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 Y片战争前夕,晚清富商伍秉鉴出资建造战船、制作大炮。战败赔款中,他更是拿出了210万两白银,为清朝廷分忧解难。
没想到,这种义举不仅没感动老百姓,反而让自己背上了一世骂名。
临终前,鉴伍秉鉴感慨:下辈子宁愿当一只狗。
天赋异禀的生意人
创立于康熙盛世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
在乾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后,外国商人想要进入内陆做生意,必须经过这个特殊的组织。
久而久之,广州十三行生意越做越大,涌现出了一批豪商巨富。
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怡和行。
它的前身叫做元顺行,由伍秉鉴他爹创办,后来老爸去世,哥哥接手,就把名字改成了怡和行。
1801年 35岁的哥哥病逝,伍秉鉴接受家族业务,伍家事业开始快速崛起。
和哥哥几乎不同,伍秉鉴可以说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拥有超越环境局限的商业思维。
既能圆滑地把握封建社会的官场人情世故,又能学习西方商人的经营手段。
伍秉鉴周旋在各方势力之间,游刃有余。
这种左右逢源的能力让怡和行在众多强手中脱颖而出, 登上了首席商行的位置,
取代同文行成为广州十三行的领头人。
在巅峰时期,广州十三行为朝廷贡献了40%的财政收入。
当年“十三行”的繁华可用“金山珠海,堆满银钱”来形容。
作为十三行的代表,伍秉鉴在当时候有多有钱?
清朝一品大员林则徐年俸加补贴200两,也要不吃不喝14万年才能与伍秉鉴持平。
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欧洲对东方的贸易,伍秉鉴却是它最大的债权人。
、
欧州首富罗斯柴尔德身家无数,也只有伍秉鉴财富的十分之一。
到19世纪中期,不但在国内拥有数量惊人的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千万家财,还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
据伍秉鉴后人估计,至1834年,伍秉鉴积累的财产达2600万两白银,等于清廷近半年的财政收入,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
他在珠江南岸溪峡街的伍氏花园,堪与《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媲美。
信诚经营,眼光格局,造就超级富豪
在清代,很多有钱的人家都到武夷山承包茶园。
他们既种茶、制茶,也卖茶。怡和行最初的拳头产品就是武夷山的乌龙茶。
十三行的行商半数以上都是经营茶叶的闽商。
尽管欧洲人对茶叶质量十分挑剔,但伍家所供应的怡和牌茶叶依然被英国公司鉴定为最好的茶叶,畅销欧洲。
和其他重利益的商人不同,重利也重“义”。
伍秉鉴拥有足够财力后,也不忘帮扶其他行商。
伍秉鉴拿到了英国东印度公司一个150万两银子的大单,没有吃独食,把单子分给广州商行们一起做。
从1811年到1819年,伍秉鉴还向濒临破产的行商放债200余万银元。
慷慨大方,讲究诚信
有一次,一个美国商人,欠了伍秉鉴7万银元而被限制回国,恰好又接到父亲病危的电报。
伍秉鉴了解了这件事情后,当即撕毁了欠条,让美国商人回国探望父亲。
这位美国商人,回国后向很多人诉说了伍秉鉴慷慨解囊的事情,相当于做了一个活广告。
当时的美国商人急于开辟东方市场,伍秉鉴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合作伙伴。
就在他名声大噪时,一艘来自美国的货轮带来了一个年轻的水手,
他就是约翰·穆瑞·福布斯。
由于身无分文,每天只能在码头打零工。
伍秉鉴注意到福布斯是块做生意的料,只是缺少机会而已。
于是,介绍福布斯去了美国人罗素开办的旗昌洋行做工,福布斯如鱼得水,很快就大展拳脚。
为了感激伍秉鉴的赏识,福布斯认他为“义父”。
福布斯回国后,伍秉鉴大口气拿出50万两白银,资助他修建美国铁路。
后来,福布斯依靠伍家的大笔资金,
很快便修筑起了芝加哥-伯灵顿-昆西铁路,一举成为美国的铁路大王,
也让伍家在这次投资中赚得盆满钵满。
好善乐施
1835年,广州眼疾病爆发一次传染性极强的眼疾,很多百姓因为没钱看病而失明。
伍秉鉴花巨资请西洋医生,免费对全城百姓看病,让无数百姓重见光明,这其中就有林则徐。
在各种光环的笼罩下,伍秉鉴在生意场上更加顺风顺水。
伍秉鉴获得了巨大的利益,高利润必然伴随着高风险。
伍秉鉴需要对洋人提供担保,这样才能保证合作关系长远, 恰巧就是这个担保害死了伍秉鉴。
富可敌国,也不过是一个奴才
十三行并非纯商业组织,在沟通中外商贸的过程中,还肩负了海关的责任。
尽管在当时的西方商人看来,伍秉鉴是世界首富。
但是在朝廷看来,任你再大的商人,也不过是个奴才。
一旦外商出现税款和和走私Y片问题也要付有连带责任,
这就是十三行的保商制度。
1817年,一辆美国商船被查获走私Y片,伍秉鉴被罚白银16万两,相当于Y片价值的50倍。
但在官府严密监督下的十三行商没人敢沾Y片。
尤其是商行大哥伍家更主动在港口严查夹带Y片的货物,
可他们终究管不了十三行之外的自由商人们。
但也正因为有十三行托底,所以 外国Y片商们一直肆无忌惮,在他们看来:
自己卖Y片,官府收罚金,倒霉的只有十三行。
而林则徐的到来,彻底打破了这个局面。
因为Y片泛滥导致白银外流、人民疲态、吏治F败、军纪败坏,清王朝一时危机四伏。
林则徐痛下决心要杜绝Y片,从源头抓起。
林则徐责令伍秉鉴与和洋人沟通,让洋商三天之内主动上交私藏的Y片烟具,否则后果自负。
起初 伍秉鉴与洋人交涉,愿意交出者寥寥无几。
毕竟洋人都不愿意放弃Y片带来的暴利。
一边是生意伙伴,一边是朝廷,得罪谁都相当于自己砸饭。
三天后,伍秉鉴只好自己掏钱买了1037箱Y片上交。
但是他低估了林则徐禁烟的决心,也小瞧了英国人的狼子野心。
事先做过调查的林则徐明白 这点东西完全是九牛一毛。
认为伍秉鉴这么做就是在帮洋人蒙混过关,于是将伍秉鉴之子绍荣关押,要按律将其处斩。
件事最后以伍秉鉴承认错误,罚款十六万两白银了事。
伍秉鉴也失去了花巨资买来的三品顶戴。
这件事成为伍家辉煌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伍秉鉴颜面无光。
而接下来的事更是让他散尽家财却背上一世骂名。
捐资助战,无力回天
Y片战争前夕,伍秉鉴捐资修建炮台和战船,仍没挡住战争中清军的颓势。
1841年,当英军长驱直入广州城下时,守城的奕山不敢相抗,竟然让行商出面代为谈判。
伍秉鉴的儿子伍绍荣,为了换取英国人不进广州城,最终签订了《广州和约》。
清军交赔款 600 万两白银,其中三分之一来自十三行,伍秉鉴一人就出了110万两白银。
因为参与议和,伍秉鉴及其儿子伍崇曜,从此戴上了“汉J”的帽子。
1842,清朝廷又签订了《南京条约》,怡和行又被强行摊派了100万银元的赔款。
大起大落 富贵荣华 皆是过眼云烟
1843年,广州,在兵荒马乱之中, 已经74岁的伍秉鉴奄奄一息。
临终前他只说了一句话:“宁为一只狗,不为行商首。”
伍秉鉴死后,曾经被称为“天子南库”的广东十三行,因为失去了外貌垄断的优势开始逐渐没落。
于1855年12月15日深夜,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中化为灰烬。
对于宫廷来说,十三行的存在是是供他们搜刮财富的一个钱袋子,十三行没了,还可以有“十四行”。
回首伍秉鉴的一生,从普通商户借着时代的风口冲上云霄,成为世界首富。
又像坐过山车一样,从云端跌落泥潭。
只可惜,即便是这么一位号称富甲天下的奇才,也未能在动荡年代保住他的财富。
他和十三行一样,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兴盛和衰落,
终究还是留在了历史的尘埃里,成为封建王朝的牺牲品。
伍秉鉴直到去世,都没有洗清自己头上“汉J”的罪名,
在1959年的老电影《林则徐》中,伍秉鉴的形象依然是个反派。
100多年后,人们记得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却早已经忘了曾经富甲天下的伍秉鉴。
你们觉得伍秉鉴被骂汉J冤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