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文脉的数字化保护到艺术创作的AI赋能,从文旅融合的沉浸式体验到文化消费的全球化传播,北京正以“文化+科技”的双翼向世界展示千年古都的创新活力。4月15日,第三届北京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在京举行,大会以“数字共享·文明互鉴”为主题探索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新模式,推动新兴业态持续创新。

近年来,北京数字文化产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文旅融合、非遗传承、艺术创新等领域都在不断尝试新的探索路径,数字技术正在重塑文化生产与传播方式。在大会主题分享环节,北京交响乐团团长李长军带来了一个短片,为现场观众揭秘了科艺融合谱写“科技交响”新乐章。短片中的4段音乐分别呈现了西方古典音乐发展四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品,李长军介绍说,这段音乐是由作曲家发布指令、AI作曲,展现了AI技术在编曲上的应用,他认为AI虽然可以创作了但还达不到伟大作曲家的水平。在分享中,李长军以《原神》《王者荣耀》等音乐会成果为例谈到,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交响乐都遇到了需要“创新”的问题,需要和不同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否则交响乐很可能会失去市场,也无法赢得年轻观众。展望交响乐的未来,李长军认为AI作品、VR演出等技术可能重塑创作与观赏方式,但需平衡艺术性与技术工具性。“未来交响乐或将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文化桥梁,科技的发展谁也阻挡不了,我们特别希望在交响乐领域能和科技更多融合,有更多的优秀作品经过科技的助力,不断呈现给大众新的音乐盛宴。”
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数字技术已被广泛运用并发挥重要作用。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吕舟分享说,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社会参与,为了让普通人有机会参与北京中轴线的保护,特别推出了“数字打更人”项目。吕舟透露,依托“数字打更人”这一线上渠道,大众可以通过实地打卡的方式参与北京中轴线的日常监测,目前已有超过2.7万名通过认证的“数字打更人”可以通过数字平台提交对北京中轴线保护的意见。截至今年年初,“数字打更人”已经提交了13万张有效的巡检图片,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行走在中轴线之上共同为守护北京中轴线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贡献力量,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学生,这种公众广泛参与的数字化监测对文物保护是极大的促进。
红果精品短剧负责人魏钦涛、快手副总裁张姝作为企业代表就当下网络平台火爆的短视频、微短剧分别带来了《精品短剧:数字时代下文化传播新引擎》《可灵AI:激活文化产业生态,构建文化科技融合新范式》两个前沿案例。魏钦涛表示,红果短剧会从创作支持和平台推广两个方向大力投入,加码短剧精品化,在文旅推广等领域开启更大的想象空间。张姝以快手可灵AI的发展成果为例,讲述了AI技术如何真正让灵感成真,让更多中国好故事和世界好故事被大众看到。

北京近年来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在数字空间重焕生机。大会现场,北京网络文化协会宣布启动《北京数字文化产业评价体系》建设计划,该计划通过系统性建设打造一个"动态观察+年度沉淀"的数字文化产业评价体系,聚焦技术应用对传统文化载体的实际影响、新兴业态的合规发展路径以及典型案例的可持续模式分析三大维度,搭建更具参考价值的观察框架助力行业发展。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