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保安之战:毛泽东都没弄明白,为啥能打胜?最后周恩来揭破原因

殷红如似血 2025-02-10 18:28:02

辽沈战役之后,蒋介石手中的力量所剩无几,唯一可以倚仗的,就只有盘踞在华北地区的傅作义兵团。

傅作义是蒋介石手下的一名虎将。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我军在他手里吃过好几次亏,是个不容小觑的对手。而且,他的王牌35军是华北地区唯一的全美械机械化军,要想消灭傅作义,就得把35军给砍了。

为此,毛主席制定了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精密计划,决定把35军围困于新保安歼之。然而,这个计划刚开始没多久,意外就接二连三地发生。饶是毛主席信心满满,也不由得心里打鼓。

幸好,新保安战役大获全胜,35军被团灭。毛主席松了一口气的同时,罕见地有点迷茫:这仗到底是怎么打赢的?

毛主席百思不得其解。最后,还是周总理的一番话解开了他的疑惑……

意外频发的围剿行动

1948年,解放军打完辽沈战役,收拾傅作义的事儿就要提上日程了。

当时,国民党兵败辽沈战场,淮海战役虽然打得如火如荼,但只要眼睛不瞎的人都能看到,国民党要被打废了。在这种情况下,窝在平津地区的傅作义南北都靠不着,光杆司令一个。

他手底下的人个个士气低落,厌战情绪达到顶峰,感觉随时都能撂挑子跑路。所以,怎么打傅作义不是主要问题,防止傅作义狗急跳墙,仓皇逃窜,才是重中之重。

解放战争即将进入尾声,毛主席不想横生枝节,打算一战定胜负,干脆利落地把傅作义摁下去。

搞笑的是,刀都架到脖子上了,蒋介石和傅作义还是各玩各的。

蒋介石的想法是,趁东野还没入关,紧急抢救一下稀烂的局势。他打算把傅作义调到淮海战场顶一下,如果能顶住当然更好了,顶不住就和他一起去江南,谋后再动。

傅作义不是傻子。江南并非他的地盘,他要是跟着蒋介石南撤,他的部队能不能继续姓傅还真不好说。他的老家在绥远,要撤也轮不到江南地区。

一边是安排好的后路,一边是上级命令,傅作义左右思考之下,做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举动:他把自己的部队和老蒋的部队集合在一起,沿着铁路摆了一个“一字长蛇阵”。

这阵摆得很是巧妙。巧在哪里呢?傅作义的部队被摆在北平至张家口一线,位于西北方向。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守在北平、天津、唐山、塘沽等地区,可直插海上通道,位于东南方向。

傅作义这样摆,可不是为了打仗。他是想着,万一东野入关,他打不过,就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跑到绥远。而蒋介石的部队呢,也可以南撤。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看到傅作义的“长蛇阵”,毛主席笑了。既然傅作义那么喜欢摆阵,那就把他的“蛇”砍成几段,让他打也打不过,逃也逃不掉。

很快,中央军委制定的作战方针就出炉了。这份方针将敌人分为东西两线,傅作义部为西线,蒋介石部为东线。为了防止敌人跑掉,解放军要抓住西线,对西线的敌人围而不打。稳住东线,对东线的敌人隔而不围。

方针下达的同一天,也就是11月18日,作战计划也制定出来了。

按照毛主席的部署,东野是最先动的。而这支部队,又分为两支队伍,先后行动。

其中,由程子华、黄志勇率领的东北先遣兵团(以下简称程黄兵团)最先入关。他们需要快速隐蔽地向南口、怀来前进,协同华北军区的第2兵团和第3兵团歼灭35军。

林彪率领的东野主力紧随其后。大部队将悄悄越过长城南下,负责切断北平、天津、塘沽之间的联系,造成直取北平的态势,切断傅作义的南撤道路。

接着,由杨得志和李天焕领导的第3兵团向张家口、宣化地区隐蔽开进,从西、南两个方向对张家口的敌军形成包围,阻止张家口敌军和宣化敌军互通有无,防止他们向西或向东逃跑。

最后,第2兵团需要在12月6日之前控制宣化、怀来一段,在宣化和下花园阻击敌军,不能让张家口的敌人东逃。

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但凡有一支部队掉链子,都可能造成傅作义逃出“口袋阵”的结果。而且,这个“口袋阵”,也得让傅作义心甘情愿地钻进来。若是他不配合,或察觉到了我们的行动,那就是真的前功尽弃。

11月29日,第3兵团进攻张家口敌军,拉开了平津战役的序幕。

进攻很顺利,第3兵团完成大部分作战任务,将张家口敌军和宣化守军的联系切断,同时也堵住了敌人的西逃之路。

远在北平的傅作义一听张家口陷入包围,坐不住了。张家口是他的西撤通道,要是张家口丢了,他不就完犊子了吗?

反正东野还没入关,短时间内也入不了关,傅作义就把王牌35军调到张家口,解张家口之围。

眼见35军出城了,毛主席和周总理都很高兴。只要35军到了张家口,这局就稳了一半。缜密的连环套,必然让它有来无回!

可是,毛主席万万没想到,就在这关键时刻,事先布置好的“口袋”破了好几个洞。

第一个破洞是程黄兵团的。12月3日,程黄兵团到达密云。为了让部队顺利过河,程子华准备“顺手”打下密云。根据情报,密云只有一个保安团的兵力,而且群众基础好,可以一战。

5日,程黄兵团开始攻城。结果,枪声一起,傅作义的侦察小队就察觉到情况不对。他们立马联系傅作义,说密云城下出现了东野的“狗皮帽子”。

傅作义瞬间就明白,东野入关了。东野入关,看这架势是冲着北平来的,张家口重要,北平更重要啊!

心慌的傅作义连忙呼叫35军,让他们立马开拔,回防高地。

于是,东野主力还没入关,就暴露了。

5日下午,程黄兵团付出巨大代价拿下密云,朝怀来赶去。此时,35军已经脱离战场,匆匆而逃。

好不容易等来的35军,还没捂热乎,就要跑路了。

本来,张家口有第3兵团在,35军是跑不了的。但第3兵团对局势预估错误,以为敌人会向西跑,所以就把重点放在了张家口以西地区,张家口与宣化之间的地区只放了一个纵队——第1纵队。

为了保证35军顺利撤退,张家口和宣化的敌军合力围攻1纵固守的沙岭子阵地。1纵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拼死抵抗,伤亡惨重,不得不放弃阵地,退守洋河两岸。

沙岭子阵地的丢失,让张家口与宣化之敌汇合到一起,35军则大摇大摆地遁逃而去,于次日上午逼近宣化、下花园地区。

按照计划,第2兵团需要在这里拦截敌人。但是,直到6日中午,敌人通过了这两个地区,第2兵团自始至终不见踪影。他们去哪儿了?为什么没有按时到达预设战场?

原来,第2兵团是从阜平县、曲阳县出发,距离宣化和下花园有五百多公里,且大多是山路。三九寒冬,山路崎岖,行军速度缓慢,加之有河流阻隔,电台通信不畅,致使该兵团未能按时到达。

程黄兵团刚打完密云,还在赶路;第3兵团预判失误,丢掉主要阵地;第2兵团被各种不可控因素拖累,还有一两天的路程才到目的地。三支队伍集体“掉链子”,导致35军的逃窜之路没有受到任何阻碍。

35军乘着三百余辆车,如入无人之境,向东逃去。

毛主席得知前线战况,勃然大怒。参战的三支队伍,有一个算一个,全被毛主席拎出来骂了一顿。

好在,还有补救的机会。35军要回北平,必然经过新保安。只要我军先35军一步到达此地,就有可能逆风翻盘。但毛主席也明白,这个可能性有多低。

35军都是坐车跑的,而我们的战士只有两条腿。两条腿,跑得过四个轮子吗?这还是在天寒地冻的极端天气下。更别提,35军又先行一步,甩下我们太多了。种种劣势,我们真的能成功消灭35军吗?

毛主席愁得睡不着,凌晨还在发电报催第2兵团。西柏坡中央军委指挥部的灯亮了一夜,所有人都无法入睡。

本来是完美的一局棋,但因为种种意外,就连毛主席都不能确定,这场仗能不能打赢。然而,就在他为此焦心之际,前方却传来了捷报:35军被歼灭于新保安,军长郭景云身亡。

什么叫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

毛主席在狂喜的同时,又有些疑惑:棋盘都崩到这个地步了,这仗到底是怎么打赢的?

他和周总理讨论这个问题时,周总理蹙眉思索了一会儿,说,可能是那名卧底起了作用。

周总理说的卧底是谁?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新保安战役的胜利之因

之前说过,毛主席为35军准备的“口袋”,因为种种原因四面漏风,最终导致35军从“口袋”里钻出,朝东边扬长而去。这叫人算不如天算,也叫计划赶不上变化。

我方接连出错招,最高兴的就是傅作义,他完全可以轻松躺赢。但最后,这场大战却以傅作义惨败为结局,傅作义的35军,更是被打得一根毛都没剩下。为什么?那当然是因为,傅作义也“掉链子”了。

结合上文可以发现,傅作义对整个战局有着严重的误判。毛主席事后在总结这场战斗时,也将胜利的原因之一归咎于此。

只不过,毛主席怎么也想不通,傅作义也不是草包啊?大同战役里,他那一手围魏救赵,声东击西玩得多溜啊?张家口一战,他更是放了一颗烟雾弹,在进攻方向上迷惑我军,使我军吃了一个暗亏,不得不撤出张家口。

这样一个浑身都是心眼子的狡猾敌人,为什么失去了应有的智商和敏感度?毛主席得不到答案。

这时,周总理就说了,应该是我方的卧底起了作用。

周总理口中的卧底,就是郭汝瑰。

郭汝瑰和粟裕大将生于同一年,在黄埔军校的时候就入党了。后来,他阴差阳错地进入川军,暗地里为共产党提供情报,身在曹营心在汉。

郭汝瑰军事才能出众,既会上阵杀敌,又会策划指挥,有勇有谋,深得蒋介石心腹——陈诚的信任。

在陈诚的托举下,郭汝瑰成功进入国民党神经中枢——作战厅。

这里的作战厅,就和我们的中央军委差不多。作战方案、作战计划、调多少兵力,往哪里调这些关键问题,都是作战厅解决。

一般来说,作战厅拟定计划的时候,是需要蒋介石参与主持的。但蒋介石在排兵布阵方面不太在行,半桶水晃荡,也懒得抓细节。所以,每次都是作战厅提供几个方案,蒋介石从里面选一个。

郭汝瑰看出了蒋介石的无能,就开始在情报和方案中“埋钉子”。此举很冒险,被杜聿明抓到过几次,杜聿明还向蒋介石告状,说郭汝瑰有通敌之嫌。但无论是蒋介石还是陈诚,都不信杜聿明。

后来,郭汝瑰吸取教训,开始真假混着来,真的多,假的少,在细节处下功夫,误导蒋介石做出错误决策。

关于东野入关的相关情报,就是郭汝瑰挖的一个坑。

之前说过,傅作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误判了战局。而导致他发生误判的原因,就是“东野不会入关”这一预判。

说起来,这也不算是傅作义的预判。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刚打完辽沈战役的东野,不可能拖着疲惫的身躯入关。

他们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就是郭汝瑰给蒋介石弄了一条假情报:东野打完辽沈战役后,要休整3-6个月。

国民党对解放军内部的体制和规则并不了解。而且,他们每次打完仗,差不多也要休息这么久。所以,东野休整几个月,完全没问题嘛!人家肯定不会入关的。

12月4日,程黄兵团兵临密云城下,傅作义还在对手下说:“林彪进关尚需时日,这方面仅聂荣臻的部队。”

就这样,无论是蒋介石还是傅作义,都被郭汝瑰带到了坑里。

这是傅作义犯的第一个致命错误。若不是他轻信“东野不会入关”这一情报,也不会轻易地把35军调出北平。所以周总理才会说,是卧底立了大功。

傅作义犯下的第二个致命错误,是轻敌。得到东野入关的情报后,傅作义电令郭景云率35军回援北平。注意,他联系郭景云的时候,并没有透露出很紧张的态度,也没有让郭景云觉得,35军不来,北平就完蛋了的紧迫感。

傅作义认为,北平有数十万大军呢,即便东野全部入关,也不一定能拿下。所以他一点儿也不急,也没有要求35军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北平。

知道傅作义不急,郭景云也就不慌张了,悠哉游哉地赶路,拖拖拉拉,不紧不慢。说好的12月6日拂晓出发,他拖到12月6日中午才赶路。

是的,这时候,就轮到郭景云犯错了。

郭景云虽然是35军军长,但他德不配位,智商有点不够用,花花肠子也多,是个自大狂。当他带着大军赶到新保安时,说什么都不肯往前走了,打算歇一歇再赶路。

副军长和参谋长提议骚扰一下后面的解放军,郭景云也不以为意,表示先睡一觉再说。

就这样,35军在鸡鸣驿搭起帐篷,美滋滋地睡了一个晚上。而就在他们做美梦的时候,我们的第2兵团却是冒着风雪拔腿狂奔,以昼夜200公里的速度,逐渐逼近35军。

来不及做饭,战士们就往兜里塞几把小米,一边跑,一边塞进嘴里生嚼。遇到结冰的河,没有船,战士们就“扑通”一下跳进河里,忍受着刺骨的寒冷涉过冰河。极寒的天气,让战士们的棉裤都结了厚厚的冰。

这种不计代价的急行军,填平了第2兵团之前的劣势。于是,等12月8日清晨,郭景云从美梦中醒来,就发现解放军的大部队已经到了新保安地区。并且,他们还在新保安外围构筑了多道阻击阵地,把他团团围住。

郭景云率部突围,打到吐血都打不出去。无奈之下,他只好呼叫傅作义,请求支援。

傅作义得知命根子被困新保安,疯狂摇人。

郭景云运气好,在离新保安四公里之外的地方,还真有一支友军,正是安春山领导的部队。

傅作义告诉郭景云,他只要朝着安春山部的方向突围,大概率能逃出去。

这时候,郭景云犯了第二个错误:不服安排。他自恃资历老,功劳大,看不起安春山,不想和安春山凑一块儿,两人在电话里吵起来了。

最后,郭景云放弃了这个方案,死守到底。傅作义没办法,只好出动了北平所有的飞机,给弹尽粮绝的35军送物资。

然而,傅作义地理学得不太好,不知道新保安吹的是北风。飞机在高空投下的物资,全被吹到了解放军的阵地上。这一波空投,属实是投了个寂寞。

没有粮食,没有弹药,35军很快就丧失战斗力。

12月21日,我军对新保安地区的敌人发起总攻。经过一天激战,35军全军覆没,郭景云开枪自杀。

由此可见,这场战斗中,不仅我方在犯错,敌人也在犯错。在两方都出错的情况下,那当然是谁的反应更快,谁的脑瓜子更聪明,谁才会胜出。

傅作义之败,郭景云之败,就败在狂妄自大、智商不足上,这也是很多国军将领的通病。他们也许比普通人聪明,但他们的对手要更强、更聪明,就显得他们很菜。

轻视对手,麻痹大意,再加上技不如人,翻车是必然的。

当然,郭汝瑰也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正面战场和隐蔽战场同时出击,才造就了这场经典战役。

永远对这些战士们保持最崇高的敬意。

3 阅读: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