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剧《雍正王朝》,我有一点不思其解:雍正与老十四胤禵是同一个母亲所生,按理来说血缘关系要强于其他兄弟。
那为什么最后老十三与雍正同甘苦共进退,也在雍正登基后成为“常务副皇帝”。而老十四胤禵却是“八爷党”,与雍正争的你死我活?

雍正(胤禛)与胤禵虽同为康熙德妃乌雅氏所生,但两人的成长轨迹截然不同。
雍正出生时,生母乌雅氏位份低微,按清宫规矩,皇子需交由高位嫔妃抚养。雍正被交予无子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直至11岁佟佳氏去世才回到生母身边。而老十四胤禵出生时,乌雅氏已晋封德妃,得以亲自抚养幼子。这种“厚此薄彼”的成长环境,使雍正与母亲、弟弟的情感天然疏离。

老十四胤禵的启蒙老师是八阿哥胤禩,而雍正的追随者十三阿哥胤祥则由其亲自教导。号称“八贤王”的胤禩谦和与谋略深深吸引了老十四胤禵,而雍正与老八胤禩在政治立场上的对立,进一步加剧了兄弟间的隔阂。

老十四胤禵与雍正的决裂,本质是政治利益与情感纽带的双重崩塌。
老八胤禩以“贤王”形象著称,善于笼络人心,其党羽包括老九胤禟、老十胤䄉等实力派。在一废太子事件中,老十四胤禵曾为老八胤禩顶撞康熙,甚至险些被康熙拔刀斩杀,此举令康熙对其“重情义”的特质刮目相看,但也彻底将老十四胤禵绑上八爷党的战车。

康熙五十七年,老十四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率军平定西藏叛乱。这一任命被八爷党视为康熙传位胤禵的信号,胤禵本人也因军功赫赫成为夺嫡热门。而雍正则在此时韬光养晦,伪装“修道避世”,暗中培植势力。
康熙驾崩后,老十四胤禵返京奔丧,却在灵堂拒绝向雍正行君臣之礼,甚至怒斥侍卫:“我乃皇上亲弟,你敢逼我下跪?”此举不仅挑战雍正权威,更暴露了八爷党残余势力对新皇的蔑视。最终,八皇子胤禩一句“汝应下跪”才勉强平息风波,但此事成为雍正清算的导火索。

亲哥哥雍正以“十四条大罪”削去老十四胤禵爵位,将其软禁于景陵,后改为圈禁景山寿皇殿。相较于八阿哥胤禩(改名“阿其那”)、九阿哥胤禟(改名“塞思黑”)的惨死,老十四胤禵因母亲乌雅氏的临终嘱托得以保命,但失去自由长达十余年。
老十四胤禵的结局:苟活与迟来的平反
乾隆继位后,为缓和皇室矛盾,释放胤禵并恢复其爵位,封为恂郡王。但多年的囚禁已磨平其锋芒,晚年的胤禵闭门修佛,鲜少涉政,最终于乾隆二十年病逝,谥号“勤”。
胤禵的军事才能曾为清朝保住西藏,但其后人却在晚清签订卖国条约,讽刺地成为历史的反面注脚。而他与雍正的兄弟恩怨,则成为帝王家“权力高于血缘”的经典案例。
雍正与胤禵的故事,不仅是清宫权谋的经典剧本,更揭示了权力斗争中人性的复杂与脆弱。血缘本应是最坚韧的纽带,却在皇权逻辑下沦为最脆弱的装饰。当我们追问“为何至亲反目”时,答案或许早已写在封建专制制度的基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