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希娟:和初恋相爱相守58年,儿女双全却住养老院,原因令人泪目

岩猴儿 2022-06-16 15:01:49

郭沫若为她题诗:

“出死入生破旧笼,海南岛上皆东风,

浇来都是英雄血,一朵琼花分外红。”

上个世纪60年代初,

在建党纪念日当天,响应国家号召,

周总理同文化部共同商议评选中国电影自己的明星。

在四大电影厂的协助下,

选出祝希娟、秦怡、孙道临等22人,

被定义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俗称“22大电影明星”。

他们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一代人相册里的珍藏,

陪伴着中国电影从无到有,一步步成长,

她由周总理钦点,是其中最小的一位。

8年前76岁的祝希娟参加了近10场葬礼后,

萌生了拍一部“22大明星”专题片的想法。

由深圳宣传部出资,她亲力亲为担任制作人,

很多人劝她已经退休了别这么辛苦,

祝希娟却说:

“我觉得我做的这个事情太晚了,

别人不会做,这个不赚钱。

我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让现在的观众,

能够了解一下这些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们,

了解他们生活中的优秀品德和精湛的演技、代表作。”

23岁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影后,

24岁当选“22大明星”,

45岁任职深圳电视台副台长,

80岁荣获金鸡百花终身成就奖,

为事业奋斗一生,嫁给初恋儿女双全,

如今84岁却和老伴双双住进养老院,

祝希娟经历了什么。

01

1938年,祝希娟出生在江西赣州,

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父亲在同济大学任职教授,母亲是一名小学老师,

她上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

家里的氛围开明却不失严谨,

哥姐在父母的精心教导下都毕业于名校。

出身书香门第不愁吃喝,她的童年本该过得无比幸福,

然而刚出生战火就开始蔓延,她被家人带到上海,

国内形势越来越紧张,到处都是战乱。

父亲带着全家人随同济大学搬迁,

浙江、江西、云南,奔波几年后终于在四川定居下来。

长期居无定所,饥一顿饱一顿,

生水、野食都囫囵往肚子塞,医疗条件更是半点没有,

哥哥总是把最好的让给她和姐姐,

“我一个男孩子抵抗力好。”

谁知最逞强的便是他,等到发现不对的时候,

哥哥早已病入膏肓,没多久就撒手人寰。

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一夜间乌黑的头发白了半头,

她抱着不肯离开,哭闹着要哥哥。

局势不由他们伤感,一个不小心意外就会降临,

父母忙着学校的工作,

小祝希娟慢慢学会照顾自己,

哥哥走后她一下子成长起来,

对战争的厌恶深深埋在心里。

抗战胜利后,全家人搬回上海,她被送进学校读书,

年幼的她全部的记忆都在颠沛流离,在外难免畏畏缩缩。

姐姐察觉不对便带她到处参加活动、演出,

爱好文艺的姐姐喜欢唱歌跳舞,

让她和不同的人相处,时不时带她上台,

她渐渐忘记曾经的恐惧,展露出活泼的本性。

等到上初中后,

古灵精怪的她活脱脱像个“假小子”。

有一天赵丹导演带着《为孩子们祝福》剧组来学校选角,

祝希娟在一群眼神闪烁着胆怯的学生中脱颖而出,

被选中出演一个小角色。

尽管戏份很少,但她可爱的模样十分讨喜,

不少工作人员都喜欢逗她玩,

你一言我一语,她在其中领略到电影的魅力,

摄影机、灯光,甚至是导演椅都在她心中留下不小的印记。

回到学校她忍不住探寻演戏的奥秘,

日复一日过去,执念变成梦想,

她终于下定决心走上演员的道路。

1957年,祝希娟考进上海戏剧学院学表演,

一众表演大师坐镇,梅兰芳亲自教授戏曲,

班主任生活、学习各方面都无微不至,

她像鱼儿进入水中一般自在。

她把表演当成人生的终极梦想,

只要有角色演她就热血沸腾,

秉着这股精神,不管正式上台还是排练她都一丝不苟。

大三时,有一天她和同学们在后台排练实习演出,

剧目是杜鹏程所著小说改编的《在和平的日子里》。

他们因为演出的细节产生分歧,

她和一个男同学大声争执,誓要分出个高低。

就在这时,

来为《红色娘子军》选角的谢晋导演被声音引过来,

谢晋在《鸡毛信》、《妇女代表》等著名电影的剧组磨练许久,

独立执导开始便展现出惊人的才华,

电影《女篮五号》荣获国际电影节银质奖章,

让他一举成为知名导演,名声响遍全国。

祝希娟瞪着眼睛泼辣的样子让他看到“吴琼花”的影子,

她丝毫没有留意到谢晋的出现,

随后一段时间里谢导观察她上课、弹钢琴、演话剧,

最终看中她的潜质,

顶着被全厂质疑的压力,果断选择邀请她出演。

谢晋的邀请让她受宠若惊,

等待进组的时间里,

她一天问老师8百遍这是不是真的,

怀着忐忑的心迎来毕业大戏,

凭借精湛的表演,

同时被选进上戏实验话剧团和上海青年话剧团。

02

《红色娘子军》正式开拍前,

她随剧组来到海南,

跟着老红军冯增敏一起体验战斗生活,

借宿在老乡家里一起吃住,

一个月多的时间里,6点起床开始军事训练,

炎炎烈日下穿短裤、打绑腿,负重前行,枪不离身,

以最快的速度化身“娘子军”。

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晚上浑身疲惫不敢睡,

在煤油灯微弱的灯光底下翻阅档案资料,

再结合剧本情节,琢磨人物性格,代入角色本身。

日子一天天过去,

及腰长发剪短了,脸黑了,身上晒脱皮了,

不光在角色塑造上做好心理准备,

她更是在其中学习到英雄的精神,心智、性格都在转变。

开始拍摄后,

祝希娟在陈强、王心刚、向梅等诸多前辈身上学到许多,

情绪递进的表达、面对镜头的技巧,

甚至是为人处世的方式都让她受益匪浅,

全剧组几百号人上下齐心协力把作品完美呈现出来。

影片上映后全国上下一场轰动,以6亿人次打破观影记录,

“娘子军”的红色旋风迅速刮起,

大街小巷男男女女都穿起仿制的军装,

从前被看不起的女性群体都骄傲的昂起了头,

《红色娘子军》拿下百花奖5项大奖,

她靠“吴琼花”一角成为新中国史上第一位影后。

她做梦也没想到这么大的荣誉,

会落在她这么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头上。

恍惚中被带到北京的授奖大会,

郭沫若同志为她颁奖,

专门为她演绎的“琼花”题诗一首:

“出死入生破旧笼,海南岛上皆东风,

浇来都是英雄血,一朵琼花分外红。”

她晕晕乎乎分不清是在做梦还是现实,

鲜花和掌声围绕着她一整晚,

更让人惊喜的是,周总理亲临庆祝晚会。

乐曲一开始,全场的女士一拥而上想要邀请总理跳舞,

在团长的撺掇下她也一同上前,

总理让大家安静下来说:

“别别别,我要跟那个得奖的百花奖演员跳。”

祝希娟心里幸福的要开花了,

紧张到连连踩到总理的脚。

同时,建国初期百废待兴,

不再为性命担忧的老百姓开始充实精神世界,

掀起一场追捧苏联电影的风气,

苏联影星的立牌挂在大街小巷最显眼的地方。

周总理察觉这部分的空缺,

召集文化部干部,集合各大电影厂的推选,

开始评选“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

最终选出上影厂7位,北影厂7位,长影厂4位,

八一厂3位,只有祝希娟来自青年话剧团,

周总理一声话下把她列入到上影厂的名额里,

上影厂原本的8个人便要让出一个位置,

总理亲自打电话给刘琼老师:“让青年人。”

一句话传达下来刘琼二话没说退居二线,

就此她成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中的一员。

这个故事她毫不知情,差点被突如其来的荣誉砸昏头,

她和秦怡、赵丹、张瑞芳等前辈们的照片在全国影院高高挂起,

全国人民都在收藏他们的卡片、照片,

路边随处可听见人们的讨论声。

一声声质疑传到耳边,

祝希娟这才徒然从飘飘然的状态清醒,

她只是起点高、运道好,

作为演员她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清醒过来后她发奋图强,

在话剧院里磨炼演技珍惜每一次上台的机会,

接连出演话剧《无事生非》、《吝啬鬼》、《南海长城》、《刘胡兰》,

一年演上百场依旧一票难求,

一跃成为话剧团的台柱子。

电影《燎原》、《青山恋》都取得不俗的成绩,

虽很难超越从前的辉煌,

但在和赵丹老师的合作让她受益匪浅,

她不再像从前那般强迫自己完全成为角色本身,

学会“如何体现人物”,

把内心戏自然流露出来的同时,

结合“体验派”和“表现派”的优点,

她的演技得到升华。

忙于工作的她转眼芳龄已达25岁还从未交过朋友,

父母看在眼里也不敢多加催促,

便摆脱领导和同事多多上心。

在朋友的介绍下,她和候烽民相识,

候烽民鲁美毕业,是上戏美术学院的老师,

《毛主席像太阳》、《芭蕉树下的女孩》等作品在美术界小有名气,

既有才华,长相也高大帅气,

比她大三岁,性格稳重中不失幽默。

第一次见面祝希娟就对他很有好感,

接触过后两人没多久就坠入爱河,确定恋爱关系。

他们都是低调的性子,

日常相处起来也是老夫老妻的模式,

恋爱一年后见过双方父母,顺其自然登记结婚,

婚后一年便生下女儿侯兰。

事业蒸蒸日上,婚姻幸福美满,

噩耗却突然降临,

1966年5月大动荡席卷全国,

父亲首当其冲被当做“四旧”的典型,

她和家人们也被牵连其中。

不过几天时间,家里被抢劫一空,

走在马路上被扔菜叶子、臭鸡蛋,

父亲更是被强制从事体力劳动,被羞辱、责骂,

甚至被押去乡下前亲口告诫他们不要靠近他。

祝希娟饱受自责的折磨,

但为了爱人、孩子她不敢跨越雷池一步。

她的生活也举步维艰,

没人敢继续拍戏,就算有也不会找她演。

她每天的工作只有不停地念检讨、被批斗,

身体、心里都是极大的折磨,

最艰苦的日子全靠丈夫的陪伴和女儿的笑脸支撑。

直到74年风声变松,

她才有机会在电影《无影灯下颂银针》中演一个小小的配角。

10时间终于过去,她也错过了女演员最好的时光,

长时间的压迫给她带来的心理压力太大,

哪怕政策明朗她也不敢冒险。

1978年,祝希娟意外怀上二胎,

她不顾家人反对以40岁高龄生下儿子侯量,

丈夫的默默支持和贴心照料给了她很大的勇气和力量,

在儿子出生的那一天,

她重新想起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自己,

决心重新开始为表演奋斗。

正巧谢晋拍摄电影《啊,摇篮》途中,

原定的女一号施建岚意外落马摔伤,退出剧组。

恩师谢晋马不停蹄地向她发来邀约,

再次进到片场她丝毫不见生疏之意,

把雷厉风行、悲天悯人的教导员李楠演的活灵活现,

用精湛的演技让观众忽略掉她和角色间的年龄差。

电影的上映迎来一众好评,

收获老中青三代人的喜爱和认可,

但她已不再年轻,找上门来的剧本屈指可数。

出演电影《模范丈夫》、话剧《再见了,巴黎》后,

祝希娟心里“转型”的念头迟迟放不下。

03

不久后她加入中国电影代表团出国参加电影展,

和世界各国的文艺工作者沟通时,

她才发现我们的国家早已深深落在后面。

更令人惊叹的是电视机对电影的影响,

“就连费里尼拍摄的片子的票房都很少”

她深切的意识到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

家家户户有电视机的日子已经不远,

小银幕必然是大势所趋。

回国后她到处打听这方面的发展,

有一天一个朋友跑到家里来说:

“你知不知道,深圳来我们这招聘。”

她还在犹豫要不要去,丈夫看出她的纠结:

“走吧,我跟你一块去看一看。”

没想到当天晚上深圳人事局的科长就找上门来,

带着深圳电视台的筹备计划请求道:

“你能不能到深圳来啊,我们特区现在很欢迎人,

现在深圳只能看香港的电视,每天只有半小时的新闻转播,

我们现在是在和资本主义文化竞争了。”

祝希娟听到这身“跟资本主义文化竞争”立马热血沸腾,

“树移则死,人移则活”

她和丈夫两人商议过后决定去支援特区建设。

可以建设一个新的城市她的内心十分光荣,

她任职深圳电视台副台长兼艺术中心主任,

带着家人坐火车南下,中途在广州转车来到深圳,

从上海的繁华一转眼来到这里,

这个比乡下还乡下的地方已经让她有点不知所措,

车子越开越远,最后开到一片农田旁边,

一座四层的铁皮房子就是他们全台的办公地点。

“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水塘”

两个月后深圳电视台正式开播,

香港无线电视台特地派一名记者来打探了一下,

看到铁皮屋里24小时吹着的电扇,回去答复:

“放心放心,深圳电视台20年都赶不上我们。”

要强的祝希娟却饱含宏图大志,

她一人身兼数职:副台长、主任、节目主持人、编剧、演员。

13年时间她带着电视台研究深圳特色,

《特区少年》、《特区警察》、《男性公民》、《迷人的年轻城》,

全是特区系列,能引起观众共鸣的作品,

每年一个飞天奖,有一年直接揽获3个奖项。

祝希娟带领深圳电视台摄制组进军美国,

前往洛杉矶和娱乐公司达成合作,

并参演电视剧《百老汇100号》。

在这里她领略到好莱坞电影的魅力,

1998年60岁的她正式退休,

告别这个看着成长起来的城市深圳,

带着家人来到美国洛杉矶定居,

和朋友一同创办“美国琼花影视艺术公司”,

致力于为中美电影的交流尽一份力量。

平常的时候,丈夫陪着她一起练习口语、

学考驾照,一起去好莱坞进修,

满头白发的老人健硕的步伐,

成为好莱坞中令人驻足的风景。

比起儿女适应良好,祝希娟除了沉浸在表演外,

其他的一切都让她无比想念国内,

从此她开始两边奔波,回国拍戏。

与葛优、陈道明合作主演古装剧《寇老西儿》,

《再婚家庭》、《忠诚卫士》、《暗算》接连播出。

电影《老人的故事》以养老院为背景,

有些情节让身为两个孩子母亲的她十分动容。

随后出演电视剧《女高男低》、《命运》、《红色恋歌》、《绝爱》,

在电影《寻找成龙》中演张一山的奶奶,

在电影《滑向未来》中担任制作人,

不管是文戏还是武戏,她都不用替身。

2014年起她开始筹备“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的纪录片,

祝希娟的初衷不是探寻他们的隐私,掀起从前的伤疤,

她只是惋惜,

现在的年轻人应该知道从前有这么一帮德艺双馨的好演员,

《永恒的星辰》发出后,

她已经参加过至少10场葬礼,

最遗憾的便是没有更早开启这个项目。

了却这桩心事后她也有了落叶归根的想法,

女儿侯兰在洛杉矶组建了自己的小家,

儿子侯量有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导演,

她和丈夫候烽民放心的回到深圳。

在和刘敏涛、刘佩琦合作乡村剧《守婚》后,

她收到江平导演的邀请,

以79岁的高龄主演电影《大雪冬至》,她心中无比骄傲,

站在澳门国际电影节的领奖台上,

她被颁发终身成就奖的那一刻,全场掌声不断。

也是这次出演让她开始思考老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萌生出想要住进养老院的想法,

丈夫对她的要求向来顺从支持,

侯兰、侯亮知晓这个消息连忙赶回国内,

一家四口交心的商议一番后,决定遵从她的选择。

她和老伴每天和大家伙一起下下棋、跳跳舞,

聊聊孩子和从前的回忆,

生活过得越来越多姿多彩,

儿女空闲就来接他们游玩团聚。

面对记者的提问,她笑着说:

“我们这一代人的养老观念要改变,不能总想着依靠孩子,

我们要活得独立自主,减轻孩子的负担,

同时要记住人不是为下一代活着,而是为自己而活的。”

近两年祝希娟依旧活跃在影坛,

接连出演电影《那些女人》、《空巢》、《天下无拐》,

不久前应邀参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八十周年暨,

在其间庆祝百花奖创立60周年。

如今祝希娟已有84岁高龄,

她曾站在颁奖台上说:

“做一名优秀的演员,是我毕生的追求和梦想。”

两次南下,从演员到台长,从台长再到演员,

陪伴中国电影从无到有到遍地开花,

和深圳这样一个年轻的城市同步成长,

从一片荒地到现在的高楼大厦,

她在这片土地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真正可以称之为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