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各国均有实力,齐国是怎样成就霸业的?探究齐桓公的用人之道

司右史 2022-11-23 21:46:03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根据《管子》的记载,齐桓公本人存在很多弱点,他之所以能够继承君位,与其身边聚集的济济人才分不开。

春秋时期,齐国能成就“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霸业也仰赖齐桓公身边的人才,最终齐桓公身败名裂,齐国也走向衰落之路,究其原因在于用人不当。

成也用人,败也用人,人才的重要性在齐桓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时至今日仍有重要的警示意义。齐桓公是怎样成就霸业的?他的用人策略是什么?

一、《管子》中的用人之道

据《管子》所言,国家能不能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最关键的在于君主,国君的喜恶对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如果国君能够做到对人才尊重,全国上下就会效仿,从而形成尊重人才的风气,反之,人才就会埋没,有些还会外流到其他国家。

国君在人才的任用上不能做到举贤任能,国家就不会有能够建功立业的臣子,国家的发展会更加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管子》认为国君重用人才是治国之本,也是评价历任君主是否贤明的标准。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如秦孝公之于商鞅、六国之于苏秦、刘邦之于萧何、韩信等,正是这些人才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君主的霸业才能成就,国家的发展才能更加迅速。

《管子》还认为,在用人中,最关键的在于用人者本身的才能素质,而不是受用者本身如何。

国君的喜好和厌恶决定着任用贤臣还是奸佞,这完全取决于国君的个人素质。

一国之君不可能管理国家的大小事件,因此需要大臣,臣子的素质能力对国家来说非常重要,因此任用贤能者是国君的首要任务。

在君主专制的时代,国家的兴亡很大程度掌握在国君手里,国君能否使人才发挥作用,对国家的兴衰治乱有重要影响。

治国的人才有贤愚之分,国君也有明君、昏君的分别,明主能够顺应天下大势,让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管理国家事务,国家便能政治清明、快速发展;

昏君则不分忠奸,不仅会让自身落得悲惨下场,国家最终也会毁在奸佞手中。

从《管子》看来,齐桓公的一生都体现着他在用人中获得的经验教训,成败皆在用人。

齐桓公之所以能成就“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霸业,秘诀在于用人得当;晚年时身败名裂则在于用人不当。齐桓公之得在用人,失亦在用人。

二、齐桓公的用人之道——举贤任能

从齐桓公本身来看,他的性格上有所缺陷,也不具备继承君位的条件。

齐桓公本是齐僖公的第三个儿子,与君位可以说是无缘的,但齐国的内乱和鲍叔牙的辅佐却意外让他得到了成为一国之君的机会。

能成就霸业仅凭机遇是不够的,齐桓公自身又存在不少弱点,他能成功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任用管仲。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与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作为齐国宰相,并且对管仲言听计从。齐桓公甚至将管仲称为“仲父”,亲自侍奉他。

管仲刚刚担任宰相时,名利、地位,齐桓公完全满足,放手让其大胆行改革之事。

由于齐桓公的充分信任和支持,管仲的改革得以成功,也因为管仲的正确改革,齐桓公才能成就一番霸业。

其次,任用有识之士。齐桓公身边聚集了大量有能力的人才。

管仲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不仅在于齐桓公能够给予管仲充分的信赖和支持,还在于齐桓公能够做到礼贤下士,知人善任。

齐襄公死后,齐桓公曾总结其败因,将其中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卑圣侮士”,不能尊重人才,任用贤士。

齐桓公认为没有充分任用人才是造成齐国内乱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重用人才方面下足功夫,广泛招纳人才,礼贤下士,不拘一格。

从任用管仲就能充分看出齐桓公对待人才的宽容大度,管仲曾刺杀过齐桓公,齐桓公也并非不记仇之人,但他对管仲却能做到极其尊重、信任,充分说明齐桓公对人才的看重。

除了管仲之外,地位低下的宁戚也受到齐桓公的重用。宁戚来自卫国,得知齐桓公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之后扮做商人来到齐国。

虽然自己穷困不堪,但他没有因此放弃,而是抓住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求见齐桓公。

有一天晚上齐桓公到齐国都城外迎接来客,宁戚恰好在旁边喂牛,看到齐桓公后高歌自己不遇,齐桓公从宁戚的歌声中感受到他才华和鸿鹄之志。

齐桓公将宁戚带入宫中与其畅谈,在言谈中发现宁戚确然才华横溢,身负治国之才,决定委以重任。

当时朝中有大臣认为宁戚来路不明,提出反对,应当先调查底细再任用。

齐桓公却认为不妥,如果详细调查难免会发现宁戚身上的小毛病,这些不足为道的小缺点会掩盖他身上的美好品质,于是任命宁戚为上卿。

宁戚不负齐桓公所托,后来成为齐桓公身边人才集团中的重要人物,在齐国成就霸业的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任用宁戚中可以看出齐桓公的不拘一格和对人才的信任,他认为人无完人,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小瑕疵就忽视其更加美好的品格。

如果对人才不信任,因为一些小毛病就认为他不能当大任,就会造成人才流失,给国家带来损失。

正是因为齐桓公这样的人才思想,才能让他身边的每个人充分发挥作用,使其才能不被小缺点掩盖。

除了“不以小恶掩大美”,齐桓公还能真正做到礼贤下士。据《韩非子》记载,齐国有位隐士叫做小臣稷,齐桓公听闻他的名声后便亲自登门拜访。

谁知去了三次小臣稷都没有见他,当时齐桓公身边的随从都感觉不耐烦了,觉得这个人傲视君主,不堪重用。

齐桓公却没有放弃,终于在第五次时成功见到小臣稷。

相比刘备的“三顾茅庐”,齐桓公在五次拜访小臣稷中体现的求贤精神有过之而无不及。

正是因为齐桓公这种求贤若渴、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将无数人才吸引到他身边。

而且,身为一国之君,齐桓公对待人才时毫无高傲之态,比他身边地位较低的侍从还要有耐心,其对待人才的胸襟可以说是齐国能成就霸业的关键因素。

三、齐桓公的用人之道——用人不疑

中国古代历史上,举贤任能很多国君都能做到,但能称得上用人不疑的少之又少,齐桓公便是其中之一。

尤其是任用管仲为齐国宰相之后,对管仲提出的建议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几乎没有商议。

后来管仲举荐给齐桓公的许多人才,也都得到桓公的信任和重用,如鲍叔牙、隰朋、宁戚、王子成父、东郭牙等。

在管仲的建议下,这些人才各司其职,在协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路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五官”的帮助下,齐桓公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业,成就的背后与这几位有志之士的智才谋略分不开,但齐桓公的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齐国有了贤明和君主,又有能明察秋毫的宰相管仲,再加上有治国之才的大臣,因此越发欣欣向荣,极大促进了称霸一方的进程。

任用其他人时,齐桓公也能做到人尽其才。

据《管子》记载,当时齐国要派人结交诸侯,维护齐国与其他邦国的友好关系,管仲建议派遣公子举、公子开方和曹孙宿分别出使鲁国、卫国和楚国,他们三人的性格特点与此三国相近,齐桓公完全赞同。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齐桓公在用人时能根据实际情况挑选最合适的人去做,从而让人才能发挥自身的优点和长处,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与一般君主相似,齐桓公在性格上也存在刚愎自用、急于求成的缺点。

刚刚继位时,齐桓公对管仲的建议还没有到言听计从的地步,常常任性妄为。

桓公四年以前,为了快速扩大齐国的疆域,齐桓公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就对外用兵,如发动与鲁国的长勺之战,被曹刿一举打败。

接着鲁国逼迫齐国归还之前侵占的土地,桓公听从管仲的建议遵守承诺,最终在诸侯国中树立威信。

经历这次危机,桓公才开始认真考虑管仲的建议,渐渐达到“言听计从”的地步,君臣关系非常和谐。

齐桓公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做到从谏如流,也是其用人思想的可赞之处。

结语

春秋时期,诸侯四起,齐国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与齐桓公的贤明分不开,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管仲等贤臣的辅佐。

齐桓公作为一国之君,能够尊重人才、任人唯贤、从谏如流,齐国才能成为一方霸主。

虽然桓公晚年昏庸,任用奸佞导致下场悲惨,但其早年间的用人之道仍有可取之处,时至今日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管子》《左传》

1 阅读:11
评论列表
  • 2022-11-28 22:16

    会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