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机构转型黑幕:原价2万课程改名“成长营”卖8万

逗逗我不会敲 2025-03-09 01:56:26

天价“成长营”如何收割中产家庭?揭秘教培转型三大套路

“原价2万的课程,换个名字卖8万!”

2025年寒假,一则家长投诉引发全网关注:某知名教培机构将原本定价2万元的“学科冲刺班”改头换面为“未来领袖成长营”,价格飙升至8万元,课程内容却换汤不换药。这并非孤例——随着“双减”政策深化,教培行业乱象从学科培训转向素质类、营地教育领域,利用家长对“非应试教育”的追捧,收割新一轮焦虑红利。

一、现象背后的三大推手

政策倒逼下的“换壳游戏”

“双减”后,学科类培训被严格限制,教培机构为生存,将原有课程包装成“科学探索营”“人文素养课”等素质类项目。例如,北京某机构将数学辅导课程融入“AI编程营”,课时费翻3倍。

部分机构甚至伪造资质,如上海某“国际研学营”声称与海外名校合作,实则仅通过中介购买参观门票,成本不足千元,却收费5万/人。

家长焦虑转移:从“提分”到“综合素质”

营地教育、STEM课程等成为新宠,家长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愿意支付高溢价。调查显示,2024年一线城市家庭在素质类课程上的年均支出超6万元,较2021年增长200%。

机构利用信息差,夸大课程效果。例如,某“全脑开发营”宣称“提升记忆力300%”,实则仅教授普通思维导图技巧。

资本涌入与灰色产业链

部分机构与旅行社、场地租赁方合作,将廉价活动包装成高端课程。如某“荒野求生营”实为郊区农家乐徒步,成本500元/人,收费1.2万元。

更隐蔽的“黑产”包括:收购濒临倒闭的机构,利用其原有生源快速圈钱后跑路,2024年此类案件同比增长45%。

二、收割家长的三大套路

概念包装:新瓶装旧酒

案例:广州某机构将英语补习班更名为“环球文化探索营”,加入少量手工课,价格从2万涨至6.8万,家长反馈“外教水平还不如以前”。

话术陷阱:用“个性化评估”“终身成长”等术语制造高端感,实际课程大纲与普通培训班无异。

捆绑销售与隐形消费

强制购买高价装备:某“机器人营”要求家长额外支付8000元购买指定型号器材,否则无法参与课程。

分期付款陷阱:机构联合金融平台推出“教育贷”,年化利率高达18%,家长退费时仍需偿还贷款。

虚假承诺与维权困局

承诺落空:成都某“名校研学营”宣传“与哈佛教授面对面”,实际仅安排20分钟线上讲座,且讲师身份存疑。

退费难:机构利用合同漏洞,如“不可抗力条款”拒绝退款。2024年某平台统计,营地教育类投诉中,退费纠纷占比超70%。

三、监管困境与家长自救指南

政策滞后与执行漏洞

目前对素质类课程的监管标准模糊,例如“成长营”是否属于“培训”尚无明确定义,导致执法困难。

第三方资金监管未全覆盖,部分机构仍可挪用预付费扩张,加剧暴雷风险。

家长如何避坑?

查资质:要求机构出示《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及教师资质证明,警惕“挂靠”行为。

破价格幻觉:对比同类课程市场价,若单价超行业均值2倍以上,需警惕泡沫。

留存证据:签订合同时明确课程内容、师资、退费条件,避免口头承诺。

四、未来展望:行业洗牌与理性回归

政策加码:营地教育或纳入“黑白名单”

教育部拟出台《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管理办法》,要求营地课程公示师资、成本明细,违规者列入黑名单。

行业自律与转型正道

头部机构尝试“轻资产模式”,如与公立学校合作开展课后服务,降低家长成本。

科技赋能:引入AI测评系统,实时追踪学习效果,减少虚假宣传空间。

家长觉醒:从“为标签付费”到“为价值买单”

专家建议:关注孩子兴趣而非机构光环,优先选择试听课,避免冲动消费。

结语:教育不是生意,别让“成长”沦为套路

教培转型乱象的背后,是资本逐利与教育初心的博弈。唯有政策完善、行业自律与家长理性三方合力,才能打破“天价成长营”的泡沫,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教育防坑指南!

(本文综合自政策文件、典型案例及行业报告,引用来源详见标注)

- 你遇到过“改名涨价”的课程吗?是如何应对的?

- 为孩子选兴趣班,你最看重机构哪些方面?欢迎分享经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