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荡不安的南宋末年,蒙金对战的战场烽烟四起,而这场蒙金之间的对决,也间接引发了南宋命运的多舛历程。结合北宋和南宋的失策战略,看似简单的联手战略,实则影响深远,探讨其中奥秘,是对历史的一次深究与反思。
靖康之难是北宋灭亡的直接原因。这场战役中,金兵直取北宋都城开封,北宋两个皇帝宋徽宗、宋钦宗以及皇族、大臣被俘,成为金国的阶下囚。如何走到这一步?我们要追溯到宋徽宗时期的错误联盟政策。宋徽宗被马植献上的联金灭辽的建议所吸引,希望借助金国的力量来达到收复幽云十六州的目标。然而,这个战略最终却变成了北宋自取灭亡的一环。
若回顾整个北宋时期,澶渊之盟让北宋和辽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关系。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公元1005年达成的和平协议,协议规定宋朝每年向辽国提供大量岁币和绢帛,以换取两国的和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北宋在军事力量和内部治理上的问题逐渐暴露,无法与辽国抗衡。当金国崛起时,北宋希望借助金国的力量来恢复部分失地,于是宋徽宗进行了联金灭辽的尝试。
马植,也就是后来的赵良嗣,在金国斡旋,促成了宋金海上之盟。根据协议,金国攻取辽国的中京大定府,宋朝则攻取辽南京析津府。然而实际情况是,北宋连目标城池都未能攻下,最终不仅丧失了大量财富,还在与金国合作的过程中埋下了北宋灭亡的隐患。
金国同样也在与辽国的对抗中取得了胜利,辽国最终被金国所灭。北宋的软弱表现让金国看清了北宋的虚弱。两年后,金国挥师南下,成功攻破北宋都城,北宋灭亡。这一幕与两百年后的南宋灭亡何其相似,都是因联盟策略失误导致的。
另一段类似的历史,便是南宋时期。在南宋的创建初期,赵构遭遇了金军的频繁攻击,南宋不得不屈服于金国的军事压力。南宋开国后的几次重大战役中,岳飞的北伐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南宋的整体战略仍是偏于妥协与议和。在南宋与金国达成的绍兴和议中,南宋史无前例地称臣于金,每年将山珍海味纳贡,南北界限也被金国大幅度压缩,为未来的形势埋下了更多的隐患。
然而,随着蒙古崛起,南宋选择了一条看似合理,但最终致命的道路——与蒙古联合,共同对抗金国。蒙古灭掉金国之后,转而对付南宋。从实际利益出发,南宋希望利用蒙古的力量来消灭宿敌金国,但蒙古的强大使南宋也受到了威胁。联合战略的风险终于显现,南宋虽然在战斗力上有一定提升,但面对蒙古的强大军队,还是不堪一击。
在南宋与蒙古联合攻打金国的战役中,蒙古强大的战斗力使得金国节节败退,最终金国灭亡。但对南宋而言,这只是一个短暂的胜利。蒙古灭金之后,迅速调转枪口,南宋成为了蒙古下一个吞并的目标。南宋在面对蒙古时,曾经考虑过与金重归于好共同御敌,但金国在北与蒙古对抗之时,却频频南侵,使南宋没了转圜余地,只能继续与蒙古合作。先后被蒙古攻占的西夏和南宋,便是策略失误的血淋淋教训。
这就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宋朝两次在联手策略中犯下同样的错误?其实背后的共同原因在于,宋朝在军事和战略上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缺乏足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统一的军事战略,使得两宋在面对强敌时,总是试图使用投机的方式解决困境,而非建立长远稳定的战略。同样,这种错误的战略思维,使得北宋的联金灭辽和南宋的联蒙灭金都成为了自掘坟墓的不归路。
纵观宋朝的两大联盟策略,其实都是在外部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作出的一种短视决策。这与当时的统治者和朝廷决策层的眼界、见识有很大的关系。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在和平时期或许有效,但在军事对抗中则显得捉襟见肘。动辄依靠岁币换取和平的做法,未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积累了更大的隐患。宋朝在与北方强国的对抗中,更多是采取妥协和退让的策略,而缺乏一个强有力的、能够足以保障国家安全的军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