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咸阳市的三原县,有唐十八陵中的唐献陵,这是大唐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和太穆皇后窦氏的合葬陵墓。说到大唐,人们通常最先想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还有唐玄宗,而常常把大唐的开国君主李渊给忽视了。
在传统的看法中,好像创建大唐的功绩大多都算在唐太宗李世民头上了,唐高祖李渊往往被当成是没什么本事的人。从《唐书》和《资治通鉴》来看,李世民好像是大唐建立的关键人物,李渊却给人一种老气横秋、没什么志向的感觉,好像只是勉强参与了创建大唐这件事。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唐朝建立初期,出现了一场极为血腥的政变,那便是玄武门之变。在这场政变中,李世民杀了兄长和弟弟,还迫使父亲李渊让出皇位。因其皇位得来的方式不正当,为了遮掩这一情况,他就需要着重突显自己对大唐的成就,而削弱李渊以及其他兄弟的功绩。有迹象显示,唐朝初期的国史或许遭到了李世民的有意修改。
据《贞观政要・问世篇》所述,贞观十四年时,太宗想要阅览国史,房玄龄等人把国史加以删减整理,将其编为编年体,写成了各二十卷的《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呈交给太宗。太宗发现关于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含混不清,遂让房玄龄等人删掉并修改那些虚假浮夸的言辞,进行如实的记载。从表面来讲,这似乎是在主张如实记录,然而实际上却暗示了在此之前的史料已经遭到了改动。
另外,李渊在太原起兵时对突厥称臣这事儿,是有争议的。
《旧唐书》讲李渊是为了百姓而向突厥称臣,不过唐朝初期温大雅所写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却不是这么说的。这书是在武德年间写的,那会儿玄武门之变还没出现呢,大权在李渊手里,所以这书相对来说更靠谱些。书里说,向突厥称臣这事其实是李世民去办的。
【玄武门之变:史料疑点重重】
在现有的文献史料里,对玄武门之变的记录有着不少疑点。
据《资治通鉴》等史料所述,在公元626年农历六月初三,李世民暗中向李渊上奏,称李建成、李元吉和李渊的妃嫔在后宫有淫乱行为,并且想要谋害他。
李渊很是吃惊,吩咐李世民第二天早朝时过来。次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周边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射死。这个时候,李渊正在宫里的湖上划船呢,李世民的部下尉迟敬德穿着铠甲、拿着长矛去见李渊。
宋代的大儒朱熹对这一记载表示怀疑:既然李世民已经秘密上奏,李渊知道他的三个儿子将要互相残杀,怎么还能有心思去划船呢?
这意味着,唐朝初期的史料或许遭到了李世民的有意篡改,致使我们现今所了解的玄武门之变存在诸多疑点,而且从史料里难以知晓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在唐朝创立过程中的功绩,还有李渊身为开国皇帝所发挥的作用。
【太穆皇后窦氏:传奇身世与经历】
唐高祖李渊的皇后是窦氏,她的出身很不一般。窦氏是鲜卑族人,是南北朝时的豪杰宇文泰的外孙女,也是神武郡公窦毅的女儿,她的母亲是北周襄阳长公主。窦氏来自鲜卑纥豆陵部落,有一种说法是这个部落是西汉窦氏的后代。
在西汉初期,窦漪房由民间女子变为汉文帝的皇后,自此她的家族开始在历史上崭露头角。虽说窦氏家族的发展有高有低,可一直都是汉朝的顶尖大族,就像东汉的窦宪,战功卓著。然而,窦宪因狂妄自大、企图篡权而被诛杀,窦氏家族也随之渐渐衰败,有一部分窦氏族人前往北方的草原,将当地牧民聚集起来,形成了纥豆陵部落。
后世的史学家猜测,“纥豆陵”或许是窦氏的谐音,其含义为“没路回”。在三国那个时候,这个部落的首领是窦宾,之后该部落融入到了鲜卑拓跋部当中。
窦氏不但有着传奇的出身,其人生历程也相当精彩。
在她六七岁的时候,她舅舅北周武帝宇文邕娶了突厥的阿史那公主当皇后,然而宇文邕并不喜爱这位皇后。这时,窦氏悄悄地劝宇文邕,说现在四方还没平定,突厥又很强大,应当安抚好皇后,心里要想着天下百姓,借助突厥的力量,这样的话,江南的陈朝、关东北齐就都不用担忧了。宇文邕听后深感惊讶,采纳了她的提议,对阿史那皇后的态度也有所改变。
窦毅得知此事后,觉得自己女儿才貌双全,不能随便许配人家,于是在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让来求婚的人各射两箭,只有射中孔雀眼睛的人才能娶窦氏。好多世家子弟都来求亲,可都没成功。李渊两箭都射中了孔雀的眼睛,窦毅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这就是“雀屏中选”这个典故的由来。
窦氏和李渊成亲后,夫妻感情特别好。窦氏打小就对政治很了解,爱读史书,书法也不错,模仿李渊的笔迹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他们俩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女儿是平阳昭公主。平阳昭公主曾经带领娘子军,为大唐打下了一半的江山。
遗憾的是,窦氏在45岁时就离世了。唐朝成立后,李渊将她追封为穆皇后,并且之后再也没有立过皇后。李渊过世后,和窦氏一同被安葬在唐献陵。
当下,唐献陵杂草丛生,然而无法遮掩李渊和窦氏往昔的传奇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