06-21 09:35:40

近日,朝鲜半岛的“气球风波”冲上了国际热门新闻榜。其实,气球在军事领域的使用历史悠久。本文将关注气球被用作空中武器的历史,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下称“二战”)中那些由气球完成的飞越海峡、跨洋越海的远程袭扰事件。

英国对德国的“外向行动”

气球参与军事冲突和战争的历史由来已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下称“一战”)期间,全球军用气球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同盟国和协约国两方都广泛使用气球进行战场侦察、监视、早期预警、引导己方炮火等任务。所使用的气球也从球形气球转向“风筝气球”,从而具备一定可控飞行能力,飞行阻力更小,且可在更高风速、更极端的天气条件下使用。

与此同时,由于气球作为观察平台,也引发了围绕其开展的攻防战:一方面,这些气球受到己方防空炮、高射机枪组和巡逻战斗机的保护;另一方面,敌方飞行员也乐于“火中取栗”,驾机对气球发起攻击。

一战结束后,随着飞机逐步成为战场上空的“统治者”,军用气球的使命被飞机取而代之。到了二战及战后,气球则更多地被用于一些特殊用途,例如,用于气象观测和训练飞行员。

不过,二战时期的军用气球还有一大载入战争史册的特殊用途——好风凭借力,漂洋过海对敌发起远程袭扰。之所以说是“袭扰”,不是“攻击”,是因为气球所取得的“战果”相当“随缘”。而这方面的两个典型案例,一个来自英国,另一个则是日本。

二战时,英国发起了“外向行动”(Operation Outward),即利用自由飞行的气球袭扰德国和德国占领的欧洲。该行动使用廉价、简单的氢气气球,气球或携带拖曳钢丝以造成短路损坏高压电线,或携带燃烧装置在田野、森林和荒地上引发火灾。据统计,英国总共发射了99142个气球。

“外向行动”所使用的气球因为飞行距离短、飞行高度也相对较低(4900米左右),所以设计上相对简单,只需要通过投放压舱物或排出升力气体来调节高度就行——这意味着这些气球很容易批量生产,制造成本上每个气球只需35先令。

英国用气球对德占区的袭扰从1942年3月持续至1944年9月。德军对此也有反应,上图为一战中德军编写的手册中对这种气球的介绍。

另外,对英国人来说,气球除了成为他们对德国及欧洲占领区发起低成本的、跨越海峡的远程袭扰手段外,还是本土防空中的重要利器。

这便是防空气球。它是一种大型无人系留气球,通过拖曳起的钢缆来保护地面目标免遭飞机袭击,钢缆会对敌机的低空飞行、俯冲轰炸构成严重的碰撞威胁,使空中的来袭战机不得不升高投弹高度(降低轰炸准度)或选择绕行躲过。

日本的气球炸弹:首型洲际武器

1945年2月17日,作为日本官方媒体的同盟通讯社(Domei News Agency)用英语向美国广播,声称对美国的气球袭击已经造成了500多人的伤亡。也有报道称伤亡人数多达万人,并引发多起火灾。广播还宣称,美国当局不得不对日本的气球袭击发出一般性警告,“即便这会在美国民众当中引发极大恐慌,并引起当地民众对本土安全的担忧”。

时间倒回3年前的1942年4月,美国B-25轰炸机远程奔袭,在“珍珠港事件”后报复轰炸了日本本土。

日本一直在考虑要对美国本土实施轰炸。候选方案中既包括大型轰炸机的单程自杀式袭击,也包括测试过一次的从潜艇上放飞小型水上飞机——1942年9月9日,日本海军E14Y水上飞机从俄勒冈海岸附近的伊-25潜艇上起飞,在罗格河-锡斯基尤国家森林投下了两枚燃烧弹,引发了一场很快就被扑灭的小火灾。

但显然,这一方案的效果让日本军方失望。

E14Y水上飞机是唯一一架轰炸过美国本土的敌机,图为它的部署方式,从位于潜艇前甲板的20米长的倾斜钢轨上弹射起飞。

所以,1943年,日本决定通过“氢气球炸弹”实现对美国本土的轰炸。

这个方案的理论基础是日本上空一直存在自西向东流动的强烈季节性高空急流,最强风将出现在11月至3月,风速接近320千米/时。在此期间释放的气球如果能保持在9100米至10700米的高度,就可以在30到100小时内抵达北美大陆。

从日本放飞的气球能够借助冬季的高空急流漂洋过海,飘向北美大陆。

通过释放氢气、丢掉压载沙袋,气球的飞行高度可以控制在3万一4万英尺(即6000米至13000米之间)的高度。

气球下的悬挂物,或是炸弹,或是燃烧弹——对后者,日本希望其能够在太平洋西北部的森林地区上空爆炸,引发大规模森林火灾,这或许能够让美国将战争的焦点从太平洋转回本土,最好是在美国民众当中引发恐慌。

虽然气球炸弹这个概念非常简单,日本对其效果的预期也显得颇为盲目乐观,但日本的气球炸弹还是因为跨洋越海,成为了人类战争史上的第一种洲际武器。

飞越太平洋的气球,是纸糊的

不过,这第一种洲际武器的核心部分,气球的气囊却是纸糊的——由构树纤维做成的和纸,以四五层横纵向交替层压,并用魔芋糊作为黏合剂来粘在一起,而后内部填充上氢气。

为此,日本军方动员了全国数千名女高中生到工厂里糊气球。而气球的组装、测试环节,则被放在任何具有宽敞空间的建筑中,当时,位于东京的音乐厅、东宝剧场、东京浅草区的国技馆摔跤场等场地都曾被征用。

这款纸糊的气球直径10米,气体体积540立方米,有效载荷能力约113—140千克,可以挂载4个5千克的铝热剂燃烧弹和一枚15千克的高爆炸弹。

这款气球之所以能挂着炸弹漂洋过海,除了冬季急流的助力,还有设计和制作商的优势——日本为其配备了气压计和压载系统,对气球的飞行高度进行自动控制。当气球上升到1.1万米以上高空时,气球内的氢气会被释放出;而当气球下降到9千米以下时,抛下一对装满沙子的压载袋。气球下方悬挂着一个铝制圆环,圆环上悬挂着32个装满沙子的压载袋,每个压载袋重1—3千克,它们会成对地从圆环的相对两侧投下。

就这样,气球在穿越过程中的每一天都会在白天的高温中上升,并在晚上低温中下降飞行高度,直至压载袋耗尽:此时气球下挂载的炸弹、燃烧弹就会被投下,气球也会被引爆。

当时日本设计的气球上的气压计。

铝制圆环挂着装满沙子压载袋、燃烧弹、高爆炸弹。

第一批气球于1944年11月3日放飞,并于11月5日开始降落在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圣佩德罗附近。有报告记录显示,11月6日有气球降落到美国怀俄明州的瑟莫波利斯地区。

最终登记在册的气球降落和相关目击事件总计285次。从记录来看,这些气球的“袭击”范围相当广,从阿留申群岛、加拿大一直延伸到美国的内陆区域,最南边到了美墨边境的亚利桑那州诺加莱斯,最东到密歇根州底特律附近的法明顿。

美国大陆西海岸上的密密麻麻的小点就是日本气球炸弹的“落点”。

针对美国本土的唯一一次袭击

然而,日本人蓄力发起的这场规模不小的气球炸弹远程空袭,在美国本土却“哑了火”。一个客观原因是,冬季的太平洋西北部地区降水量很高,森林通常过于潮湿或是被雪覆盖,燃烧弹引发森林火灾的可能性不高。

但美国卫生、农林等部门更为关注的是这些气球是否携带了生物污染物、化学武器等载荷物。此外,对于这些气球,美国陆军航空队(即后来的“美国空军”)和海军战斗机也多次紧急升空进行拦截,但由于目击报告不准确、天气恶劣以及气球飞行高度过高等原因,空中拦截往往收效甚微,总共只有大约20个气球被美、加两国战斗机击落。

美国陆军航空队飞行员在空中拍到的飘来的气球。

这些飘到北美大陆的日本气球并非都是按照设计上的在压载袋耗尽后,投弹、引爆气球,也有些在落地后被回收,美军对其再重启后做测试。图即为1945年1月美军在加利福尼亚某处基地进行的测试。

对于这些气球和它们引发的爆炸和火情等情况,起初美国政府禁止媒体报道,一方面是担心引起公众恐慌,另一方面是担心制造这些气球的人受到鼓舞而放飞更多气球。而“封锁消息”的效果,美国相关资料记载称,“让日本对气球武器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

直至1945年3月5日,一位基督教牧师的妻子及其邀请的五名主日学学生在美国俄勒冈州布莱附近野餐和钓鱼时被一只落地的气球炸死——在他们试图将气球拖出森林时,炸弹爆炸了。

随着媒体的报道,美国民众获知了气球炸弹的存在,美国陆军和海军在1945年5月发布联合声明,描述了这类气球炸弹的性质,并警告所有人,“特别是儿童,不要乱动在森林中发现的奇怪物体”。这是二战期间美国本土遭受的唯一一次致命袭击。

1945年3月5日的那次气球炸弹爆炸现场,已经修建起了一座纪念碑。

从压载袋中的沙子溯源气球的来处

对于这些气球炸弹的来源, 当时极少有美国官员相信它们来自太平洋那端的日本。

当时,美国地质调查局军事地质组(MGU)从各个气球落点处偶尔发现的少量沙子入手,在初步检查、化验分析后,MGU最终将沙子的来源地锁定在了日本东北沿海地区——那里是作为压载袋内沙子的来源地,也是这些气球的放飞地。

驻日美军发现的气球放飞地,照片中的罐体是用来储存氢气的。

美国资料中描绘的气球放飞场地。

1945年初,美国对这些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航空侦察,照片的研判人员成功确定了位于千叶县一宫市附近的、为该项目生产氢气的3座工厂中的两座。1945年4月,这些工厂被驻扎在马里亚纳群岛的美国B-29轰炸机摧毁,至此终结了这个附着于气球之上的日本对美复仇炸弹项目。

虽然日本发射的9000个载有炸弹的气球中,仅有285个抵达北美并被记载,但专家认为最终成功飞越太平洋的气球数量可能超过一千个。直至今日,依然有这些气球的残骸在北美地区被偶尔发现,最近的一篇相关新闻报道,是2019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发现了这种气球的残骸。

而今,高空气球依然没有完全从空中攻防战中完全“退役”;未来,这些“似曾相识”的历史故事或许还将继续上演。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