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明上河图密码》第6集和第7集的播出,这部备受瞩目的电视剧再次引发了观众的热议。
一些观众对于剧情的进展表示疑惑,认为这两集似乎有些拖沓,尤其是对于弟弟妹妹的戏份增多,似乎有些超出了预期。
然而,这种看法可能源于观众对剧集深层次主题的误解。
在我之前的剧评中,我提到这部剧集实际上是由三个核心主题构成的。
首先是生存的主题,它描绘了北宋都城中普通百姓的生活挑战,这些挑战在大哥大嫂的故事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他们为了在东京拥有自己的房子而努力攒钱,历经重重困难,这与现代许多城市家庭的生活不谋而合。
其次是讽刺的主题,剧中的官场故事充满了讽刺意味,让观众对古代官场的种种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是士人精神的主题。
这一主题可能是一些观众难以触及的部分,尤其是那些教育程度不高的观众,可能难以理解士人精神的内涵。
实际上,我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正是培养我们这种精神——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将知识回馈社会的追求。这些都是士人精神的现代体现。
简单来说,就是以天下为己任。
比如,我们初三语文课本中的《岳阳楼记》,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就是士人精神的体现。
讲述古代故事,如果忽略了士人精神,那只能算是低级作品。
士人精神甚至可以看作是与朝廷抗衡的读书人气质。
儒家自创立以来,就寻求成为帝王的老师。
士人精神并不向帝王低头,相反,他们要教化帝王。
虽然这并不总是成功。在《清明上河图密码》中,张耀饰演的弟弟,就是士人精神的代表。没有这股精神,这部剧集就失去了灵魂。
具体到剧情,第6集和第7集中,二弟和三妹去吃包子,店老板欺负一个小伙计。
三妹阻止二弟插手,但二弟还是站出来为小伙计说话。
这就是读书人的正义,就是我说的士人精神。作为读书人,我不能对这种不公视而不见。
接下来的剧情中,二弟带领弟弟妹妹们一起调查案件,尤其是深入凶宅的那一段。
如果没有士人精神的支持,这场戏的行为动机就站不住脚。
但因为张耀的角色有士人精神,有读书人的良知,所以他追求真相,要为朋友讨回公道。
试问,如果你们的朋友被冤枉,你们敢站出来帮他寻求正义吗?
这正是衡量你们是否有这种精神的标准。
甚至,二弟看到小报上的错误,为了一个字,多次上门要求更正。
这也是典型的读书人精神。
对于你们来说,你们会在一个字上较真吗?
我经常看到的留言是,看电视剧就是图个乐,何必较真。
我知道,这样的留言者,并不是我欢迎的读者。
这些人,其实就是见识浅薄的人。也正是这些人,欣赏不到这部剧的三重奏。
另外,你们是否注意到,剧中的二弟角色,不相信世界上有鬼。
你可以用高中知识说,二弟是唯物主义者。
但在宋代,还没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那是近千年后的事情。
当时的士人阶层,确实不相信妖魔鬼怪。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大道。谁做了亏心事,谁心里才有鬼。
中国古代士人阶层对妖魔鬼怪的看法是,不语怪力乱神。
这玩意儿,真假不重要,我们根本不把它们当作谈话的内容。
这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正途,更重视此生存在的内容,尤其是入世的内容,而对于依托于死后的那些鬼神说法,都是不予置评的。
不予置评,才是最厉害的态度。我搭理你,就给你热度了。
不搭理,怪力乱神连在士人阶层中存在的空间都没有了。
所以你看,《清明上河图密码》第6集和第7集中,张耀角色的戏份虽然多,但每一处都在点子上。
他仗义执言,他拔刀相助,他不怕正在闹的鬼怪。
中国士人,正是如此正身黜恶。这口气,让这部剧集生动起来。
这部剧集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历史剧,它是一部深刻反映古代社会精神面貌的作品。
张耀的角色,作为士人精神的代表,在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的行为和选择,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更是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体现。
在古代,士人阶层是社会的精英,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对整个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耀的角色,通过他的正义感和对真相的追求,展现了士人精神的力量。
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耀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生,他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道德情操的人。
他在剧中的行为,无论是对抗不公,还是追求真相,都是士人精神的体现。
这种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它激励着人们追求正义,追求真理,追求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在现代社会,这种士人精神同样重要。
它提醒我们,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公民,我们应该勇于站出来,对抗不公,追求真相,为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古代士人的专利,它也是现代社会中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应该具备的品质。
《清明上河图密码》通过张耀的角色,向我们展示了士人精神的力量和价值。
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古代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通过这部剧集,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貌,也能够反思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思考如何将这种士人精神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公平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