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美食不仅在于味道,更在于回忆。
这话不假。
你能想象吗?
1970年的北大荒,知青们在大雪纷飞的严寒中,围着炉火聊着家乡的风味。
在那里,一道道平凡的菜肴承载了他们最初的乡愁与温暖。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当年那些难以忘怀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的舌尖故事。
红烧肉的记忆1970年的那个春节,我记得非常清楚。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年轻人们在五连食堂聚在一起,吃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那时的食品有限,能凑齐一桌大菜实属不易。
这顿饭里,有一道"红烧肉",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每桌上都有一大碗红烧肉,炖得软糯的五花肉,带着浓浓的酱香。
当时连队的一位老职工,平日里寡言少语,那天却顾不得形象,一口气几乎把整碗红烧肉吃光了。
我们几个年轻人看着他,大惑不解,心里替他担心,可他却吃得心满意足,全然没有一点儿不适。
后来才知道,每次伙食改善的日子,红烧肉都是大家最期待的。
我们的排长李刚大哥,不仅自己爱吃,还会特意留一份红烧肉,晚上悄悄加点土豆在炉火上热一热,那香气弥漫在整个宿舍,大家立刻闻得口水直流。
如今想起那种香气,仿佛还能重回到北大荒的那个夜晚。
北大荒的夏天,蔬菜种类倒是挺多的。
但过了季节,冬春长时间,食材就有限了。
没有肉的日子里,杨师傅常常会在锅里用豆油炸一大盆土豆片,再掺在大头菜里炒着吃。
油炸土豆片虽然比不上肉片,但那特有的酥软和香味,简直成了我们的解馋利器。
有趣的是,很多年后,我们这些知青战友在天津聚会时,经常会提起五连食堂的这道油炸土豆片炒大头菜。
那种萦绕在记忆深处的简单美味,好像把我们一下子带回了年轻时的北大荒。
面条与病号饭在连队,面条是稀罕物,平时都是以馒头为主食。
好些年里,我们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能吃上一碗热乎乎的汤面条。
这就是所谓的“病号饭”。
那时候,我们这些知青们全年无休地辛劳地在地里干活,免不了遇上头疼脑热。
感冒的时候,谁都不想吃饭,战友们便让卫生员开个病号饭条子。
能吃上一碗面条,那感觉比药还管用。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发烧躺在床上,不想动弹。
战友送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我闻着那飘溢的葱花香,胃口一下子就打开了。
这种温暖的记忆,让我们在辛苦的日子里找到了一丝慰藉。
五连包子的故事农忙季节,我们通常在田间吃饭。
当年,五连食堂的包子在我们是最实惠方便的。
在田间劳作一天,我们早已是饥肠辘辘,看到食堂的饭车时,简直如同看到了救星。
我们连队养了不少马,有时马匹意外受伤了,只能宰杀。
那时食堂就会做马肉包子。
当然,马肉不如猪肉好吃,但肉馅里多加些油,大家还是吃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我们两个战友干活间,肚子饿得慌,打水时看到厨房的小窗口没关,上面还剩着一屉包子。
我们悄悄伸手去勾,还没等得手,就听见白司务长的吼声:“行了行了,还没够呢!
”虽然被吓了一跳,但回想起来,那段偷偷摸摸的经历总是让人忍俊不禁。
我们那会儿主要种的是小麦和大豆。
每到麦收时节,雨水频繁,冬季吃的馒头几乎都是用发芽的麦子磨的面粉做的,又黑又黏,很难下咽。
有一次,我到团部机关看朋友,他办公桌上竟有一碗冷却的米饭。
那是他们食堂偶尔有的改善伙食,我毫不客气地把那碗米饭吃得干干净净,那种饱腹感和满足感至今难忘。
在连队,大米饭可是很奢侈的东西。
结尾:回忆起那些年的美食,其实每道菜的味道都是平凡的,但它们承载着知青岁月的艰辛和温情,也寄托了战友们之间的情谊与思念。
在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里,一碗面条、一块发面饼,都能带给我们莫大的安慰和快乐。
这些美食记忆,是青春岁月的缩影,是我们那一代人无可替代的宝贵财富。
它提醒着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处处有温情,珍惜当下的普通日子,于细微处自有幸福的滋味。
希望这段故事能让你也回想起自己生命中的那些美好时光。
都是纯纯的绿色食品没有科技狠活真香啊