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爱美食的探险家,今天这期给爱去超市购物的小伙伴带来一篇超市购物小妙招,让喜欢在超市购物的小伙伴不走弯路不踩坑,用便宜的价格,买到新鲜、性价比超高的商品。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记得点赞关注,然后分享给和你一样喜欢去超市购物的小伙伴哦!


(1)视线平视层的"黄金陷阱"
大部分购物者一进入超市,首先观察到的就是与我们视线平行的商品,而超市货架1.4-1.7米的高度就是超市货架的黄金层位,那么陈列的往往都是利润最高或临期的商品。他们会把这个区域的商品包装设计的特别吸引眼球,让你一看就想买,造成你的冲动消费,但是性价比往往是最低的。探险家建议你,最好优先看看货架最上层(库存新批次)和最下层(促销主力区),这里往往隐藏着同品类中生产日期更新鲜或价格更实惠的商品。
(2)转角通道的"甜蜜陷阱"
日常需求量最大的牛奶、鸡蛋等生活必需品永远放在超市最深处,因为即便摆放不那么显眼,由于大家日常刚需,怎么也会去主动寻找,所以,这种刚需的商品就不用放在显眼的位置,把更多黄金席位留给并不容易销售或者小众的商品,这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动线设计。话说回来途经的每个转角处,货架上必定摆放着高利润的冲动型消费品,如巧克力、坚果礼盒等。如果这些商品你不是非买不可,探险家建议大家经过这些区域时加快脚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性消费,毕竟这些商品一般价格不菲,买二斤排骨吃貌似更划算。
(3)两端架促销的"障眼法"
货架两端通常能看到展示的"惊爆价"商品,实际单价可能比正常货架商品还要高。打个比方,某品牌薯片在端架标注"特价12.8元",转到正常货架会发现一样的商品在这里标价仅仅11.5元,说不定克数还比促销的大!建议大家购物之前养成比价习惯,现在的商品同样的东西,出N中重量规格,实在不行拿手机计算器算算,看看哪个更合适。
二、时间经济学:省钱时刻表
(1)生鲜区"捡漏时刻表"
- 早8-9点:到的都是当日新鲜的肉类、海鲜类产品
- 午11-12点:早餐面点类打折(一早就做好的,不抓紧卖最后变质想卖都难)
- 晚7点后:青菜类5折起(尤其是带叶的青菜,放一晚就蔫,再怎么保鲜第二天品相都不好再次销售,所以,大多数超市会在晚上打折清货)
- 闭店前1小时:熟食区清仓3折(甚至更低哦,例如比优特每天晚上8点之后,一只烧鸡可能只要10元,摆放位置通常在收银台附近,但是要拼手速的哦)
(2)每周促销周期有规律
一般中大型超市周二和周四通常是新品上架日,旧批次的商品会集中降价打折。大型连锁超市每月25号为库存盘点日,一般24号下午开始食品类会有让你意想不到的额外折扣。春节后的第3天、中秋后的第2天礼盒类商品价格的折扣绝对能让你大吃一惊。
(3)电子价签的变色秘密

购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留意商品价签边缘的色条:绿色代表常规价,黄色是促销价(通常维持3天),红色为清仓价(通常24小时内就会被下架)。当黄色价签商品旁出现红色价签时,说明即将有更大力度促销,如果你时间充裕,并且对这件商品有需求,可以第二天再来看一眼。
三、商品新鲜度破解术
(1)冷冻货柜取货"三不原则"
不拿表面结霜的冷冻食品(都结霜了,你说得放多久了),不选摆放在柜门位置的酸奶(冷柜的门一天要开开关关几百上千次,柜门位置的酸奶温度忽高忽低不知道多少次了,为了避免变质,尽量不拿柜门口的),不碰直接暴露在灯光下的鲜肉(长时间灯光照射,温度要比不照射的高,这样一来会加速氧化不新鲜)。冷藏柜深处取出的牛奶保质期通常比外排产品多3-5天。(因为柜员会把相对来说快到保质期的商品放在外面抓紧卖掉,避免临期)
(2)包装食品"日期矩阵"
例如同一货架上的方便面,靠右后方的生产日期比左前方平均早15天。饮料类遵循"中间新两头旧"的规律,新批次的饮料会插放在现有存货的中间位置。如果你要购买的是进口食品,要特别检查中文标签日期,原包装日期可能被覆盖。
(3)散装食品"新鲜密码"
坚果类看柜台补货记录牌(通常挂在右上角),记录的是最近补货日期。散装糕点观察托盘边缘,如果残留的碎屑呈干燥状态说明已摆放超3小时甚至更久。称重时要求员工打开底层柜门取货,这里存放的都是最新批次。(但是一定脸皮够厚,哈哈)
四、超市"雷区"商品黑名单
(1)收银台"冲动消费三巨头"
口香糖(溢价300%)、巧克力(临期产品占比60%)、电池(同型号比家电区贵25%)。这些商品的平均毛利率达到85%,是超市最赚钱的品类。一走一过表面让你放便顺手一拿,实际上是狠狠宰你一把!
(2)灯光魔术下的"美容食品"
红色灯光照射的肉类可能隐藏变质部位,黄色暖光下的面包实际上颜色可能会偏暗,生鲜区喷雾装置能让蔫掉的蔬菜"回光返照",买的时候翠绿新鲜,到家之后如同霜打的茄子。建议买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的挑选哦!
(3)捆绑销售的"甜蜜负担"
买一赠一的食用油绝大多数都是临近保质期的,酸奶搭赠的玻璃碗这个再常见不过了吧,探险家给你算笔账,商品可能成本仅2元,这么一捆绑消费却抬高整体售价的15%。遇到捆绑促销的商品时,一定要保证清醒,你是为了买什么而买,明明想喝喝酸奶,但是牛奶这个商品送杯子送玻璃碗,然后迷迷糊糊的买了牛奶,千万不要为了附赠品去购物,一定要根据需求,即便你非要买,也要单独计算主商品单价是否真的优惠。
五、内部员工采购指南(1)生鲜区"隐藏菜单"
每天早上7点会到货一批"员工专供"蔬菜,这些菜品都是预留给合作餐厅的优质批次!这里要划重点!但是普通顾客开口询问也可购买。鲜肉区有未切割的整块优质部位,不要不好意思,找穿蓝色工服的资深师傅可帮忙切开一样购买。
(2)临期食品"宝藏专区"
绝大多数超市在仓库区设有员工内购区,摆放还有2-3个月保质期的进口食品、高档调味品,价格是正价的2-3折。如果你也想享受店内员工的福利,你可以礼貌询问一下值班经理"是否有员工特惠商品"即可,如果有,那么恭喜你,又是省钱的一天。
(3)独家采购清单曝光
- 冷鲜区:标注"养殖基地直供"的鸡蛋,绝对是优质品!
- 调味区:玻璃瓶装的地方特色酱油,要比常见的品牌味道更好哦!
- 冷冻区:单独包装的急冻海鲜,解冻后要比散装冷冻的商品新鲜三倍!
- 粮油区:5kg以下小包装大米,不仅优质,价格通常也不贵!
六、进阶购物技巧
(1)购物车心理战
超市里一般中型购物车容积在120L左右,比大车减少23%的非计划消费,如果你有选择障碍,或者就是单纯来逛超市顺便买点啥,探险家建议你推车的时候,里面再放个手提篮。将必须品放在手提篮里,非必要商品放在手提篮外侧购物车内,等最后结账的时候,如果发现自己改变主意了,直接拎着手提篮付款,既省钱又让你过了手瘾。
(2)条形码暗语
69开头的是国产食品,国产食品中又分692代表含有机成分,695是普通加工食品。进口食品代码的首数字:如果是4开头德国产,8开头意大利产,9开头为澳洲/新西兰产。
(3)电子秤防作弊(这个问题大超市一般很少出现,但是也难免发生疏忽,注意一下也没什么毛病)
称重前观察秤盘是否归零,称重后检查标签重量是否整数(例如0.37kg可能有问题)。购买高价海鲜时可要求连筐称重再单独称筐,避免包冰衣造成的重量误差。
(4)会员卡隐藏权益
一般大超市里都会有免费的会员,产生购物消费是会有等比例的消费积分,这里消费积分不仅能兑换商品,累计消费满2000元可预约免费刀具研磨服务,5000分可兑换冷鲜配送保温箱。有的超市在每周会员日使用电子券支付,可获得双倍积分。
(5)试吃台真相

提供试吃的牛排往往是成本最低的部位,试饮的酸奶,如果不是当面拆包装倒出,或者装好在一个容器中在倒出分装,可能会添加双倍糖分。观察试吃品摆放位置,如果设在竞品货架前,说明该区域正进行促销竞争,可以趁机比比价格看看谁更合适。
说了这么多,相信看完的小伙伴多少也掌握一些技巧,下面就大家的实战了。如果你掌握了上面的购物精髓,让你每次购物轻松节省15%预算的同时,还能获得更新鲜优质的食材。记住,最精明的购物者不是寻找最便宜的商品,而是用专业眼光去发现隐藏的价值。
我是探险家,如果你也喜欢美食,喜欢了解和美食相关的各种小妙招,记得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