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我们都知道一个事实:经济下行,消费降级!在这样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钱难赚、生意不好做,这对于企业经营来说,大环境不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而对于股市来说,这或许会改变当前的格局,衍生出不一样的天地。
可能前几年很多内地企业还只是一眼盯着A股,觉得在A股上市才算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港股和美股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显得很陌生,也很遥远。可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在港股上市,而不是A股时,人们突然发现:原来企业经营还可以这么玩,并不是人人都要去A股,如果A股去不了,不是还有美股、港股吗?

于是,在这样的思维方式转变之后,好像企业经营的道路也变得明朗起来。只不过,上市究竟是缺钱,还是国际化扩张的需求,这就要看具体的企业了。就比如,已经向港股提交上市申请的蓝思科技,你说它去港股上市,是缺钱,还是野心更大的扩张需要?

靠“果链”崛起的蓝思科技
关于蓝思科技的前世今生,可能大家不陌生,这个成立已有32年历史的公司身上,既是甚深圳企业、深圳速度发展的浓缩,也是一个女企业家从普通人走向成功的典型案例,甚至有人把蓝思创始人周群飞比作爽剧中才有的“麻雀变凤凰”、“灰姑娘变公主”。当然,“麻雀变凤凰”、“灰姑娘变公主”都需要借助外力的辅助和时势造英雄的奇迹诞生,而蓝思科技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其实也是得益于自身足够过硬的实力、不错的机遇和时代造就。

毕竟,当初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厂,做到了10年前市值超过千亿、上市当天股价暴涨,随后连续8天涨停的惊人纪录,创始人个人身价超过500亿,没有绝对的实力,这肯定是不可能的。而蓝思科技之所以能在成立几年内就跃居行业龙头位置、市值超千亿,这与它是“果链”上重要的供应商有非常大的关系。
当初创立蓝思的时候,以丝网印刷起步,随后扩展到手表玻璃生产业务,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而后通过给TCL翻盖手机等做玻璃屏幕,由此进入手机市场,并成为重要的一环;再到后来,苹果手机指定蓝思作为核心供应商之一,开始在数码界强势崛起。
2024年蓝思科技营收698.97亿元,同比增长28.27%;其中智能手机与电脑业务营收达577.54亿元,占总营收的82.63,;而让人关注的苹果订单占比降至49.45%,近4年来第一次下降到50%,虽然不是其最大的营收来源,但依然是第一大客户。要知道在2年前的2022年,苹果为蓝思贡献了近七成的营收来源,说它是靠“果链”吃饭都不过分。
也正是参与了苹果每一代的研发和制造,蓝思科技营收从2011年的60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698亿元,13年增长10倍有余。

A+H股上市,资本与战略博弈后的结果
正常逻辑推理,蓝思已经在A股上市,并获得股价8连涨、市值超千亿的“高光”,只要维护好现有格局,就能安安稳稳的发展下去。可事实是,这些年为了留住苹果这棵“摇钱树”,也为了保住自己全球第一的苹果屏幕供应商的位置,蓝思无形中已经与苹果深度绑定,苹果有多风光,它就有多强大;反正,苹果一旦遭遇不顺,蓝思也无法置身之外。
2024年下半年,苹果新品发布,因为口碑不佳,导致蓝思股价下跌25%,市值也蒸发了250亿;加上与苹果合作在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的投入,让蓝思的固定资产从2016年的10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66亿元,直接翻了超3倍,重资产经营让蓝思的资产减值风险随时有爆发的可能。
更让人焦虑的是,毛利率持续下跌,2024年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毛利率为15.89%,同比下降0.7%,为了扭转这不利局面,蓝思开始与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公司合作,为它们生产座舱、智能头显与穿戴类设备业务,但摆脱“果链代工”,向全球化科技企业进化,也使得蓝思需要平衡A股投资者情绪与H股融资需求,更需要通过技术与客户多元化构建第二增长曲线。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和更多智能化产品,无疑才是转型的重点。

贵为全球消费电子及智能汽车领域的重要供应商,曾经在苹果的光环下风光一时,但资产模式与苹果以来的双刃剑效应其实是潜在的最大风险。蓝思更需要进一步拓展海外产能,促进新兴业务商业化能力,借助港股的资本之力打破桎梏,A+H双上市或可重塑消费电子产业链格局,这也是资本与战略博弈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