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一位大内高手,武艺究竟有多高强?说出来你别不信

在历史中遨游 2024-11-17 21:46:35

清朝最后一位大内高手,武艺究竟有多高强?说出来你别不信

清朝末年,军阀混战,枪声不断。在这个热武器开始主导战场的年代,却有一个人能在三十步之内徒手夺枪,比子弹还要快。他就是清朝最后一位大内高手宫宝田。传说他曾在军阀张作霖面前露了一手,三十步开外,张作霖连开两枪,却连他的衣角都没碰到。这位从皇宫扫地人一路成长为帝王侍卫的传奇人物,他的武功到底有多高?为什么连赫赫有名的张作霖都对他赞不绝口?他又是如何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冷兵器与热武器的碰撞中留下自己的传说?

一、皇宫扫地工变身大内高手

世人皆知宫宝田是清朝最后一位大内高手,却不知这位武功盖世的高手,竟是从一个皇宫扫地的杂役做起。光绪二十年,年仅十六岁的宫宝田通过关系进入紫禁城当了一名杂役。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打扫御花园的落叶,清理御道两旁的杂草。

宫宝田天生力大,虽然年纪小,但干起活来比大人还要利索。每天除了完成分内的活计,他还主动帮其他杂役干活。渐渐地,宫里的人都认识了这个能干的小伙子。那时候的宫宝田,哪里会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守护龙椅的大内高手?

说起宫宝田的际遇,还要从一个寒冷的冬日说起。那天他正在御花园扫雪,恰巧遇到光绪帝的武术老师伊福在园中练功。只见伊福凌空一脚,将挂在树枝上的积雪尽数踢落。宫宝田看得入神,竟忘了手中的活计。

伊福转身看到这个小杂役,正要呵斥,却发现这孩子站姿独特,双脚不自觉地扎着马步,虽然姿势不标准,却显示出不凡的武学天赋。更让伊福惊讶的是,宫宝田竟然能模仿他刚才的动作,虽然笨拙,但已得其神韵。

"小子,你可愿意学武?"这句话改变了宫宝田的一生。从那天起,宫宝田便跟着伊福习武。为了不耽误正事,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功,干完活还要抓紧时间苦练。就这样,白天扫地,晚上练武,一干就是三年。

伊福原本只是看他天资不错,随便教教。谁知这个小杂役竟是个练武的奇才,三年下来,居然已经掌握了罗汉拳的精髓。更难得的是,宫宝田练功极有悟性,常常能举一反三,创出新的招式。

光绪二十三年春天,宫里举办武术考校,专挑选皇宫侍卫。伊福便让宫宝田也去试试。那天,宫宝田一口气打完整套罗汉拳,又接连击败了三名考官,震惊了在场所有人。就这样,这个昔日的扫地工,摇身一变成了皇宫侍卫。

不过宫宝田并没有因此懈怠,反而更加刻苦练功。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打坐,然后练拳、练腿、练器械,直到筋疲力尽。白天值班之余,他还要跟着伊福学习更深奥的武功心法。七年后,宫宝田的武艺已经超过了恩师伊福,被破格提拔为大内高手,专门负责保护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安全。

二、惊人天赋展露锋芒

宫宝田在成为大内高手之后,展现出的武艺远超众人想象。光绪二十七年春,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举办武术大比,各路高手齐聚一堂。当时年仅二十七岁的宫宝田以一手精妙的罗汉拳技压群雄,连续击败了八名挑战者,其中包括了两位太后的贴身侍卫。

这场比武让宫宝田名声大噪。他不仅掌握了师父伊福传授的罗汉拳,还融入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创造出一套独特的拳法。这套拳法以快打快,讲究出其不意,在当时的武林中堪称一绝。据说他出拳的速度快如闪电,常人根本看不清他的招式变化。

宫宝田的武艺并非仅限于拳脚功夫。他还精通各类兵器,尤其是长棍和飞镖。在一次护送慈禧太后出行时,遇到了一伙意图行刺的歹徒。当时歹徒埋伏在路边的树林中,突然向太后的轿子投掷暗器。宫宝田在千钧一发之际,用随身携带的铁棍挡下了所有暗器,并在转瞬间用飞镖制服了三名歹徒。

这一事件之后,慈禧太后对宫宝田更加器重,将他调为自己的贴身护卫。在这个位置上,宫宝田又立下了多次功劳。光绪三十年,有人企图在太后的膳食中下毒。宫宝田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端倪,及时阻止了这次刺杀行动。

不仅如此,宫宝田还精通轻功。据当时的宫廷记载,他能够在屋顶上连续跑动三十多丈而不发出任何声响。这项技能在执行夜间巡查任务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一次,他发现几个刺客趁夜潜入皇宫,便利用轻功在屋顶上悄然跟踪,最终一举擒获了全部歹徒。

更令人称奇的是,宫宝田还掌握了一门独特的功夫,能够在极短的距离内预判对手的动作。这项技能让他在近身搏斗中几乎立于不败之地。当时的御前侍卫统领曾经这样评价:"宫宝田出手之快,令人眼花缭乱,还未等你想好如何进攻,他就已经识破了你的意图。"

宫宝田的武艺在光绪末年达到了巅峰。据说他曾在皇宫中与十名御前侍卫同时过招,以一敌十仍然游刃有余。这场比武被当时的宫廷记录官详细记载下来,称其"动若脱兔,静若山岳,攻守之间无懈可击"。这份记载后来成为研究晚清武术的重要史料。

就在宫宝田声名鹊起之时,清廷的统治已经走向末路。随着光绪帝驾崩,慈禧太后去世,他作为最后一位大内高手的使命也随之结束。不过,他在宫中展现出的惊人武艺,为他此后在军阀混战时期的传奇经历奠定了基础。

三、与张作霖的传奇对决

宣统三年,清廷覆灭后,宫宝田离开紫禁城,辗转来到了东北。此时的东北,军阀混战正酣,其中以张作霖的势力最为强大。一个偶然的机会,宫宝田与张作霖有了一次惊世对决,这次对决不仅让张作霖对这位大内高手刮目相看,更在东北武林掀起了轩然大波。

事情发生在1912年的一个秋日。当时张作霖正在奉天城外的军营检阅部队,突然有人报告说,城外来了一个自称是清朝大内高手的人,要当面见张作霖。张作霖向来对武术高手十分感兴趣,便命人将宫宝田请到军营。

当宫宝田走进军营时,张作霖正在和几位部下议事。只见宫宝田身着一袭青衫,步履从容,丝毫没有在众多荷枪实弹的士兵面前露出怯意。张作霖见他气度不凡,便提出要亲自试试这位大内高手的武艺。

张作霖让人搬来一张桌子,在桌上放了一个酒杯。他对宫宝田说,如果能在他开枪之前将酒杯取走,就算宫宝田赢。这个考验可谓刁钻,因为在当时的军阀混战中,枪支已经成为最有效的武器,任何武术高手在子弹面前都显得无能为力。

就在张作霖话音刚落,宫宝田已经站在了距离桌子三十步远的地方。张作霖拔出腰间的勃朗宁手枪,瞄准了酒杯。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这场人与枪的对决。

只见宫宝田身形一闪,张作霖立即扣动扳机。"砰"的一声枪响,子弹击中了桌面,但酒杯却已经稳稳地落在了宫宝田手中。这一幕令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张作霖更是连开第二枪,但依然只打中了宫宝田原来站立的位置。

这次较量之后,张作霖亲自设宴款待宫宝田。席间,张作霖询问宫宝田是如何做到在子弹射出前躲开的。宫宝田解释说,这是他在宫中多年练就的一门功夫,主要是靠观察对手的细微动作来预判攻击方向。当看到对手扣动扳机的瞬间,他就能判断出子弹的轨迹。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奉天城。许多武馆的师傅都慕名而来,想要一睹宫宝田的绝技。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宫宝田应邀在奉天城的几个著名武馆进行表演和指导。他展示的快速身法和精妙拳法,让当地的武术界大开眼界。

这次与张作霖的对决,不仅展示了宫宝田超凡的武艺,也证明了在这个热武器开始普及的时代,传统武术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张作霖后来多次邀请宫宝田加入他的部队担任教官,但都被宫宝田婉言谢绝。不过,这段传奇经历成为了东北武林津津乐道的故事,也为宫宝田在军阀割据时期的传奇人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晚年传艺济世

在与张作霖的传奇对决之后,宫宝田并未留恋军阀势力,而是选择了一条传艺济世的道路。从1913年开始,他在北平、天津等地开设武馆,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有志之士。这一时期,他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14年春,宫宝田在北平西城区开设了第一家武馆。这家武馆规模不大,但教学极为严格。宫宝田坚持亲自授课,每天清晨四点就开始教导弟子练功。他的教学方法独特,不同于一般武馆只教招式套路,而是着重传授武术的根本要诀。

宫宝田的武馆很快就声名远播。不少武术爱好者慕名而来,其中不乏当时的达官显贵。然而,宫宝田收徒极为严格,从不因为对方的身份地位而降低标准。他要求学生必须经过三个月的考察期,只有品行端正、刻苦耐劳的人才能正式拜师学艺。

在教学过程中,宫宝田创造性地将宫廷武术与民间武术相结合。他将在紫禁城学到的罗汉拳与各地武术的精华融会贯通,创出了独特的"宫氏武学"。这套武学既保留了宫廷武术的精妙技巧,又融入了更适合实战的招式,很快在武林中获得广泛认可。

1916年,宫宝田在天津开设了第二家武馆。这家武馆的规模比北平的更大,设有专门的器械练习场。在这里,宫宝田不仅教授拳法,还传授棍法、刀法等兵器技艺。他特别重视实战训练,经常让学生们进行对抗切磋,以提高实战能力。

宫宝田的教学方式也很有特色。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体质特点和悟性,因材施教。对于身材魁梧的学生,他着重教授刚猛的招式;对于体型瘦小的学生,则侧重教授灵活的身法。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到了1920年,宫宝田的弟子已遍布华北地区。其中不久有普通百姓,还有军警人员。当时的北洋政府曾多次邀请他担任军队武术教官,但他始终婉言谢绝,只是偶尔应邀为军警人员开设武术培训班。

宫宝田晚年最引以为豪的是创办了一个专门收留贫困儿童的武术学堂。在这里,他不收取任何学费,还为贫困学生提供食宿。他常说,武术不是富人的专利,穷人家的孩子同样有学武的权利。这所学堂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武术人才,其中有几位后来成为了著名的武术家。

除了教授武艺,宫宝田还致力于武术理论的研究和整理。他将自己多年的武学心得记录成册,编写了《宫氏武学概要》一书。这本书详细记载了他的武学体系,包括拳法、器械、功法等各个方面,成为后人研究清代武术的重要资料。

到1925年,宫宝田的名下已有徒弟三百余人,其中精通武艺者数十人。这些弟子后来在各地开设武馆,将宫氏武学继续传承下去。

五、武学遗产的传承

宫宝田逝世后,他的武学遗产在弟子们的努力下得到了广泛传播。这些弟子不仅保持了宫氏武学的精髓,还结合时代发展对其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从1926年开始,宫氏武学逐渐形成了三个主要的传承支系:北平支系、天津支系和东北支系。

北平支系由宫宝田的大弟子李明轩主持。李明轩在西城区继承了宫宝田的武馆,并对宫氏武学中的罗汉拳进行了系统整理。他将原本散落在各处的拳谱汇集成册,编撰了《宫门罗汉拳谱》,这部著作详细记载了一百零八式罗汉拳的要诀和发力方法。北平支系的特点是注重传统,将宫氏武学的原貌完整保留。

天津支系则由二弟子王德胜发扬光大。王德升在天津开设了三家武馆,专门传授宫氏武学中的器械功夫。他对宫氏棍法进行了改良,将原本的四十二势棍法扩充为七十二势,使其更加实用。天津支系的特色是将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相结合,在保持传统精华的同时也适应了时代需求。

东北支系由三弟子张洪义主持,以辽宁为中心向周边扩散。张洪义将宫氏武学与东北地区的武术特点相融合,创造出了独特的"宫氏硬气功"。这套功夫讲究内外兼修,尤其适合东北苦寒地区的习武者。东北支系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实战,培养了大量武术实战高手。

1930年,三大支系的代表在北平举行了首次宫氏武学研讨会。会上,各支系展示了各自的发展成果,并就武术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次会议确立了宫氏武学的统一标准,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5年,宫氏武学开始走向国际。当时有几位日本武者专程来华,向天津支系学习宫氏武学。王德胜派出得意门生赵金山赴日交流,在东京举办了为期三个月的武术讲习班。这次交流让宫氏武学首次在海外产生了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宫氏武学的传人们积极参与抗日活动。北平支系的李明轩组织门徒成立了义勇队,接受军事训练;东北支系的张洪义则带领弟子加入了抗日游击队,将武术技能用于实战。这段经历也促使宫氏武学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战斗性。

1949年后,宫氏武学继续发展。三大支系的传人们纷纷加入各地武术协会,为武术的推广作出贡献。他们编写教材、培训教练、组织比赛,使宫氏武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到了20世纪80年代,宫氏武学已发展出十余个分支,遍布全国各地。各个分支虽然在具体技法上有所差异,但都保持着宫宝田创立的核心理念。一些武术名家开始系统研究宫氏武学的历史渊源和技术特点,出版了大量相关著作。

进入21世纪,宫氏武学加快了现代化步伐。各支系开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传播武术,建立了专门的武术数据库。一些年轻的传人还开设了网络课程,让更多人能够学习宫氏武学。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宫氏武学也在不断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0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