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敢说了!北大教授揭秘“教育真相”,不要把孩子教成“苦役”

棠妈育儿成长 2024-10-22 15:14:18

你觉得现在的教育卷吗?

hi,我是棠妈。

我们都知道,成长离不开学习,也知道,学习不是只有刷题这一种方法。

我们都知道,但我们的孩子却在“提前学”、“补习班”、“题海战术”这条路越走越远。

看了《十三邀》许知远和北大教授林小英的访谈才发现,北大教授是真敢说啊,大胆到网友担心节目会被下架看不了。

当学生问:“现在国内教育是否真的太卷了”。

林小英教授给的回答是:“就是”。

简单的两个字背后是家长辅导作业的无奈,是孩子奔波于各大补习班的无奈,是孩子刷的每一道题,做的每一张卷子……

关于“卷”,林小英教授是这样定义的,卷就是无效的过度竞争,你的学习就是为了赢过别人,没有别的。至于这个我是否真正的有收获,是否心里真的快乐,你根本来不及关心,这就叫“卷”。

在访谈中林小英教授还说了很多让人醍醐灌顶的话:

* 教育产业化,学习功利化,都跟钱挂钩了。

* 光看文化成绩好不好,其实遮盖了很多其他长处。

* 什么学习争分夺秒,只争朝夕,朝夕那么漂亮,你看夕阳就快上来了,干嘛不去看看?所有的这些对于人的自然成长的这种要求或者想象吧,为什么在今天全部失效,就只相信一个道理,就是刷题是有用的,只相信一个办法,就是没日没夜的去学习是有成效的。

*教育如果说是万里赛跑,高中这才100米吧。

* 集体是没有知识的,每个人是需要那么一点点空间,去决定自己需要干什么。

* 现在的教育,太喜欢把某种单一化的标准当成全部,当成一切。

* 一个良好的教育,就是为自己找到平衡点。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己,我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我也能开出花来。

* 人的一生不只能用来谋生。如果你这一生所有做的事情都是为了谋生,那你这一生就是个苦役。

* ……

父母为啥“鸡娃”,是担心孩子落后,是希望孩子未来可以过上好日子。

可慢慢的,我们只能看到可视化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很多看不见的能力。

林小英教授的这些话让人醍醐灌顶。

作为父母,“卷”的大环境我们可能无能为力,但或许我们可以教给孩子比【如何获得好成绩】更多且更重要的事情,帮助孩子从“卷”的环境中“脱嵌”。

1、不要把学习成绩当成评判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

前几天,河南一位妈妈去接双胞胎儿子放学的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那一刻很多人感叹,教育的标准好像被具象化。

放学后两个孩子兴高采烈的朝妈妈跑来,第一个说:“我考了93分”,第二个说:“妈妈你看,我5块钱买了7个大面包。”

一个会学习一个会生活,都是好孩子。

大环境下,大家认定孩子优秀的标准好像就是成绩好,学习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学习差的孩子就是一路被“遗弃”,被认为未来没有希望……

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成绩不好抬不起头,因为担心孩子未来过不好而焦虑不已。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能用多重标准去看待孩子,也可以去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但父母眼里嘴里不能只有孩子的学习和成绩。

作为父母,我们要去发现孩子除学习以外的其他优点和长处。

毕竟知识什么年龄都能学,但一个人的身心却难以重塑。

如果说希望孩子好好学习是为了让他适应现在的教育和社会,那我们看见孩子其他的优点,对孩子而言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更是孩子的无限可能。

2、培养孩子学习力但不止是学习力

《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蔡元培先生说过:“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不是说“读书无用论”,不是说不用学习,学习很重要,但它不是唯一的事,更不是唯一的标准。

林小英教授说基础教育有2个特性,一个基础性,一个预见性。

基础是为人的整个一生打基础,这不是一张试卷,一个科目就能涵盖的。

预备是为升学做预备,为职业做预备,为整个人生做预备。

学校关注更多的是学习、是成绩、是升学。

而成绩只是检验孩子某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一时的成绩,并不能代表孩子的未来潜力。

父母的关注点不能仅仅只有成绩,更关注的应该是孩子的品质、习惯、职业兴趣、三观塑造等其他底层能力。

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基础教育才能成型。

如果学校和父母的眼光都聚焦在学习上,对孩子而言并不是好事。

3、教育是长期主义,不是百米短跑

长期主义不仅是方法论,更是价值观。

大多数人有六七十年的人生,是做不到前20年拼命学,后面的几十年就不学了?

我们也并不是生了孩子,就会是合格的父母。

为人父母后,也是不断的在学习,怎么去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人生不是百米赛跑,不是一开始领先,就能一直风光无限。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从眼前的分数跳出,关注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关注孩子有没有独立完整的人格,关注孩子有没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每个人只要找到自己生活的平衡点,就会是有意义的。

写在最后:

就像在节目的最后说的:“我们好像知道什么是对的,但在另一条路上越走越远。”

当学习都跟钱挂钩了,功利披上“教育”的外套,教育可以发挥的空间就越来越少。

道理其实大家都懂,但是就是“保险起见”,学校为了“升学率”,家长为了孩子“考上大学”,身边人都在卷,自己不敢去尝试做那个“不卷”的人。

我们在盯着孩子成绩的同时,告诉孩子如何谋生的时候,更要培养孩子如何谋幸福。

比如:

坚持一个自己喜欢的爱好,可以是画画,可以是唱歌……热爱可抵万难,可抵岁月虚无和孤独;

告诉孩子,埋头苦学的时候,别忘了交几个志同道合的知己好友;

有空的时候,多去户外活动,大自然是最好的心灵疗所;

……

人民日报《教育改革要从家庭教育开始》提出的家长层次论有五层:

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次: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人生本就跌宕起伏,谋生不易,谋幸福更难,孩子看似选择越来越多,快乐却越来越少了。

0 阅读:0

棠妈育儿成长

简介:中级育婴师,家庭教育指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