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最早问世的道书
《太平经》的问世标志着道教的形成之一,然而张角借助此书创立太平道,并发起了黄巾起义。起义失败后,该书一度销声匿迹,但最终再次流传开来,成为道教的宝贵经典。
《太平经》的来历
在西汉成帝统治时期,齐地的甘可忠编纂了《包元太平经》一书,共十二卷。他将神仙信仰与儒家的谶纬学说相融合,憧憬着一个太平盛世,期望能够巩固汉朝的统治。然而,由于书中内容涉及朝政,甘可忠最终遭到处决,《包元太平经》也因此流入民间。到了东汉顺帝时期,来自山东琅琊的宫崇向朝廷呈献了一部被称为“神书”的著作,据称是其师于吉在曲阳泉水边发现的,这部书名为《太平青领书》。由于其内容反映了汉代巫师术士的思想,被朝廷认为是荒诞不经之作,未被采纳收藏。直到汉桓帝时期,平原人襄楷再次进京献书,但仍未得到朝廷的重视。直至汉灵帝时期,这部“神书”才被统治者认可,并开始在民间流传。这部著作,即早期道教所尊崇的重要经典——《太平经》。
《太平经》的主要内容
《太平经》,亦称《太平青领书》,共分为自甲至癸的10个部分,每部分包含17卷,总计170卷。其核心内容包括:继承并发扬老子的道家思想以及传统的天神信仰,构建了早期道教中天人合一的神学体系,并提出了关于神仙不朽、体内神灵、追求长生不老等理念;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支撑,以老子的“无为而治”为治国理念,极力推崇帝王统治术和封建道德,旨在实现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在教徒修养方面,它提倡“守一”之道,并介绍了辟谷、食气、服药、养性、返神、房中术、针灸、占卜、堪舆、禁忌等多种修炼方法;强调符咒的重要性,认为服用符咒能够驱邪避凶、祈福延寿,要求信徒坚持斋戒、忏悔、祈福、叩拜和诵经等宗教活动;同时,提出了善恶报应的“承负说”,告诫人们通过行善积德、信仰并修习正道,可以摆脱承负,最终达到成仙的境界。
《太平经》的流传
《太平经》在东汉灵帝时期广泛传播,巨鹿人张角获得此书后,创立了“太平道”。随后,他借助太平道的组织力量发起了黄巾起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太平经》可能因此散播至民间。到了南北朝时期,《太平经》再次流传于世,并在道教中得以保存。道士们开始讲授此书,这部完整的经典一直传承至宋元时期,现今仅存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