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藩王继承大统面对既得利益群体嘉靖确实是个搞政治的好苗子

史说新传 2020-09-03 19:41:11

嘉靖皇帝朱厚熜(生于正德二年八月初十日,1507年9月16日)是明朝第十一个皇帝,其父是兴献王朱祐杬,也就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异母弟弟。 前文讲过,因嘉靖帝的党兄正德帝朱厚照无后早逝,在皇太后张氏(明孝宗之妻)、内阁首辅大臣杨廷和、宦官势力等的支持下,朱厚熜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奉诏进京继承皇位,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去世,前后在位时间达45年之久,这一在位时间仅次于后来他的孙子万历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像

嘉靖在位的45年间,是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的时期,国内政治上一再重复“腐败”“黑暗”“混斗”的局面,外部则是“南倭北虏”,即使如此,他仍然是将权力玩弄于自己股掌之间,从未旁落。对于这位统治大明近半个世纪的封建帝王,后世评价众说纷纭。本篇重点叙述嘉靖初期,这位少年老成的帝王是如何在一步步将皇权集于一身的。

正德末年的权力格局

前篇文章我们讲过,嘉靖入主大统是得到了当时的皇太后张氏、阁臣杨廷和、司礼监宦官等势力共同支持的结果。也就是说当时三方势力各有算盘,都想扶持这位年轻的兴献王。

首先说皇太后张氏(孝康敬皇后)。她是明孝宗的唯一后妃,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十月被册立为皇后,独得恩宠35年。其子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后,成为空位期中的干政女主,也是负责册立迎接新皇人选的重要决策人物之一。在迎立朱厚熜的过程中,皇太后张氏和阁臣、宦官们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合作。作为皇太后,张氏也是出于自己家族利益的考虑。据记载,在明孝宗时期,张氏的两个弟弟张鹤龄、张延龄(嘉靖八年,1529年时,朱厚熜打压张氏家族,两兄弟都被削除爵位,先后死于牢狱之中)都因其而屡受荫封,到了明武宗时期,二人更是愈发猖獗。正德末年,为了确保张氏家族利益不受损害,皇太后张氏自然会选择一位能够听命于自己的新君,维护自己的地位,庇护张家的利益。因此,在派遣前往安陆迎接朱厚熜的队伍中就有其弟张鹤龄。

孝康敬皇后像

其次是内阁首辅杨廷和(1459年—1529年)。一生历经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为官。他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中进士,弘治八年(1495年)任左春坊左中允,侍奉皇太子朱厚照,明武宗登基后,他又于正德二年(1507年)进入内阁,正德七年(1512年)继李东阳之后,接任内阁首辅。不过,杨廷和虽然是元老级人物,深耕朝堂,但正德年间的阁臣们表现实在是萎弱,权力有限,“内阁备员而已”,既斗不过六部权臣,也抵不过后宫中官。王世贞的《嘉靖以来首辅传》卷1《杨廷和》传中记载“前是,兵部尚书王琼材而险,与中贵人及钱宁、江彬等狎,相表里,为章奏、诛赏迁、斥捷取中旨不复关内阁,而琼躐进亦至少师,与廷和、储埒其同,居守又不自抑损,自侈益甚,廷和甚恨,莫能制也。”虽然内阁没有实权,但在这种皇位空窗期,凭借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阁臣们仍然据有一席之地。

杨廷和像

第三是手握实权的宦官队伍。正德年间,宦官专权尤甚。不过在后来铲除宦官刘瑾、迎立嘉靖即位过程中,原来正德年间的内侍“八虎”之一的张永、谷大用、魏彬等人手握兵权,是帮助后党和内阁铲除异己,迎立新皇的主要执行者。

礼仪之争显心计

嘉靖即位时不过15岁而已,还是个未成年人。不过,从他即将成为皇帝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开始利用自己头脑,大玩权术之道,玩弄无数人于股掌之间。

先说嘉靖皇帝到达北京后,发现自己面临的是以皇太后张氏、杨廷和为首辅的内阁的严重挑战。我是谁?皇太子还是新皇帝?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一日,朱厚熜一行到达京城外的良乡,就发生了登基之前的“门礼之争”。《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中记载“车驾至良乡,癸卯,至京城外,驻跸行殿。初,礼部具仪,请如皇太子即位礼。上览之,谓长史袁宗乐曰:‘遗诏以吾嗣皇帝位,非皇子也’。至是,大学士杨廷和等请上如礼部所具仪,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上笺劝进,择日登极,上不允会。慈寿皇太后有旨,曰:‘天位不可久虚,嗣君已至行殿,内外文武百官可即日上笺劝进’。”

由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礼部拟定的流程要让朱厚熜以皇太子礼仪参加登基仪式。很明显,这个时候的朱厚熜已经懂事了,明白自己要继承大统,但让他行皇太子之礼并不合适,对于杨廷和等人的再次上疏表示反对。因为,一旦接受,就意味着自己是接受了以伯父明孝宗朱祐樘之子的身份来即位的,自己就变成了朱祐樘家族的一员。而且,由东安门进城就是意味着承认自己是皇太子,而不是以新皇帝身份从大明门入城。面对这一僵局,想必是皇太后张氏和杨廷和所始料未及的。最初,朝中的主流意见应当是明世宗应入嗣明孝宗、以张太后为圣母。只是,他们没想到这位年幼的藩王会如此早熟、倔强,面对皇帝之位的持续空缺,这是不允许的,最后,还是皇太后张氏“由文武百官上笺劝进”的懿旨,暂时化解了这一僵局。这一轮中,嘉靖皇帝胜出。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中记载,在文武百官再次劝进下,朱厚熜“以宪宗皇帝之孙,绍孝宗皇帝之统,名正言顺,……兄终弟及,……再三览启,具见卿等忠爱至意,宗社事重,不敢固拒,勉从所请”。也就说,最终皇太后和阁臣们也是让步了,不再去跟嘉靖掰扯是不是以皇太子身份从哪个门进城的问题了。在“天位不可空虚”这一危机形势面前,朱厚熜是一番“虚性假意”的谦让,然后按照臣下的劝进,即皇帝位,从而表明自己即位的正统性,而皇太子这一环节则被忽略了。

即位之后的朱厚熜发现形势远没有自己想像的这么轻松和顺。先是四月二十七日,朱厚熜命礼部讨论兴献王的封号问题。《明史》卷191《列传》第七十九中记载,五月七日,礼部尚书毛澄率六十多人奏言:“今兴献王于孝宗为弟,于陛下为本生父,与濮安懿王事正相等。陛下宜称孝宗为皇考,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也就是说毛澄等人建议嘉靖皇帝称伯父明孝宗为皇考(父皇),改叫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皇叔父,改叫自己的母亲兴献王妃蒋氏为皇叔母。这让朱厚熜难以接受,自己的亲爸爸岂能说换就换。这个事以后再说,直接把内阁和各部大臣的提议晾在一边。

权力博弈 平衡内臣外廷

首先,在对待宦官问题上。上期文章中,我们讲到,杨廷和草拟明世宗即位诏书中涉及到有关宦官的要害问题,因宦官势力的反对,皆被剔除。其实,嘉靖皇帝朱厚熜对宦官的态度也未尝不是如此,利用宦官势力来平衡皇权与阁臣之间的关系。在朱厚熜还担任藩王时,其实早对宦官之害已有了解,但真正自己登基之后,他并没有立即将这股势力完全从权力中枢中剔除出去,而是进行了改良,先是将当初迎立自己的谷大用、丘聚、张永等宫中宦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惩治、贬黜,对各地一些劣迹明显的镇守太监进行革除,并更换了一些自己较为信任的宦官去地方镇守。当然,他这些折中的做法,自然不能让阁臣等外廷之人完全满意,兵部、大理寺都有大臣上疏请求全部裁撤各地镇守太监,但朱厚熜并没有采纳这些人的意见,因为他需要这股力量的支持。在后来的“大礼议”之争中,他也凭借这批中官力量得以与阁臣们相抗衡。

宦官

直到嘉靖七年(1528年),朱厚熜在取得“大礼议”之争全面胜利之后,才又将裁撤镇守太监一事提上了日程。而这次提出此事的正是支持嘉靖皇帝在“大礼议”之争中获胜的新晋大学士张璁和桂萼等人。据记载,张璁、桂萼二人是分别上奏密疏,而嘉靖之时也不再需要宦官势力的支持了,于是到了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朱厚熜依据兵部拟定的名单,将宁夏、辽东、甘肃、宣府等地的监枪太监(类似于镇守太监)予以裁撤。此后,又在嘉靖九年至嘉靖十年间,将全国各地的镇守中官一一裁撤,彻底将永乐年间置设达100多年的镇守太监予以裁除,使宦官集团遭到了沉重打击。不过,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时,镇守中官曾一度死灰复燃,但又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时,又被迷信的嘉靖皇帝给裁撤了,至此,嘉靖一朝再无镇守太监一职。

再说内阁杨廷和等人,在迎立新君之后,内阁权势地位大涨,其话语权是与日俱增,加上他在朝中为官多年,人脉广泛,所以独断专行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本来嘉靖登基就是依靠这些阁臣们的支持,他也想拉近与这些人的关系,但在这些大臣们看起来符合封建宗法的建议,却让他很是难受,并且这些大臣开始不依不饶,步步紧逼起来。五月十八日,毛澄等人继续上疏,要求嘉靖改口,但朱厚熜就是不同意,还想着像此前那样,跟大臣们继续掰扯,让大臣们退步。这一僵局,直到七月一日新科进士张璁的上疏,才被打破。张璁的一套“所以承祖宗之统而顺天下之心”理论,说到了朱厚熜心坎里了,更坚定了他不改口的信心,他想借这个机会趁机说服众阁臣。后来,他在文华殿召见杨廷和,表达了自己的意图,打算给一个多月的争论盖棺。没曾想,杨廷和是继续固执己见,认为这是国家典礼,关系甚重。此后,一波又一波的上疏接踵而来,而张璁等人,人微言轻,三个月折腾下来,问题依然没个结果。九月二十二日,有御史弹劾而张璁等人,朱厚熜甩开礼部等六部大臣的围攻,寻求内阁杨廷和、蒋冕、毛纪等人支持,但杨、蒋、毛等人不为所动。

张璁 像

阁部大臣

第三,有关嘉靖皇帝与皇太后张氏的斗争。张氏本是明孝宗当朝中宫皇后,孝宗时期,自己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和母亲蒋王妃(明世宗时成为蒋太后)时期都要逢节跪拜朝贺。到了正德十六年九月,随后进宫的蒋氏,在面对皇太后张氏时,张氏仍然是盛气凌人,引发嘉靖皇帝的不满。《明史》卷114之《张太后传》中记载““初,兴国太后以藩妃入,太后犹以故事遇之,帝颇不悦。及帝朝,太后待之又倨”。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张氏依然是大权在握,而且朱厚熜身为皇帝立足未稳,对这位张氏的意见也是顺其而行。尤其是在母亲蒋氏在听到自己儿子称张氏为圣母时,坚决不同意入城,让朱厚熜是“涕泗”纵横,要求改称自己的亲生父母以“帝、后”之号,甚至是要求以归藩相逼。

朱厚熜这一避位归藩不要紧,皇太后张氏只好又再一次退步了,十月,嘉靖皇帝又以“钦奉慈寿皇太后之命”给自己父母以“帝、后”之号,兴献王称兴献帝,蒋氏称兴献后,并将母亲蒋氏接入京城。此举,使得朝中大臣们开始纷纷以辞职抗议,嘉靖与正德朝老臣的矛盾开始表面化,在这一轮争斗中,嘉靖皇帝胜出。

不过,明世宗朱厚熜其实还想得寸进尺,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十二月时,杨廷和就曾上言,对朱厚熜打算通过司礼监“欲加称兴献后尊号”此举表示了不同看法,此后,六部大臣接边连名上疏。而这种来回的争辩,直到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朱厚熜借给各位太后皇后上尊号的机会,进一步抬高了自己母亲的地位,把“兴献后”改称为“兴国太后”。《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十中记载“庚午,谕礼部,慈寿皇太后加上尊号为‘昭圣慈寿皇太后’,皇嫂皇后加上尊号为‘庄肃皇后’,本生母‘兴献后’加上尊号为‘兴国太后’,宪庙贵妃‘邵氏皇太后’加上尊号为‘寿安皇太后’,所司择日具仪以闻。”

到此,大礼议之争靠一段落。朱厚熜没有完全实现称自己本生父母为“皇帝”“皇太后”的愿望,但逐步将母亲称号改为了“兴国太后”,内阁和六部大臣们也算是有效阻止了皇帝的计划,双方可以说是皆大欢喜。不过通过这前后的礼议之争,明世宗朱厚熜算是真正领教到了文官集团的威力。

而这一阶段中,杨廷等人还在想着明孝宗这一宗族,在他们看来,明世宗是他们找来顶替皇位的外来户,小宗入大宗,应该听从本家的要求,完全把新来的朱厚熜当成了一个可随意摆布的未成年人。只不过,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少年天子的屡次表现,对阁部大臣的质疑,完全是一个精于权术、善于斗法的政治家。

廷杖群臣 极权暴力

事情远没有结束,即位日久的朱厚熜已经慢慢适应了这种与阁部大臣间无何止的争斗,此后,他利用各种机会开始向内阁、六部大臣施加压力。这种趋势下,阁部大臣间也不再铁板一块,出现了分化。嘉靖二年(1523年),礼部尚书毛澄请辞返乡,礼部这一堡垒已被朱厚熜“攻克”。《明史》卷196《列传》第84中记载称,嘉靖二年(1523年)十一月,桂萼上疏,“称孝宗曰‘皇伯考’,兴献帝‘皇考’,别立庙大内,正兴国太后之礼,定称圣母,庶协事天事地之道” 支持张璁、霍韬之议。

而由于“大礼议”的问题上与明世宗的不合作,这个时候的内阁首辅杨廷和也在嘉靖三年(1524年)二月选择了致仕,这时的嘉靖皇帝顺水推舟答应了杨廷和的辞职请求。就这样,嘉靖朝的第一任内阁首辅走人,继任者分别为大学士蒋冕和毛纪,但二人观点与杨廷和相同,其下场可想而知。两个多月后,蒋、毛二人同样走人,费宏继任,但后来也被张璁、桂萼等人借机赶下了台,由杨一清接任首辅。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礼部尚书汪俊请辞。

五月二十四日,张璁、桂萼重返北京,对四月所定“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的谥号提出异议,请去“本生”二字,继续推波助澜。七月初六日,吏部尚书乔宇请辞。这——仅在嘉靖三年半年多时间里,内阁杨廷和、蒋冕,礼部汪俊、吏部乔宇等一批反对大礼议的阁部大臣先后致仕,而张璁、桂萼等赞成礼议的人则陆续得到重用。

面对嘉靖皇帝的步步紧逼,外廷众朝臣们亮了一个无法奈何的“法宝”-哭谏,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十五日,“左顺门事件爆发”,因反对嘉靖皇帝去除兴献王谥号中的“本生”二字,群臣罢朝之后来到左顺门跪伏,或高呼,或撼门大哭。等来的却是他们所极端反对的廷杖之刑,在司礼监劝说无效后,朱厚熜大怒,将四品以及司务等官姑令待罪,五品以下官员等人悉下诏狱拷讯,廷杖先后致死十六人。

次日,明世宗朱厚熜即“恭上圣母尊号”,去“本身圣母”字,尊号为“章圣慈仁皇太后”。同年九月丙寅,世宗改称其本生父母为皇考、圣母,而已逝的明孝宗、在世的张太后均被剥夺了象征正统的身份符号。历时三年的“大礼议之争”以朱厚熜最终获胜划上句号。而这位登基仅三年多的嘉靖皇帝在与文臣、后党、宦官的一轮轮斗争中,迅速地成长为了一个极权专横、心机深重的帝王。

(本文原创作者:史说新传,各自媒体平台同号,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0 阅读:14
评论列表
  • 2022-06-08 16:08

    “……都想扶持这位年轻的兴献王。”作者要严谨啊,兴献王是他爹,他爹是兴王,“献”是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