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崛起国际社会有目共睹,生意做得好有人眼红也不奇怪。
去年开始欧盟就开始以各种方式阻挠我国新能源车的出口,10月底更是开始征收更大比例的关税,颇有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气势。
面对这一挑战,我国也未退缩,果断使出了一系列硬手段,连续几招反制措施令欧盟始料未及。
关税只是手段罢了
10月底,欧盟正式宣布结束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计划增加80%-100%的关税,并持续5年征收所谓的“最终反补贴税”。
欧盟的这一举措表面上看是为了保护本土汽车产业,但实际上却暴露了他们对中国电动汽车技术优势的深深忌惮。
然而,欧盟的如意算盘似乎打错了,在全球汽车市场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身影越来越多。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同比增长57.4%,累计出口522万辆,一举超越日本和德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这一成就让许多人瞠目结舌,也让欧洲汽车制造商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2024年,这种势头不减反增,在全球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依然保持强劲增长。
1月至9月,新能源车销售同比增长6.3%,展现出惊人的韧性,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在技术创新和供应链管理上的巨大优势。
就在欧盟对中国电动车施加压力的同时,欧洲本土的电动车产业却陷入了困境。
2024年11月底,瑞典电池巨头Northvolt因巨额亏损无法获得资金援助,不得不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
这家被誉为欧洲电池产业希望的公司,其倒下象征着欧洲打造本土电池产业的雄心可能已经破灭。
Northvolt的破产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奔驰、斯泰兰蒂斯等汽车巨头合作成立的电池公司纷纷暂停了在德国、意大利的建设项目。
原本雄心勃勃计划中的20座工厂,如今推进受阻,前景黯淡,彭博社的分析更是一针见血:Northvolt的倒下表明欧洲减少对亚洲依赖的努力已经失败。
讽刺的是,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的政策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欧洲车企更加难以获得中国的原材料和技术,进一步阻碍了本土电动车产业的发展,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让欧洲汽车行业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却展现出强大的底气。
出口有底气
中国不仅拥有完整的电动车制造产业链,更掌控着全球66%的精炼镍和65%的精炼钴生产。
这意味着,无论欧洲如何设置贸易壁垒,他们都难以摆脱对中国原材料的依赖,中国企业还将版图伸向了印尼的红土镍矿。
在那里,中国工程师们运用先进的低成本精炼技术,将廉价的矿物转化为高价值的电池原材料。
面对欧盟的贸易壁垒,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在莫斯科的街头,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动车穿梭其间。
在迪拜的豪华酒店门前,中国制造的高端电动SUV成为新的宠,在墨西哥城的车展上,中国品牌的展台前挤满了好奇的观众。
这种多元化的市场战略,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舞台上的表现越发出色。
即便在欧洲市场受限的情况下,中国车企也展现出了惊人的灵活性。
2024年7月至10月,中国对欧洲的混合动力车出口量达到65,800辆,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多,这种快速的战略调整能力,让欧洲车企感到压力倍增。
然而,贸易摩擦并非单方面的,面对欧盟的关税威胁,中国也祭出了一系列反制措施。
反制
2024年10月8日,中国宣布对白兰地采取反倾销措施,并分别在2024年6月、8月对白猪肉和乳制品展开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
这些措施针对的都是欧盟的重要出口品类,年出口额高达约100亿美元,不仅影响了欧盟的经济,更引发了欧盟内部的广泛讨论和分歧。
中国的反制措施并未止步于此,有消息称,中国正考虑撤出部分在欧投资,特别是高科技和能源领域的关键项目。
在这场复杂的贸易博弈中,双方都在寻找突破口,欧盟内部对于对华政策的分歧日益加深,一些成员国开始质疑过度对抗的策略是否明智。
与此同时,欧洲企业界也越来越意识到,与中国保持良好的经贸关系对欧洲经济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机会,在东南亚,中国企业正在与当地伙伴共同建设电池工厂。
在非洲,中国的新能源技术正在帮助当地发展清洁能源,这种开放合作的姿态,不仅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也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盟可能会意识到,与其设置贸易壁垒,不如寻求合作共赢。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人类共同的使命,中国的技术优势和欧洲的市场需求,完全可以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
在这场看似剑拔弩张的贸易争端背后,或许蕴含着更大的机遇,当双方最终坐下来进行技术磋商时,也许会发现,通过价格承诺等协议,完全可以避免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
环球网《中方不接受欧盟加征关税,欧洲内部批评贸易保护,中欧技术团队仍在磋商》
环球网《欧盟对华电动车加征临时关税,专家:目的是拿市场换中国技术》
观察者网《欧洲投资近400亿欧元牵头的16家电池厂黄了12家,“无法打破中国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