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不是研制个B2轰炸机,总统竞选为什么那么烧钱呢?不管是哪个党派阵营的候选人,想要走到总统宝座面前都离不开背后利益集团的支持,上到豪门贵族和巨头企业,下到每一位富豪,都无法回避大选投资的问题,而一旦选错很可能就会倾家荡产!

尤其是近几届的选举大战,从奥巴马对阵罗姆尼,从特朗普对阵希拉里,再到拜登,动辄都要花费几十亿美元的资金,直接将大选玩成了四年一度的“资本游戏”。

有人说选举经费都是富豪们“捐”出来的。这么说也没错,但不够全面。大佬们的赞助一直以来的确是竞选经费的主要来源,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构成因素。
这些来源因素总共能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无限制的捐款筹款,第二类是限制性的专款专用。

先来说说第一类,无限制的捐款筹款具体有5个来源,分别是个人捐款、自掏腰包、党内经费、联邦公积金和PAC,也就是政治行动委员会筹集的经费。
咱们挨个分析一遍,首先是个人捐款,这是竞选经费最主要的来源。尤其是从2014年美联邦最高法取消了对竞选最高捐款的上限限制之后,全美有1/5的亿万富豪都曾经给至少一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捐过款。以拜登参加的2020年大选为例,他创下了单届选举期内获得60位亿万富豪支持的记录!

除了富豪们的大额捐款之外,候选人也接受来自民众的小额捐款,以奥巴马在2012届大选中的筹集资金为例,当时他在账面上总共筹到了7.22亿美元,其中有4.83亿都来自小额捐款。什么叫小额呢?就是千千万万的民众,你5块我10块这样去捐,单次不超过200,最终统计成小额捐款,这部分比例足足占据了奥巴马总筹集资金的66.8%,可以看出他当时的民间支持率的确很高。

接下来是自掏腰包,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特朗普,他之前是个纯商人,没什么政治背景,在2016年参选的时候就自掏了6000万美元的个人资金,在后续的采访中,特朗普还透露过为了筹备竞选活动,他自己提前攒了40亿美元,但最终没有用完。

紧接着是党内经费和联邦公积金,这两个合在一起说是因为它们在资金来源中的占比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中,党内经费就是各党派给自家候选人拨款,数目很小很分散;而联邦公积金则是给那些参选了但是又没能力筹到足够基金的“困难户”一些友情赞助,但需要参选人提前申请,审批通过后才能拨款。

最后是PAC,也就是政治行动委员会帮候选人筹集的经费。这个委员会里有很多商业财团、工会组织和一些政治性团体,他们就像外联部那样,挨个接触不同的竞选团队,然后为候选人搭关系拉赞助,期间免不了利益交换甚至是钱权交易。因此,美国选举法对PAC有非常严格的限制,比如禁止接受外籍人士和外国企业的捐款。

以上5个来源,组成了美国大选竞选经费的第一大类,也是经费的最主要来源。凡是属于第一大类的款项,候选人团队可以完全自由支配,不需要指定用处也不需要交换承诺条件。
以2016年美国大选希拉里团队公布的财务汇总为例,她曾经创下了一个月内筹集到2亿美元的超高记录,其中个人捐款1.2亿、自掏腰包0、联邦公积金0、党内拨款1500万、PAC拉赞助拉到了100万,剩余来源就是第二大类。

那么第二大类是什么呢?其实就是通过专用竞选筹款渠道,筹集得来的限制性捐款,所有资金必须专款专用,每一笔支出明细都必须有正当出处,不得用作其他用途。
老美不是喜欢标榜“民主”吗?为了体现这点,他们在过去非常严格地限制了企业、工会和富豪个人通过捐款去左右政治、绑架国家利益。所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选举法对候选人得到的“无附加条件捐款”都规定了上限,防止个别团队搞利益捆绑和权钱交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限制被悄悄打开了一个活口,那就是候选人得到的“有限制条件捐款”可以不设上限。候选人可以利用专项竞选通道,从各大企业和工会组织拿钱,能拿到多少钱各凭本事、没有上限,但是必须提前向出资方承诺好条件,后续竞选的时候也必须按照承诺去干一件具体的事,这就是专款专用。

举个例子,特朗普在2016年的竞选口号是“让美国再次伟大”,这里其实是在说要让美国的工业再度辉煌。川普承诺了MAGA行动,通过专项竞选通道拿到了上亿美金,那么之后就必须把这笔钱用到宣传美国工业、帮助美国底层群体就业等密切相关的具体事务上,而不能随便支配。当然,这只是流程上的明文规定,实际应用中可操作性很大,除了政敌没人会去追究,因此大部分都是糊涂账。

总结来说,无限制的捐款+有限制的专款专用,就构成了美国大选经费的两大类来源。了解了钱是怎么来的之后,咱们再来聊聊钱都用去哪了。
在美国,竞选总统是“烧钱游戏”?钱都是怎么花的?
你知道美国大选有多么烧钱吗?早在2000年,小布什和戈尔对决的时候,资金大战就突破了一亿美元大关。那可是二十多年前的一亿,购买力比现在超出了好几倍!由于竞争非常激烈,导致双方每出一次活动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其中,小布什筹集了1.93亿美元,戈尔凑到了1.78亿,而资金方面的弱小差距也提前预示的竞选结果,最终小布什以微弱优势胜出。

到了2008年,奥巴马对决麦凯恩,前者筹集了7.6亿美元,后者凑了3.5亿,差距足足有两倍。巧合的是,最终两者的得票数也正好差了两倍,奥巴马以365票战胜了麦凯恩的192票。

纵观往届大选,几乎可以确认最终获胜者,都是烧钱多的哪一方,而这个惯例直到2016年才被打破。没错,就是特朗普对阵希拉里的那场大战,特朗普自掏腰包6000万,总计筹集4亿多美元的竞选资金,而希拉里则是5.81亿。结果川普出乎意料赢得大选,成功入主白宫。

而那一届的美国大选,整体竞选花费也刷新纪录,达到恐怖的66亿美元。到了2020年大选,这个数字变得更加夸张,直接突破了140亿美元大关!
不得不说,在美国玩选举还真是一场烧钱游戏,那么这么多钱都用到了什么地方?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宣传费用,二是支付竞选班子工资和办公费用。
首先是宣传费用。
众所周知,民主党和共和党一直是美国大选中的主流党派。倾向于支持民主党候选人的主要是媒体、教育、律政和证券投资等行业,而共和党的支持者集中在房地产和重工业等传统领域。而目前美国媒体产业巨头几乎都站在民主党的一边,因此想要在新闻报道和民调方面造势,就得舍得砸钱搞宣传。

人们能在网上、电视报刊上看到的一切热搜和新闻头条,包括大楼外观屏幕上的巨幅海报、街边广告牌,甚至是线下演讲,本质都是宣传。尤其是共和党,在传媒上不占优,所以经常要跑到摇摆州去做实地演讲,三天两头就要飞到各个城市拉票。这些广告宣传和线下活动、衣食住行、物料投放等等,全部都要花钱。

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候选人想要把自己的政治理念传达给选民,取得信任和支持,就必须尽可能地出现在大众视野,利用各大平台发布竞选广告,这部分的花费都是按秒计算的,一个1分钟的视频广告可以卖出天价!

其次是支付竞选班子工资和办公费用。
候选人都有团队,他们聘请选举策划、传播经历、融资顾问、民调专家、演讲撰稿人、广告制作团等专业人士的时候,都需要支付高额工资,此外各种差旅开销、物料成本,甚至是在演讲途中发放给选民的纪念品礼物等等,都需要花钱。可以说,大选就像是打怪游戏那样,谁充值多,谁就能站到最后。

美国大选花钱多?候选者背后的金主都有谁?请大家记住美国总统竞选过程中,共和党背后的两大投资爸爸:制造业和科技界。比如世界首富埃隆·马斯克,美国科技界和互联网的领头人,著名的SpaceX和推特都是他名下的企业。马斯克曾经是民主党最给力的金主,后来却转投特朗普,带上硅谷众多企业家们一起力挺共和党。

还有世界500强企业排第一的沃尔玛集团,其CEO吉姆·沃尔顿也是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已经为共和党捐出了近2000万美元的巨款。除此之外,像航运巨头、物流龙头和石油大佬们,也都爱在背后给共和党默默打钱,因为他们的产业都高度与工业挂钩,特朗普呼吁的制造业回流,完全契合这部分人的利益。

相比之下,拜登、哈里斯和民主党的背后金主,都来自于金融界和文化传媒行业的精英,比如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的接班人、迪士尼的继承人、LinkedIn联合创始人、高盛高层,还有金融传媒领域的摩根财团等等。其中,光是索罗斯一个人就曾给民主党捐赠了1.28亿美元的巨款!

从两党背后的金主来看,他们的利益根本就是两个极端,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因此各自扶持的候选人竞争起来也充满悬念。随着党争越来越激烈,全美各大企业、硅谷巨头和华尔街精英们,也都要慎重考虑到底要把钱打给谁,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一旦站错队了,不仅投资打了水漂,还极有可能倾家荡产。

或许对他们来说,每四年一次的资本游戏,也是他们逃不掉的豪华赌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