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新科进士,自殿试发榜之后差距逐渐拉开,一甲三名不经朝考直接授官;通过朝考的二三甲进士进入院庶常馆深造,获得最高等级的翰林出身;未能通过朝考的,或分部学习行走或外放知县。

以上三类新科进士走得是完全不同的仕途路线,在日后的仕途上会有显著的差距。可能有些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入阁拜相,有些人则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跻身京堂,而最差的或许一辈子得不到晋升。
御史下面通过清代的晋升机制,来讲一讲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的情况下,一个新科进士爬到尚书最短需要多少年?
首先要剔除变数最大、不具代表性的一甲三名。一甲三名从明代开始在仕途上就享有特权,在仕途晋升上也不遵循一般的人事程序,尤其是状元,火速提拔和越级提拔的情况十分常见。
以清代114个状元的总体情况来看,官至一二品的就有44人,入阁拜相的有14人,在所有进士群体中,状元做高官的比例最大。而且有不少状元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一品的门槛。

状元升官快是有其特定原因的,状元是国家的脸面,是全天下读书人的楷模,皇帝和朝廷往往以非常手段打造状元以树立范本,以鼓励读书人应举。换个角度讲,如果考中状元都做不了高官,那么普通的进士又如何能激发读书人的兴趣呢?
言归正传,御史设定的新科进士,主要是指入馆的翰林和留京分部学习的进士群体。
翰林进士的升迁路线凡入庶常馆的庶吉士包括一甲三名皆要学习三年(恩科除外),散馆后成绩优异的留馆,即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职。这是翰林进士人生中的起始官职。
京官每三年要举行一次京察,获一等者即可在吏部登记注册,遇缺出优先开列。翰林进士的前期升迁主要限制在翰林院和詹事府,其步骤为编修、检讨升侍讲、侍读或升詹事府左右春坊中允。

又三年,以侍讲、侍读升侍讲学士、侍读学士,或升詹事府左右春坊庶子。到了这个阶段,就意味着翰林进士已经跨入了中级京官的阶层。
再往上由于翰林院和詹事府高级别的岗位有限,就会进行岗位分流,一部分晋升詹事府詹事或少詹事,一部分被超擢为内阁学士。这些岗位的品级都在正四品以上,基本上跨入了准大员行列。
对于翰林进士来说,内阁学士是必须拿到手的,否则就难以更进一步。因为内阁学士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兼衔——礼部侍郎。
内阁学士本是从二品官,兼了礼部侍郎之后就成了正二品。但是兼衔和原品有本质区别,还不算真正的正二品,这一点与总督兼兵部尚书一样,名为从一品,实际上原品还是正二品。

拿下内阁学士就意味着取得高级京官的通行证,因为按照清代的官职,内阁学士再往上就是实授各部侍郎了。而各部尚书出缺,第一候选人便是侍郎。
作为翰林出身的进士,到了侍郎以后,升任尚书的概率就比较大。如果年龄合适,能力也不错,后面还有人,即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的情况下,那么爬到尚书就顺理成章。
那么翰林进士晋升尚书的时间大致也就算出来了,庶常馆学习三年,升到侍讲、侍读三年,升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三年,升到内阁学士三年,升到侍郎三年,升到尚书三年,最短需要18年的时间。
留部学习行走进士的升迁路线从雍正朝开始,新科进士的入仕难度逐步提升,吏部很难在短时间内安排实缺。雍正帝出台了分部行走的政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试用期。

分部行走的时间为三年,三年之后通过本部堂官考核后,即可实授主事。所以留京的新科进士起始职务为六品主事。
六部中主事属于与郎中、员外郎都属于“司官”级别,而且从主事升到员外郎、郎中难度不大,但仍要先升员外郎,再升郎中。这样算下来,新科进士从分部行走到郎中,需要九年时间。
郎中的升迁难度就比较大了,很多人都卡在这道关上。因为再往上不仅仅是级别的提升,还是从司官到京堂的阶层提升。
在京各部院衙门中,京堂的岗位过于稀缺,大致只有十几个岗位可供选择。而郎中数量又多达一百多缺,能获得提升的概率不足十分之一。

正因如此,官场中才有“九转丹成”的俗语,说的是郎中需要经过九道关才能升到四品。运气好的兜兜转转也要花上数年乃至十几年的时间。就算是最理想的状态下,至少也要六年。
郎中照例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等职,皆为四品。然后是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大理寺卿、通政使等三品官。
到了三品以后,才能晋升六部侍郎,继而转任尚书。如此算来,分部行走的新科进士,最理想的状态下,升到尚书需要24年。

至于到省任职的那部分进士,基本上是与尚书无缘了,熬上一辈子,能混个布政使、按察使已是极限,个别幸运者能官至督抚或是入京转为侍郎尚书。
侍郎升尚书难度有多大几率有多高?信口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