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军委让陈奇涵自己填军衔,他写下中将,最终被授予什么?

山野有台榭讲 2024-12-06 18:48:04

前言

1955年,是我国第一次授衔,其他人的军衔都是由中央定下,可有一个人他是特殊的,因为他的军衔是自己定的。

而这个人就是陈奇涵,他为自己定下了中将军衔,可中央似乎并不赞同陈奇涵的军衔。那陈奇涵最终被授予了什么呢?

入不了党,就回家种田

1897年出生的陈奇涵从小就和别人不一样,其他人长大后想去北平当官,他不一样,他毕业后在家创办了“优道小学”,还免费招收工农子弟。

只是光靠书本是改变不了现在的社会的,他掏空了家底,最终还是无法改变现状。于是他打算去别的地方寻找出路。

在1919年考入了云南讲武堂韶关分校,他在学校里学习了东西,后来也因为成绩优异被分到了军官学校,担任区队长。

当时桂军可谓是人才济济,校内的竞争比军队里更加激烈,所以学生和学生之间从没有好好相处的,都是有利益挂钩的,而就有人看陈奇涵不顺眼,想找他比划比划。

最终陈奇涵赢的轻而易举,他更是一拳打的对方在地上半天起不来,自此他也多了一个外号“南拳少侠”。

其实陈奇涵的拳法是小时候跟随清朝武举人陈祖鸿学习的南拳,陈祖鸿看好他的未来,预言他能从文做到总督,从武做到上将军。

陈奇涵从学校毕业后,他就加入了军阀,只是军阀混乱,欺压百姓,这根本就不是救国的道路,他选择了脱离。

只是脱离军阀后,他陷入了迷茫,他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就在这时,他看到了《三民主义》,他觉得这就是他要走的道路。

于是他来到广州,投靠孙中山先生,被任命为广州警卫军讲武堂区队长,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和镇压广州商团叛乱。

后来在国共合作期间,他进入黄埔军校任职,他在任教期间认识了毛主席,他对于毛主席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远见卓识十分的佩服。所以在国共合作破产后,选择加入共产党。

可当时有人拿他之前的经历反对,认为他就是军阀出身,怎么能干革命呢!所以迟迟不给通过,陈奇涵得知后毅然表示:

“入不了党,我就回家修水利、种稻田!”

终于在陈赓和许继慎的帮助下,他得偿所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骁勇战将

陈奇涵戎马一生,他是跟着毛主席搞革命的,在1929年初,毛主席和朱德将军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向赣南进军时,陈奇涵就提前筹集了大批的食品和银元,并为迎接朱毛红军做准备。

在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陈奇涵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与朱德、周总理等革命领袖接触的更多,深得他们的信任。

不仅如此蒋介石对他也是拉拢的状态,在国共合作失败后,蒋介石就曾多次希望他能留在国民党,甚至还用侍从室主任的职位诱惑他,不过陈奇涵都拒绝了。即使他最后加入共产党,蒋介石还是时不时拉拢他。

陈奇涵在革命的道路上从没有回过头,那么大革命失败后,有很多人都开始退缩了,可他继续坚持革命斗争,为了发展革命力量,他假扮国民党军官,回到家乡兴国,联络失散的共产党,在兴国发展和恢复党组织。

后面他与朱德一起将南昌起义的队伍打造成中坚力量,并在兴国组织了农民暴动,甚至还创建了赣南红军第25纵队。

他也被毛主席称为是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代表旗帜。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一直积极的抗日,后被任命为绥德警备区司令员,担任起了守护延安东北大门的重要任务,他尽最大努力将日军赶出中国。

解放战争中,他一直在东北,参与了辽沈战役和围困长春等战役。在解放战争后期,他还组织指挥了剿匪作战,歼匪4万余人。

淡泊名利

新中国成立后,陈奇涵担任军事法庭庭长,他是最合适的人选,首先就是他资历过深,其次威望高,廉明公正,最重要的一点则是他懂军法。

在法庭的组织、业务、工作方针和任务这些重要方面,陈奇涵让人翻译苏军军事法院的材料,还派人去图书馆和档案馆查历史资料。结合我军过去的审判经验和组织形式,陈奇涵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

在1955年授衔大典前,陈奇涵的军衔还未定下,毕竟他的资历和贡献都是顶尖的,于是这次军委破例将军衔的选择权交给了陈奇涵自己手上。

可他却在申报表上填下了“中将”,并且他在军衔表上还写道:

“中国革命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奋斗二十余年,今天已经胜利成功了。对我来说,个人的地位高低和得失是一个非常渺小的问题。”

当这张表递到中央,引起了轩然大波,他们认为陈奇涵被授予中将太低了。

而毛主席听说后,也认为中将太低了,最终毛主席敲定陈奇涵被授予上将军衔。授衔典礼上,大家都十分赞同这个决定,不少人认为上将军衔还是有些低,可陈奇涵却认为这已经够高的了。

同时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军法上将。

而他更难得是,在他60岁时,就主动向中央要求退下来,并推荐钟汉华中将接班。

在特殊时期,他也丝毫不畏惧,有人称他是“和稀泥”的,他也不生气,直言道:

“我陈奇涵就是高级泥瓦匠!”

结语

陈奇涵和其他将领一样,都对家人严格要求,不允许他们搞特殊。他的侄子在南昌做厨师时,尽管有人建议安排更好的工作,但他坚持认为侄子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发光发热,最终侄子安心于厨师工作直到退休。

不仅如此,陈奇涵还给家人立下了三条家规:需要的东西自己买,没钱就不买;绝不允许贪污;不能利用职务搞特殊。?

这都体现了他廉洁的精神,他的家人也都深受影响,他的儿女也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为国服务。

陈奇涵在1981年去世,享年84岁。

0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