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为了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我党在庐山召开了庐山会议。庐山会议期间,十大元帅之一的彭德怀仗义执言,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大跃进”运动的错误,然而,他也因此受到错误批判,被撤销了职务。
彭德怀被撤职后,很多人都受到了他的牵连,比如洪学智、钟伟等人。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名叫浦通修,他不仅是解放军的开国大校,同时,他还是彭德怀的小舅子。庐山会议之后,浦通修也受到彭德怀的牵连,遭受不公平对待。那么,浦通修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
浦通修出生于1920年,上海人,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民国政府的基层官员。童年时期的浦通修主要生活在北平,但因为时代剧烈变革,他的家庭也产生变故,生活逐渐陷入困顿。不过,即便这样,浦通修依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是在读书过程中,浦通修受进步思想指引,开始主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浦通修有个姐姐名叫浦安修,浦安修是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进步青年,后来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期间,浦安修与彭德怀喜结连理,浦通修也成为了彭德怀的小舅子。浦安修与彭德怀结婚后一年,也就是1939年,浦通修前往太行山一带,进入抗大一分校学习革命理论,投身抗日救国的行动当中。
在这之后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浦通修长期活跃在太行山一带,为我军做了大量支前参战工作,同时也在我党的带领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浦通修担任了四十二军126师政委等职务,成为一名正师级干部,1955年大授衔时,浦通修被授予大校军衔,成为开国大校。
授衔之后,浦通修继续投身新中国的建设当中,然而,1959年,彭德怀在庐山会议期间受到错误批判。庐山会议之后,彭德怀被罢官,住处也搬离了中南海,搬到了北京郊区的吴家花园。作为彭德怀的小舅子,同时又是军队的干部,浦通修也受到不公平对待,被暂停了工作。1960年,浦通修重新复出,进入总政治部,担任了八一杂志社副总,1964年,浦通修又被派到粮食部,担任了粮食部政治部主任。
时间很快就来到1966年,十年特殊时期开始,伴随着造反派的活跃,地方以及很多部委都陷入混乱,工作无法开展。在这种背景下,1967年,中央决定对各部委实行军管,当时总后勤部营房部副部长樊省轩是粮食部的军代表,不过,1970年,樊省轩却在清查“五一六分子”的过程中制造了一起冤假错案,包括浦通修在内的很多粮食部干部都被关押起来,有的人甚至被迫害致死。
十年特殊时期结束后,浦通修很快就受到了重用,并在1977年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成为新中国的副部级干部。担任教育部副部长后,浦通修致力于平反教育部过去的冤假错案,解放了一大批受到错误批判的干部,至今被人们铭记。
退休之后,浦通修还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继续参政议事。晚年的浦通修主要生活在北京,于2009年因病去世,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