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4个孩子3个低智,临终才发现是自己害的,一生比黄连还苦
出生与艺术启蒙
谢晋出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
那个时代,中国正处于风云变幻之季。
身为名门望族,他的家庭条件优渥。
不少人还在为温饱而挣扎时,谢晋却生活在相对富足的环境中。
这种优越的环境,使他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然而,谢晋与其他名门子弟却有着根本的不同。
他从小就对艺术抱有天然的热爱,这是他在早年间所展现的与众不同之处。
最初,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他。
那些舞台上的唱念做打、悲欢离合在他心中种下了艺术的种子。
当他随家人来到上海这个中国电影的摇篮时,他第一次接触到电影。
此时,他被这一新兴艺术形式所深深震撼。
光影交错的大银幕,仿佛在演绎着世间的万千百态。
从那一刻起,他对电影的热爱便无法自拔。
家庭反对与追梦的勇气
尽管对电影有着强烈的热爱,谢晋的家庭却对于他的追求持坚决反对态度。
在当时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社会中,戏曲或电影常常被视为“下九流”的行业。
谢家严苛的祖训更是明确规定:谢家子孙不得碰股票和赌博,也不得进入戏子及相关行业。
而他的父母对此更是非常重视,他们盼望他能走一条稳定、正统的道路。
谢晋的父母希望他按部就班地上学,继承家族的事业。
然而,谢晋内心对电影的渴望如熊熊烈火,无法被轻易扑灭。
在母亲的安排下,他表面上认真学习,却常常在心底激荡着对电影的奇思妙想。
高中毕业后,谢晋终于鼓起勇气向父母提出艺考的想法。
他希望能去学习电影,这一想法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家庭中掀起轩然大波。
父母的愤怒几乎是立刻而来的,他们坚决不同意他的选择。
在他们看来,这是自毁前程的行为,注定将他推向深渊。
但18岁的谢晋心意已决,他不愿再压抑自己内心的梦想。
他毅然决然地挣脱家庭的束缚,踏上了前往国立剧专的求学之路。
国立剧专,作为当时唯一培养戏剧人才的高等学府,承载着谢晋对电影梦想的最初憧憬。
在前行的路途中,他怀揣着简单的行囊与对未来的无限期待。
尽管前途未卜,但在他坚定的眼神中,透着不屈的执着。
爱情的绽放与无奈的分离
在国立剧专的求学生涯中,谢晋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学习电影知识。
他如同一块干涸的海绵,尽情地汲取着艺术的养分。
在那段时间,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学业中,周围的一切似乎与他无关。
然而,命运的红线将他与徐大雯的命运牵在了一起。
徐大雯并非国立剧专的学生,却与谢晋因艺术的共同热爱而相识相恋。
他们一起排练话剧,谢晋细心指导每个动作、每一句台词。
徐大雯则投入了全部情感,用细腻的表演诠释着角色的内心。
在排练室里,他们不仅是搭档,更是心灵的契合者。
休息时,他们一起聊艺术,分享对未来的憧憬。
他们的爱情如春日里盛开的花朵,纯洁而美好。
然而,美好的爱情却在谢晋20岁生日时遇到了沉重的波折。
在那一天,徐大雯和谢晋的朋友们为他庆祝生日,欢声笑语洋溢在餐厅。
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这样的行为却被视为不合时宜,徐大雯因而遭到无情的开除。
随着父母的安排,徐大雯不得不前往重庆,孤身投奔舅舅。
这对热恋中的情侣,被迫分隔两地,遥远的距离如同一道鸿沟在他们之间。
但这道鸿沟没有冷却他们的爱情,反而使这份感情愈发深厚。
他们通过书信传递彼此的思念、牵挂,每封信件都承载着浓浓的爱意。
1946年,历经了无数分离之苦,谢晋与徐大雯终于走到了一起。
在亲友的见证与祝福下,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谢晋重返学校,继续深造导演专业,开启了他真正的艺术人生。
事业与家庭的矛盾
毕业后,谢晋成功进入大同电影企业公司,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导演生涯。
随后,由于种种机缘,入驻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他,开始展露其才华。
1954年,谢晋迎来了自己导演生涯的重要时刻——第一次独立执导电影。
随后,随着《蓝桥会》《水乡的春天》《女篮五号》等优秀作品的发布,他逐渐在电影界崭露头角。
《女篮五号》更是斩获墨西哥电影节奖项,成为他事业上辉煌的一笔。
谢晋的作品主题深刻,情感细腻、叙事独特,受到了观众们广泛的喜爱与赞誉。
然而,当事业步入巅峰时,命运却对他的家庭发起了严酷的打击。
婚后,谢晋与徐大雯共育有三子一女,本应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
可命运却在这和谐的表面之下,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他们的老大是女儿,自出生时便显示出反应迟缓。
经过检查,医生诊断她为轻微智力障碍。
而老三也同样不幸,患有哮喘且智力发育不全。
更不幸的事情在老四身上发生,这个小生命在三岁时突发高烧。
无论怎样努力也没能退烧,紧接着就被确诊为急性肝炎。
本就身体孱弱的他,后来又不幸患上羊癫疯,这严重影响了他的智力发展。
这样的悲惨遭遇不断冲击着谢晋内心的平静。
他开始自责,常常反思,认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过错。
他嗜酒如命,喝酒对他来说是一种爱好,更是激发创作灵感的源泉。
在创作老三和老四期间,他的酗酒行为愈演愈烈。
别人在外出时携带饮料,他却是各种美酒不离身。
他那惊人的酒量让旁人感到震惊,千杯不醉的他,似乎与酒水融为一体。
徐大雯曾忧虑地说,谢晋如此之酒,连麻药也无法让他醉,仿佛未来的治疗都会因此而受影响。
悲剧频发的命运
1964年,命运仿佛向这个家庭发起了更沉重的打击。
谢晋的电影事业遭遇了重大变故,他被关入牛棚。
这场风波不仅牵累到他,甚至连他的父母也未能幸免。
历经风雨的父亲,在巨大的情绪冲击下,于1968年选择了自杀。
母亲面对此噩耗,则在次年因悲痛过度离开了人世。
这些接二连三的噩耗,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谢晋的心,成为他心中永远无法解开的结。
但悲剧似乎并未结束。
1991年,他的老三突然病重,尽管家人竭尽全力救治,却最终还是未能挽留他生命的逝去。
在那个时刻,谢晋的心如刀割,感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几乎被拉入无尽的黑暗。
更为不幸的是,在2008年,谢晋唯一的健全儿子谢衍因肝癌去世。
谢衍作为一位优秀的导演,他执导的影片《女儿红》展现出他卓越的才华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谢衍的离去,让谢晋跌入了深渊,无法自拔。
生命的落幕与精神的传承
接连不断的打击,使谢晋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折磨。
2008年,在谢衍去世两个月后,谢晋受邀出席春晖中学建校100周年庆典。
在庆典当天,他强忍着身体的疲惫,与众人分享自己的经历。
然而,谁也没有预料到,这一刻竟成为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当晚,谢晋在睡梦中安然离世,他的伟大人生画上了句号。
他的离去让整个电影界陷入悲痛之中。
他生前的遗愿得以实现,韩美林为他设计的墓碑,余秋雨为他撰写的碑文,如今在岁月中铭刻着他的伟大。
谢晋离世后,留下的只有妻子徐大雯和一儿一女,在世间孤苦伶仃。
为了孩子们,徐大雯强忍悲痛,努力振作,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曾经受过谢晋恩惠的刘晓庆,在他去世后,默默照看着他的家人。
这份情谊令人动容,传递着人间的温暖与关爱。
结语
谢晋的一生虽充满了磨难,但他对艺术的追求始终未曾改变。
他用生命书写了自己的电影传奇。
那些悲剧接连而来,却未曾击垮他坚定的信念。
即便在无尽的苦难中,谢晋依然选择了坚持与奋斗。
或许,正是这样的精神,才会让他在电影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每一个创造者都可能在潜心创作与生活的琐碎中,遭遇看似无法承受的悲痛。
然而,他们始终在艺术的海洋中,寻找着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谢晋虽已离世,但其精神与艺术将激励无数后人继续追求完美与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